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樓
“還有什么比山搖地裂家破人亡更讓人戰(zhàn)栗?還有什么比房塌地陷生離死別更讓人悲愴?這戰(zhàn)栗與悲愴該是長歌當哭,落淚成河……然而,這一切太深太深了,深到骨子里,深到血脈中,深到無人能夠抵達的心底?!?/p>
——《明天,太陽照常升起——獻給汶川災區(qū)的父老鄉(xiāng)親》 張彥平
2011年,當我著手創(chuàng)作《天使的信仰》時,有幸讀到了張彥平老師的這篇名作。
沒有過度的消費災難,沒有廉價的悲情渲染,老師只用三個小故事說明一件事——汶川人的救與自救。而我,卻消費了一地紙巾。
那天晚上,我躺在床上輾轉反側,久久不能成眠。
那些被時光消磨得有些粗糲的往事忽然都歷歷在目,鮮活得就好像昨天剛剛發(fā)生。
因為職業(yè)的特殊性,我身邊的許多同事和朋友都親歷過08年的汶川地震救援。
一個朋友在驅車深入震區(qū)時頻遇險情——“前方的道路,已經被山上落下來的碎石墊成了斜坡,再往下看,林深霧重,依稀能聽到水聲,卻遙遠不見真容?!保ā短焓沟男叛觥罚?/p>
“過,還是不過?過的話,也許真的有去無回?!迸笥严蛭抑v述這一段的時候,拿著煙的手還在抖,“但那時候真沒有想太多,就覺得拉了這一車救援物資,不能就這么打道回府?!?/p>
我的同事第一時間抵達綿陽,參加醫(yī)療救援。搶救了整整一天,只分到半包沒泡熟的方便面和一根香蕉,累到晚上在強烈余震中依然呼呼大睡,直到被同事拉起來才發(fā)現自己半截身子已經泡在了水中而不自知。
另一個同事,已經辦好了離職手續(xù),準備從此跟醫(yī)院說拜拜了。當她在產房值最后一個班的時候突然地震了,當時就一個念頭——所有人都可以撤,就她不可以!就算樓塌了她也要托著天花板救產婦和孩子!“我覺得自己好傻!明明都不當醫(yī)生了,還想著先救別人?!彼c別人笑與時,眼睛里除了自嘲,竟還有幾分驕傲。
這一件件的往事,我埋在心里當花種,一直想找機會讓它們生根發(fā)芽??戳藦垙┢降倪@篇文章,我突然強烈的意識到,這才是我想要的故事,我想要的是浴血重生涅槃成鳳的故事!
于是,終于有了《天使的信仰》第一部中關于地震救援的遠景與細節(jié)描寫的最強音!
以龍?zhí)鞛殛犻L,顧沅、楊振羽、鄭可可、夏荷依等組成的醫(yī)療隊開展災后救援,他們曾有不同的信仰,不同的觀念,甚至互為仇敵……但是在天災面前,人性的光芒終于壓倒一切爭端,讓他們朝著同一個目標前進。有的人翻悟了,有的人覺醒了,有的人犧牲了,有的人又從犧牲中獲得了可以稱之為使命的強大動力。
文以載道,我總希望說點什么,留下什么。
這段時間,關于地震報道鋪天蓋地,各種批評也是甚囂塵上,有說消費災害的,有說故意作秀的,但細心人會發(fā)現,對雅安救援的批評與汶川時的政令不達、調度混亂、建筑硬傷、救治無力相比,已有很大的進步。批評讓人清醒,下一次會做得更好。
一個少年振振有詞地和我辯論:“人們總說多難興邦,如果一個國家總是在苦難之中,如何才能興邦?如果只能靠災難才能凝聚人心,如何才能興邦?”
他的看法頗具見地,我卻持有相反的觀點。
鴻蒙初辟、地質聚變、冰河世紀、遠古洪荒,每一次全球性地質災害都會引起大量物種的滅絕,而新的物種又從中孕育而出,延續(xù)著進化的使命。只有經得起大災難的物種才能持續(xù)不斷的進步,進而發(fā)展出社會、文明……更為先進的文明。多難興邦,從苦難中成長起來的民族具有更百折不屈的脊梁和更堅忍不拔的意志。
痛,有時是不愿忘卻。
于無聲處,所有的淚水凝聚成一種浴火重生的力量。
張彥平說:“真實的生活從來都是在最平淡無奇中顯示出它的不可摧毀。麥子黃了要割,布谷鳥叫了要播種;是土地就不能荒蕪,有耕耘才有收獲——這是一種信念,更是一種力量。在災難的底色上躍動的永遠是生生不息!”
這樣一個生生不息的民族,讓人如何不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