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靜
年過80歲的法國人李丹妮,50多年前在中國與小她1歲的袁迪寶相戀,不久后分離。
“文革”中通信中斷,兩人唯一的聯(lián)系是按照當(dāng)年的約定,共同注視天邊的金星。她終身未嫁,一直到兩年前重逢,已是耄耋之年的她才披上嫁衣,成為他的新娘。
這個故事,兩年前很多媒體報道過。前幾天,我去探望了這對有著童話般愛情的老人。
袁迪寶的胡子已長至胸前,頭發(fā)也掉光了,但當(dāng)李丹妮說起他們當(dāng)年相戀唱的歌時,耳朵幾乎失聰?shù)乃⒖谈吲d地唱了起來。
那一刻,李丹妮握著他的手看著我笑,帶著那種“你看他”的愛意。
我問李丹妮:“你有時候會不會想埋怨,等了這么多年,卻等來一個吃飯時胡子上都會沾滿米粒的老家伙?”
她說:“我沒有這個權(quán)利,因為我并沒有為他做過什么?!?/p>
袁迪寶聽不清她說什么,只一邊用自己的額頭頂著她的額頭說:“不要說啦,辛苦啦!”一邊笑嘻嘻地拍著她的臉。
李丹妮想讓袁迪寶跟自己回一趟法國,他卻懶得動,說:“老嘍!不能動了,也認(rèn)不得路了?!?/p>
李丹妮說:“我希望你陪我?!?/p>
“對啊,你是希望,但是我心有余而力不足……”他自己也知道心虛,“我去游泳,游一個小時都沒問題,但如果慢吞吞地走來走去就很累了?!?/p>
李丹妮撒嬌:“如果我回法國,你會不會想我?”
“當(dāng)然會想你了!我都想了50多年,兩萬多個日日夜夜了。”袁迪寶用他的甜嘴兒很輕松地擺平了此事。
每天晚飯后,袁迪寶都會拉著李丹妮一起看金星。那一刻,袁迪寶臉上有著20多歲時陶然自樂的歡喜,李丹妮眼中充滿當(dāng)年注視他的脈脈柔情。
這樣的愛情和信念,很多人青年時代都曾有過,只不過隨著歲月的流逝漸漸消失了。而李丹妮是一個在眾人穿黃布軍裝的時代一直穿旗袍的老師,是一個寧可在修道院終老也不會因為孤獨接受男人愛慕的女人。也正因為如此,她才有這樣的人生——沒有怨恨,不認(rèn)為自己有所犧牲,只是忠于自己的內(nèi)心。
她選了林風(fēng)眠送給她的畫當(dāng)自傳封面,那是一只逆風(fēng)而行的大雁,朝著自由的方向飛翔。她說這是她的命運,會一生都向著抵抗力最大的方向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