少逸
周厲王(前878—前841年在位)是中國古代一個有名的暴君。據(jù)記載,公元前858年,周厲王為了壟斷天下的財貨,頒布法令嚴禁老百姓進山采集山材、下河捕捉魚蟹,否則,必須交納高額稅金。而老百姓為了謀取生計,又不得不進山下河,此公則伙同其下屬乘機敲詐勒索,大發(fā)橫財,老百姓被盤剝得苦不堪言。
在這國運維艱的時候,有頭腦的大臣們心里如明鏡一般,都為國家的前途擔憂。召公憂心忡忡地苦諫道:“民不堪命矣!”老百姓再也活不下去了,要造反了。周厲王不但不聽,還認為這位老臣在謊報軍情,竟然一怒之下,把衛(wèi)國的巫師(應該是一個團隊)召來,對國人實行密切監(jiān)視,嚴加控制,有誰口頭上發(fā)幾句牢騷,只要是被認為不利于當局,就立即抓起來殺掉。在這種氣氛中,人們連大氣都不敢出,哪里還能口吐怨言?
這大概就是周厲王想要看到的“大好形勢”了,于是,他得意洋洋地對召公說:“吾能弭謗矣,乃不敢言。”自以為有天大的本事,老百姓都屈服其淫威,不敢再亂發(fā)議論了。
召公可不這么看,一聽這話便表情嚴肅地說:“是鄣之也。防民之口,甚于防水。水壅而潰,傷人必多,民亦如之。”就是說,這是在堵眾人的嘴。要知道,堵老百姓的嘴,比堵河水還要危險。
接著,召公談古論今,說前代君王在處理政事時,總是讓公卿和各級官吏獻詩,樂師進獻樂曲,史官進獻歷史的經驗教訓,少師誦讀箴言,盲人或吟詠詩篇,或誦讀諷諫之言,掌管營建事務的官員大膽進諫,平民也將自己的意見轉達給君王,近侍之臣盡規(guī)勸之責,君王的內親外戚也來發(fā)言,補其過失,察其是非,樂師和史官以歌曲、史實加以開導,年長的師傅再進一步修飾整理,然后由君王斟酌取舍,付之有司執(zhí)行。這樣,國家的政策法令就能得到正確實施而不違背民意。
召公誠懇地說:“民之有口,猶土之有山川也,財用於是乎出;猶其有原隰衍沃也,衣食於是乎生。口之宣言也,善敗於是乎興。行善而備敗,所以產財用衣食者也?!?/p>
最后,召公明確指出:“是故為川者決之使導,為民者宣之使言?!彼裕藗冃闹兴胪ㄟ^嘴巴表達出來,朝廷以為行得通的就照著實行,怎么可以堵呢?如果硬是堵住老百姓的嘴,那又能堵多久呢?即所謂“夫民慮之於心而宣之於口,成而行之。若壅其口,其與能幾何”?
然而,此時的周厲王竟是油鹽不進,亂政繼續(xù)實行。老百姓終于忍無可忍,高舉造反的旗幟沖向王宮,宮廷衛(wèi)隊一觸即潰。厲王只好倉皇出逃,渡過黃河,一直逃到彘(今山西霍縣東北)。周共和十四年,周厲王最終病死在這個荒僻之地。
這無疑是一個深刻的歷史教訓,但歷代統(tǒng)治者對此卻置若罔聞,不但沒有廣開言路,讓老百姓說話,反而殺史官,禁偶語,設腹誹罪,開文字獄,變本加厲,這種事幾乎代有所聞,“建安七子”之一的徐干大概有感于斯人斯事,不無感慨地說:“語稱‘救寒莫如重裘,止謗莫如脩身,療暑莫如親冰,信矣哉!”(《中論·虛道》)
【原載2013年1月15日《西安晚報·曲江》本刊有刪節(jié)】
題圖 / “出手解決” / 林忠業(y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