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翼 董麗
《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fā)展規(guī)劃綱要(2010-2020年)》中明確規(guī)定:提高教學質量是教育改革發(fā)展的核心任務。要求樹立以提高教學質量為核心的教育發(fā)展觀,建立以提高教育質量為導向的管理制度和工作機制,把教育資源配置和學校工作重點集中到強化教學環(huán)節(jié)、提高教育質量上來。因此,學校要提高教學質量,就必須注重課堂教學的有效性。為此,教師應關注學生的進步和全面發(fā)展,確立學生的主體地位,樹立“一切為了學生發(fā)展”的觀念,運用一系列有效教學方法,把課堂有效滲透在教學過程各個環(huán)節(jié)之中,讓學生真正成為課堂的主人,力求改變課堂無效的現(xiàn)象。
一、創(chuàng)設問題情景,激發(fā)學生學習歷史興趣
在傳統(tǒng)的教學過程中,重視的是教師講解而忽視了學生學習的主體地位。教師在講解的過程中,往往不重視學生接受了多少,是不是存在疑問,學生只能被動接受,久而久之形成了一定的思維定勢,根本沒有質疑的意識,甚至不敢提出疑問。在教學過程中,諸多問題是教師一講到底,教師既講得枯燥又講得疲憊,學生學起來既厭煩又乏味。新課程改革的歷史要實現(xiàn)一種變革,即要改變學生傳統(tǒng)的學習方式,同時也要改變教師的教學方式,提倡學生質疑問難。宋代大理學家朱熹說:“讀書無疑者須教有疑,有疑者卻要無疑,到這里方是長進?!泵鞔惈I章又說:“前輩謂學者貴有疑,小疑則小進,大疑則大進。疑者,覺悟之機也。一番覺悟,一番長進?!睂嵺`證明,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只有創(chuàng)設不同的問題情景,營造民主、和諧和寬松的學習氛圍,強化學生學習歷史意識的形成,才能激發(fā)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在創(chuàng)設問題情景中,首先,必須弄清學生的學情,學習內容必須與學生已有的知識結構和認知水平結合起來;其次,在提出問題后應采用延遲判斷的方法,給學生思考的時間,在學生回答問題時不要過早作出評價,要讓學生有一個獨立思考的進程,引導學生敢于質疑,敢于問難,讓學生在交流、探討、比較中將知識優(yōu)化組合,完成信息的篩選、整合,做出正確的判斷。
二、注重教學互動,鼓勵學生積極參與活動
教學是師生雙方共同的活動,傳統(tǒng)的教學是以教師為中心,強調知識的傳授,忽視學生的技能技巧和方法的掌握。這樣無法從根本上保障學生的主體地位,也容易造成學生對教師的過分依賴,從而抑制了學生的思維發(fā)展的能力。美國著名心理學家布魯納說:“學習者不應是信息的被動接受者,而應是知識獲取過程中的主動參與者。”作為教師應當積極為學生提供各種主動學習的機會,鼓勵學生積極參與課堂教學互動學習,在教學活動中積極體驗知識情趣,發(fā)現(xiàn)問題。在教學過程中,凡是學生能想、能說、能做的都應大膽放手讓學生去考慮、去猜測、去探索,并動手操作,讓課堂成為學生探究問題的空間;教師要盡量讓學生親自實驗,讓學生通過“讀一讀”“想一想”“做一做”及圖形變換、實習作業(yè)等增強歷史的實踐性,為學生提供較多的機會,在做中感受和體驗。在解題的教學過程中,教師要讓學生參與解題思路的探索實驗,主動獲取知識,改變過去教師講解題思路為現(xiàn)在師生共同探索思路,教師啟發(fā)引導,學生嘗試探究,對錯誤的解題思路不能輕易否定,要在討論論證中排除,討論中肯定,并從中選優(yōu)。這樣,教師讓學生在參與探索解題思路過程中體會到了解題方法,實施了解題步驟,檢驗到了問題的結果,培養(yǎng)了創(chuàng)造性思維,促進了歷史知識的形成與發(fā)展。
三、聯(lián)系生活實際,不斷增強學生應用意識
政治歷史都具有理論抽象、知識嚴謹和應用廣泛三大特點,這讓不少學生覺得單調、枯燥。雖然教師花很大精力去教,學生也花很大力氣去學,但效果并不理想。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學生感到基礎內容與他們的實際生活距離較遠。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善于將學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和感興趣的事物作為教學活動的切入點,從學生的生活中提出抽象的歷史問題,讓學生能迅速進入到思維發(fā)展的“最近區(qū)”,掌握學習的主動權。在平時教學過程中,教師應十分重視學生的已有生活經驗,設計學生感興趣的生活素材,以豐富多彩的形式展現(xiàn)給學生,充分利用教材中的情景,把握好新舊知識間距離,激發(fā)學生的求知欲望。大家知道,學生學習歷史是“運用所學的知識和方法解決一些簡單的實際問題的日常生活工具”。教師要不斷地引導學生把所學知識聯(lián)系、運用于生活實際,可以促進學生的探究意識和創(chuàng)新意識的形成,培養(yǎng)學生初步的實踐能力。如在學習“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這一章節(jié)后,教師可讓學生利用雙休日去調查農村實行“土地聯(lián)產承包責任制”后,農民的生活有了哪些巨大的變化,農民的生活解決了溫飽問題沒有,進而農民正在奔向“小康生活”沒有。因此,歷史教學要充分考慮歷史發(fā)展進程中人類的活動軌跡,貼近學生熟悉的現(xiàn)實生活,不斷溝通生活課程與文本課程的聯(lián)系,使生活和歷史融為一體。給學生一雙歷史的眼睛,讓他們以全新的意識,主動地從全方位角度去觀察世界,體驗生活。那么政治歷史就不僅僅是書本上板著面孔的枯燥的考題,它們會變得更加豐富多彩,充滿生命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