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妍偉
語文教學的任務之一是培養(yǎng)學生的閱讀能力。從宏觀而言,閱讀和寫作一樣是沒有“定法”的;但從微觀來講,學生閱讀課文也和作文起步一樣,又確實有“法”可依。下面筆者結合教學實踐,就優(yōu)化方法、提高能力談一些體會。
一、比較性閱讀
著名教育家烏申斯基說過:“比較是一切理解和思維的基礎,我們正是通過比較來了解世界上的一切的?!睆恼Z文教學方面看,比較法是整個學習過程中不可忽視的方法。
在小學語文教材中,體裁相同而主題不同的文章,主題相同而體裁不同的文章,同一體裁、主題而選材不同的文章,都可以通過比較性閱讀來了解其內容,揣摩其技巧。如六年級的《小英雄雨來》和《少年閏土》,學生進行比較閱讀后不難發(fā)現(xiàn),二者的體裁都是小說,但可以跨越時空,去反映不同的主題。前者反映抗日戰(zhàn)爭時期,表現(xiàn)的是抗日根據(jù)地的兒童熱愛祖國,勇敢機智的優(yōu)秀品質;而后者反映的時代則比前者早,表現(xiàn)的是農(nóng)村少年閏土知識豐富、聰明能干的品行。又如《魯班學藝》與《景陽岡》,同是寫人,都表現(xiàn)了“技藝高超”這一主題,魯班手藝高強,武松武藝高強,但體裁不同。學生帶著這些問題進行自讀、分析,便會得出結論:要反映相同的主題,可以選用不同的體裁。《魯班學藝》采用民間故事的形式,可以達到目的;而《景陽岡》則運用小說這一形式,同樣達到目的。再如《小音樂家揚科》和《凡卡》都是小說,都是通過描寫舊時代兒童的悲慘遭遇來揭露舊制度的罪惡,但選材不同。圍繞選材的問題,學生反復通讀兩篇小說便可以找到答案。上述閱讀,學生在比較中學會辨別,在比較中抓住特點,在比較中培養(yǎng)了能力,可謂收益不少。
二、質疑性閱讀
小學生經(jīng)過幾年的啟蒙教育,已經(jīng)走出了思維的沙漠和智能的荒原,他們不僅有了完全屬于他們自己的思維的綠洲,而且具有一定的質疑問難的基本素質和判斷是非的能力。因此,教師應具有一種不可推卸的責任,想方設法提高學生質疑問難的自學性。開始,學生可能提不出什么問題,教師可作示范性提問,當他們能提一些問題時,應積極鼓勵,不能挫傷他們自讀質疑的積極性。學生經(jīng)過一段時間的訓練,如果能提出一些質量較高的問題時,那就是“水到渠成”了。
質疑性閱讀的目的在于通過閱讀,發(fā)現(xiàn)問題和解決問題。弄清字、詞的確切意思,人人都可以提出自己的疑問,然后由教師選擇歸納成若干問題,師生共同討論解決。質疑性閱讀是較高層次的閱讀,在質疑性閱讀中,解疑是最關鍵的舉足輕重的一道程序,它直接決定著質疑性閱讀的效果。因此,教師要講求“技法”去引導學生釋疑。有些疑點對于小學生如同“八卦陣”,學生鉆進了沒有老師的指引是鉆不出來的。然而,引導歸引導,學生終究要自己“鉆出來,”而且也只有學生自己“鉆出來”才能識破迷津,走出迷魂陣。對這一類疑點,教師對有的問題應點拔即可,有的應提供思路,還有的則不僅要扶“上馬”,還應“送一程”。
古人讀書貴在“自得”,又云“書讀百遍,其義自見”,意思是對一篇文章只要多讀、熟讀就能大有益處,不用解說,自曉其義。有口無心的讀不同于專心致志的讀;盲目的讀有別于自學的讀;應付式的讀“食不知味”,有目的讀“津津有味”。因此,需要教師通過啟發(fā)、誘導,使學生帶著明確的目的來采取最佳的讀法,專心致志地、自學地去讀,邊讀邊議,比較異同,釋疑解難,從而逐步提高閱讀能力和分析能力,以適應未來的需要。
(責任編輯 史玉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