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甫晶 賈衛(wèi)民
【摘要】
以莫友芝的版本目錄代表性著作《郘亭知見傳本書目》為分析對象,對其緣起、體例和內(nèi)容進行系統(tǒng)介紹,并選取該書中具體款目與之前、同時期以及之后的有代表性的版本目錄進行詳細(xì)對比,最后綜合評述《郘亭知見傳本書目》的重要價值和不足之處。
【關(guān)鍵詞】
莫友芝 版本目錄 郘亭知見傳本書目
版本目錄作為眾多目錄的一種,顧名思義,是在目錄中加入或者側(cè)重于版本的記載,包括記錄典籍有哪些版本,并考訂這些版本的流傳狀況。對于主張“廣羅眾本,選擇善本”的版本??比藛T,版本目錄有助于選擇底本善本,了解典籍不同版本的質(zhì)量與存佚情況;而對于現(xiàn)代圖書館的古籍工作者,版本目錄能夠指導(dǎo)古籍著錄和版本鑒定。
莫友芝(1811-1871)字子偲,自號郘亭,又號紫泉、眲叟,貴州獨山人,晚清金石學(xué)家、版本目錄學(xué)家、書法家,宋詩派重要成員,《清史稿·文苑傳》譽之為“西南大師”。
在目錄學(xué)方面,莫友芝的著作有三部:一是《郘亭知見傳本書目》,這是他在《四庫全書簡明目錄》基礎(chǔ)上所作的版本箋注;二是《宋元舊本書經(jīng)眼錄》,該書詳細(xì)記錄了他親眼所見的宋、金、元、明槧本及舊抄本、稿本;三是《持靜齋藏書紀(jì)要》,這是莫友芝應(yīng)藏書家丁日昌之請,為其持靜齋所藏宋元善本及舊抄、孤本等所撰寫的藏書解題。
本文以《郘亭知見傳本書目》為分析重點,對其緣起、體例和內(nèi)容進行系統(tǒng)介紹,并選取該書中具體款目與之前、同時期以及之后的有代表性的版本目錄如錢曾的《讀書敏求記》、張金吾的《愛日精盧藏書志》、邵懿辰的《增訂四庫簡明目錄標(biāo)注》、張之洞的《書目答問》、繆全孫的《藝風(fēng)藏書記》進行詳細(xì)對比,分析版本記錄的特點,最后綜合論述《郘亭知見傳本書目》的重要價值和不足之處。
內(nèi)容體例綜述
對于《郘亭知見傳本書目》的緣起、體例和內(nèi)容,莫友芝之子莫繩孫在《郘亭知見傳本書目》序中言:“先君子于經(jīng)籍刊版善劣、時代,每箋志四庫簡目當(dāng)條之下,間及存目。其四庫未收者,亦記諸上下方。又采錄邵位西年丈所見經(jīng)籍筆記益之。邵本有汪鐵樵先生家驤朱筆記并取焉。同治辛未,先君子棄養(yǎng)。繩孫謹(jǐn)依錄為十六卷。凡經(jīng)部四庫存目者三,四庫未收者百十八;史部存目者二十八,未收者二百有十;子部存目者十四,未收者百九十八;集部存目者一,未收者百二十一。其四庫已著錄,未箋傳本者并闕之。蓋是書當(dāng)與《簡明目錄》合觀也”[1]30。
在這篇序中,莫繩孫并不諱言莫友芝的《郘亭知見傳本書目》在內(nèi)容和體例上都參考了同時期邵懿辰的《增訂四庫簡明目錄標(biāo)注》,而邵懿辰這部書是現(xiàn)存首部以《簡明目錄》為底本記載版本的著作。對于其記錄方式,《橋西雜記》(清 葉名澧撰)云:“名澧嘗見邵蕙西,案頭置《簡明目錄》一部,所見宋元舊刻本、叢書本及單行刻本、鈔本,手記于各書之下,可以備他日校勘之資”[2]。
莫友芝雖然參考了和他同時期的邵懿辰的目錄,但這絲毫不影響《郘亭知見傳本書目》的價值和重要性,他在奉命搜訪戰(zhàn)亂中散佚的文宗、文匯兩閣藏書的過程中,往來于江浙滬之間,有較多機會見到江浙士夫故家所藏善本書籍,收錄書籍內(nèi)容正好與邵懿辰的互補,所以葉德輝在《郘亭知見傳本書目》序中所說:“先生是目雖與邵注同時,而見聞各別。該邵官樞曹,居恒在北,先生則往來蘇、揚、滬瀆,值粵匪亂后,江浙間藏書散出,先生寓目頗多。南北收藏,各以地限,兩目所載,正可互證參稽”。
同時,莫友芝不僅參考了邵懿辰的《增訂四庫簡明目錄標(biāo)注》,他又把《天祿琳瑯》著錄的清內(nèi)府所藏善本和黃丕烈、汪士鐘、張金吾等清代中后期著名藏書家書錄中所載善本鈔附其下。正因為如此,莫友芝的版本書目稱為“知見”書目——既有親眼所見,又包括未見典籍,而僅僅聽說過。
對于《郘亭知見傳本書目》中記錄了哪些有關(guān)版本的內(nèi)容,翁仲康在《簡介<郘亭知見傳本書目>評莫友芝做學(xué)問是否“粗疏與欺罔”》[3]對此進行了歸納:
書的異名,有幾種版本、版本名稱、何時刻、據(jù)何本;
載明各種版本的卷數(shù)、行款:每頁幾行、每行幾字,魚尾樣式,板框大小,牌記等,版歸何處,印記;
考辨不同的版本,如記其區(qū)別、評定其優(yōu)劣,記錄全或殘,是否抄補,是否經(jīng)過校勘,有無注釋、索引,是否輯本,據(jù)何書輯,是否叢書本,是否單刻;
收藏:曾藏何處,后藏何處,現(xiàn)藏何處,或莫氏自藏本;
有無書目著錄:見于何書目,或何書目不載,《四庫全書》是否收錄,收錄何本;
對內(nèi)容、撰者的介紹或評論。
這些內(nèi)容散見于《郘亭知見傳本書目》的各條書目內(nèi),各書的版本記載有詳有略,最略的僅注“刻本”兩字,詳者如《史記》版本多達26種,注800余字?!多L亭知見傳本書目》原本是莫友芝供自己??卑姹拘枰S手記載,生前并未刊行,在他過世后,才由其子莫繩孫整理成十六卷,繼而排印問世。
對于為何莫友芝生前并未刊刻此書,使之傳世,葉德輝認(rèn)為莫友芝是有意為之,他在《郘亭知見傳本書目》序中這樣說:“余方詫先生既刻《經(jīng)眼錄》,何并不刻此書。近年寓蘇,獲交先生從子楚生觀察,出示原稿,乃知參附之語出自觀察隨時標(biāo)注者為多。當(dāng)時先生不急急以此目付刊,亦有深意。蓋先生以為宋元舊刻傳世日稀,既已見已知,不妨詳示后人,俾他日展轉(zhuǎn)流傳,得者益知珍襲寶貴。若宋元以外之刻本,日新月異,即竭畢生搜訪之力,終恐有所遺漏,故此目存稿未刻者,意蓋有所待也”[1]16。
與部分版本目錄著作的對比
為了更具體、更直觀地體現(xiàn)莫友芝《郘亭知見傳本書目》的版本記載特點,本文特選取書目中具體條目與其之前、同時期及之后有代表性的版本目錄做詳細(xì)對比,希望能夠部分演示版本目錄發(fā)展和不斷趨于成熟的過程:明末清初之際,已經(jīng)開始了雖不失偏頗但較為系統(tǒng)的版本目錄研究,這就是由“佞宋”之風(fēng)而興起的以賞鑒為主流的版本鑒定,到“道光、咸豐、同治”時期逐漸完善和成熟,版本目錄不再拘泥于宋元舊版,也突破了以賞鑒為主流的藩籬,收錄范圍擴大至現(xiàn)存四庫及四庫未收典籍,緊緊圍繞對版本的考訂,對版本源流的敘述,對同一典籍多個版本的記錄、對這些版本的存佚狀況,刊刻善否以及不同版本之間差異的重視和描述。
2.1具體條目列舉
由于版本目錄眾多,版本記載時代久遠(yuǎn),所以只能遴選出與莫友芝所處時代相差不遠(yuǎn)的前后幾部主流目錄,包括:錢曾的《讀書敏求記》、張金吾的《愛日精盧藏書志》、邵懿辰的《增訂四庫簡明目錄標(biāo)注》、張之洞的《書目答問》、繆全孫的《藝風(fēng)藏書記》。具體比較款目選擇的是孫光憲的《北夢瑣言》一書,屬于隨機選擇。以下為各書所記《北夢瑣言》一書之體例與內(nèi)容,希望能夠?qū)Α多L亭知見傳本書目》的版本目錄記載特點和相關(guān)價值以管窺豹,也有助于更進一步體會版本目錄的發(fā)展過程,各書對于孫光憲《北夢瑣言》一書的具體記錄方式和內(nèi)容如下(按照作者的時間順序排列):
孫光憲《北夢瑣言》二十卷:華亭孫道明手鈔本。録每事前列一題,流俗本通行削去,其間紕繆脫落又不待言矣[4]。
選自:《讀書敏求記》
作者簡介:錢曾(1629-1701),字遵王,號也是翁,又號貫花道人、述古主人,虞山(今江蘇常熟)人。
《北夢瑣言》二十卷精抄本:[宋] 富春孫光憲纂集 自序
《北夢瑣言》二十卷,富春孫光憲纂集。唐末、后梁、后唐、石晉時事,此書乃武林忻悅學(xué)家藏陜刊舊本,介歸成芥庵夏隱君。中間刊誤舛訛,如日曰、纂簒、歡嘆、雖難、關(guān)闕、禍福等字,可以意改,余不敢強,以俟別本訂之。至正二十四年歲次甲辰五月七日寫起,至二十七日庚寅輟卷。華亭在家道人孫道明識于泗北村居映雪齋,時年六十又八也。連日梅雨,時雨西南二鄉(xiāng),皆成巨浸,豐年未卜,今日喜晴,聊書記耳[5]。
選自:《愛日精廬藏書志》
作者簡介:張金吾(1787-1829)字慎旃,別字月宵,虞山(今江蘇常熟)人。
《北夢瑣言》二十卷 [宋]孫光憲撰:雅雨堂足本;稗海本,不全;盧云,稗海本亦有佳于盧本之處,嘗以《太平廣記》校其脫誤,有出兩本之外者[6]。
選自:《增訂四庫簡明目錄標(biāo)注》
作者簡介:邵懿辰(1810-1861),字位西(一作惠西),清仁和(今杭州)人。
《北夢瑣言》二十卷 [宋]孫光憲撰:稗海本不全;雅雨堂刊足本,乃元華亭孫道明所藏宋陜西刊板;文昭張氏自有華亭孫道明至正二十四年五月抄本,據(jù)武林忻悅學(xué)家藏陜刊舊本,蓋即雅雨原本[1]824。
選自:《藏園訂補郘亭知見傳本書目》
作者簡介:莫友芝(1811-1871)字子偲,自號郘亭,又號紫泉、眲叟,貴州獨山人。
《北夢瑣言》二十卷:五代孫光憲,雅雨堂本,廣州刻本[8]。
選自:《書目答問二種》
作者簡介:張之洞(1837-1909),字香濤,又字孝達,又字香巖,號壺公、無競居士,晚年自號抱冰,清代直隸南皮(今河北南皮)人。
《北夢瑣言》二十卷:校盧本。宋孫光憲撰。
此書傳世只有兩本,一為《稗海》本,即《提要》詆其脫誤不可讀者;二為雅雨堂本,即《提要》所謂出于宋陜西版,差完整有緒者。荃孫在成都時,仁壽毛大令澄囑為校讎。先取兩本互校,而短長亦互見。如卷十[杜孺復(fù)種蓮花]條,盧本脫至一行,何得推為完整?后又得吳枚庵,劉燕庭兩家鈔本,并據(jù)《太平廣記》所引,逐條西刊,訂正良多。又原書三十卷,今存二十卷。《廣記》采取最多,而錄之得四百十條。又據(jù)《茅亭客話》得一條,《通鑒注》得一條,共分四卷[8]。
選自:《藝風(fēng)藏書記》
作者簡介:繆荃孫(1844-1919),字炎之,一字莜珊,亦作小山,號藝風(fēng),晚稱藝風(fēng)老人,江蘇江陰人。
《北夢瑣言》二十卷:內(nèi)府藏本。世所行者凡二本。一為明商浚稗海所刻,脫誤殆不可讀。近時揚州新刻,乃元華亭孫道明所藏,猶宋時陜西刊版,差完整有緒。故今以揚州本,著錄不用商氏本云[9]?!?/p>
選自:《四庫全書總目提要》(卷一百四十子部五十,清乾隆武英殿刻本)
2.2記錄特點分析
處于明末清初的錢曾,其代表作《讀書敏求記》記錄書籍時,通常是列出作者、書名、卷數(shù)后,詳述本書之源流,或者作者之軼事,或者繕寫刊刻之事。錢曾堪稱是賞鑒派的典型代表,這些記錄特點和體例內(nèi)容也彰顯出當(dāng)時的版本目錄的主流記載方式,即:分列宋板、元板、明板、影宋等類,于刊刻時地、收藏姓名、印記,一一為之考證。
《四庫全書總目提要》中對該書優(yōu)點和不足之處的品評言之甚當(dāng):“編列失次者,尤不一而足。其中解題,大略多論繕寫刊刻之工拙,于考證不甚留意…然其述授受之源流,究繕刻之同異,見聞既博,辨別尤精。但以版本而論,亦可謂之賞鑒家矣?!北热缟厦嬗涊d《北夢瑣言》時,就主要論及“繕寫之工拙”。至于《四庫全書總目提要》責(zé)其“編列失次”,也是事實,因為在本應(yīng)歸在“小說類”的《北夢瑣言》,在本書中卻歸入“史類”。
生于乾隆年間的張金吾,撰寫《愛日精廬藏書志》時已經(jīng)參考了《四庫全書》,因為《愛日精廬藏書志》的分類方式與《四庫全書》的分類方式極為類似,只存在以下微小的差異:史部比四庫少“史鈔類”與“時令類”;子部比四庫少“兵家類”、“法家類”與“農(nóng)家類”,而多了“名家類”;集部,四庫中的“詞曲類”在本書中改為“樂府類”?!端膸烊珪沸蕹芍?,其中的分類體系成為之后各家目錄的主流分類方式,一直沿用至今。
張金吾在《愛日精廬藏書志》中非常重視題跋的記載,正如該書中黃庭鑒所作《張月宵傳》所言:取所藏宋元槧本,暨新舊鈔之為世罕見者,撰《愛日精盧藏書志》四十卷,為廣其例,詳載鏤板時代、校藏姓氏、備錄序跋,以著一書之原委?!鄙鲜觥侗眽衄嵮浴房钅浚词钦珍浽瓡虬?。
到了和莫友芝同時期的邵懿辰,比較《增訂四庫簡明目錄標(biāo)注》,就能看出其體例和《郘亭知見傳本書目》極為相似,都是列舉書名、卷數(shù)、作者之后,列舉版本項,并兼論版本之源流、特點與優(yōu)劣。這類書籍類似于薄錄式,即一目之下,詳列眾本,敘述版本之存佚與刊刻之善否,典籍的版本源流和存佚狀況一覽即知,便于參考,非常實用。這兩部書的重要之處還在于首次以現(xiàn)存《四庫全書簡明目錄》為基礎(chǔ),評載其各種版本,但收錄范圍并不限于宋元舊版或者四庫所載書目,四庫未收書目占據(jù)絕對優(yōu)勢。
除了《增訂四庫簡明目錄標(biāo)注》之外,《郘亭知見傳本書目》還兼采眾家之長。對照《郘亭知見傳本書目》與《愛日精盧藏書志》的具體款目,不難發(fā)現(xiàn),莫友芝確實大量參考引用了張金吾的條目記載。這也部分印證了傅熹年在“《藏園訂補郘亭知見傳本書目》整理說明”中關(guān)于莫友芝撰書參引書目的說法:“他又把《天祿琳瑯》著錄的清內(nèi)府所藏善本和黃丕烈、汪士鐘、張金吾等清代中后期著名藏書家書錄中所載善本鈔附其下。比他時代稍早的邵懿辰也有相似的撰述,多記在北京所見之書,莫氏也一并錄存”。
到了張之洞的《書目答問》和繆荃孫的《藝風(fēng)藏書記》,已經(jīng)能看出來是“言書必言版本”了,該兩部書是專門記錄版本的著作?!稌看饐枴冯m然看似簡單,但是卻頗有深意,正如《清張文襄公之洞年譜》中張之洞致王懿榮函所載:“弟在此刊《書目》一卷,以示生童,意在開擴見聞一,指示門徑二,分別良楛三。其去取分類,及偶加記注,頗有深意,非僅止開一書單也。更有深意,欲人知此所列各書,精美而重刻或訪刻之”[10]。值得一提的是,莫友芝和張之洞交情也頗深,詳可參見莫友芝同治六年十月份日記。
縱觀目錄的整個流程,與考一書之源流的“篇目”、考一人之源流的“敘錄”、考一家之源流的“小序”相比,考書目之載體的“版本”確實是相對較晚才受到足夠的重視。從“不記版本”到“兼言版本”,再到今日的“必言版本”的整個發(fā)展過程中,莫友芝及其《郘亭知見傳本書目》可以說處于從“兼言版本”到“必言版本”的關(guān)鍵轉(zhuǎn)折點上,他不拘泥于賞鑒,不被宋元舊版書一葉障目,而是從更廣博的視野中意識到不同版本的重要性,并隨手將所見所知的書籍版本有意識地記錄下來,從今日的版本學(xué)眼光來看,當(dāng)時的莫友芝在他那個時代,就能看到版本的重要性,具有這樣的版本記載意識,無疑眼光是超前的,著作是創(chuàng)新的。
《郘亭知見傳本書目》的價值與不足
3.1重要價值
《郘亭知見傳本書目》自刊行以后,廣受歡迎,大為流傳,葉德輝這樣說:“余問詢及此目傳出之由,則一侯姓書估從觀察借鈔藏之,久之物故,其書散失,流入京師,于是好事者爭相迻抄”[1]15。究其原因,無疑是因為《郘亭知見傳本書目》對于了解典籍版本的存佚狀況與刊刻之善否,具有極高的參考價值,正如傅熹年在《藏園訂補郘亭知見傳本書目》整理說明中所談到的:“此目簡要地記錄了諸書傳世的不同版本,有些還注出版本的特征,既便于學(xué)者在研究某書時了解不同版本的情況,也對藏書家和書商辨識版本頗有幫助,故很快就流傳于世”。
而對此,潘承弼也深有體會,他在《郘亭知見傳本書目》稿本跋中對該書大加贊賞:“弱冠時之目錄版片,讀張文襄《書目答問》,苦其疏漏,未能愜意。旋于坊肆得《郘亭之間傳本書目》,讀之,真如山海珍錯,取之無盡,始一意致力此書。” 總的來看,莫友芝《郘亭知見傳本書目》的重要價值主要體現(xiàn)在以下幾個方面:
首先,他首次將收錄范圍擴大至現(xiàn)存典籍,包括《四庫全書簡明目錄》中所收和未收書,甚至以四庫未收書為主,因為《郘亭知見傳本書目》中前者為46部,后者為647部,共計693部。他不拘泥于宋元舊本精刻,而是以更廣闊的視野收集版本、記錄版本,無疑,從后來的眼光來看,這本書對于典籍的“閱讀、引證、??薄⑹詹啬酥凌b賞”都具有極高的實用價值。
其次,《郘亭知見傳本書目》盡可能詳細(xì)地記錄了《四庫全書簡明目錄》及其未收書的版本情況,內(nèi)容包括有哪些版本、何時刻、據(jù)何本;載明各種版本的卷數(shù)、行款;考辨不同的版本,如記其區(qū)別、評定其優(yōu)劣,記錄全或殘,是否抄補,等等。這些內(nèi)容之所以重要,正如崔建英所說:“不區(qū)分同版不同刷印階段,易誤一書為多書;不區(qū)分異版,易誤多書為一書”[11]。直到今日,準(zhǔn)確的版本鑒定依然是圖書館古籍工作者追求的目標(biāo)。
再次,《批注四庫全書簡明目錄》和《郘亭知見傳本書目》首次在《四庫全書簡明目錄》的基礎(chǔ)上,對其所收和未收書進行版本記載,莫友芝還參考多家目錄,詳細(xì)地評載典籍的各種版本。這兩本版本著作對其后整個版本目錄的發(fā)展產(chǎn)生了重要影響,甚至學(xué)界還產(chǎn)生了一個《四庫全書》版本標(biāo)注家族[12]:如繆荃孫的《批校四庫全書簡明目錄標(biāo)注稿》、葉啟勛的《四庫全書版本考》、李慈銘的《批注<郘亭知見傳本書目>》、楊立誠的《四庫目略》、杜澤遜的《四庫存目標(biāo)注》等。
3.2不足之處
要評點《郘亭知見傳本書目》的不足之處,有必要重新回顧一下版本目錄的評價標(biāo)準(zhǔn),對此崔建英歸納得相當(dāng)準(zhǔn)確:“研究版本的,往往側(cè)重對一部書版本的考證、分析。但自《遂初堂書目》而后,凡反映具體收藏的目錄,很少有避開版本的。對這種目錄的評價,往往要從兩個方面著眼:個體——是何本,辨識判斷是否正確;整體——部伍是否得法,排列是否有序”[13]。
總的來看,對莫友芝的版本目錄學(xué)研究成果,肯定的評價居多,其價值不容懷疑,但無可否認(rèn)的是,《郘亭知見傳本書目》對于“個體——是何本,辨識判斷是否正確”常常存在一些失誤,這一方面是由于莫友芝本人在版本鑒定時出現(xiàn)失誤,而對于那些僅僅知道并未見過的典籍版本,可能也就以訛傳訛了。對于這些錯誤,近代的版本學(xué)者在相關(guān)論文中都陸續(xù)指出,比如:《何氏集二十六卷》,明何景明撰,《郘亭知見傳本書目》、《增訂四庫簡明目錄標(biāo)注》皆作“嘉靖十年義陽書院刊本二十六卷”,根據(jù)對作序者生平履歷的詳細(xì)分析,本書刊刻時間應(yīng)該是在嘉靖十四年之后,究其原因,是在鑒定版本時犯了“誤據(jù)前刻舊序”進行刻年著錄的錯誤[14]。
對于版本目錄評價的另一個方面:“整體——部伍是否得法,排列是否有序”,《郘亭知見傳本書目》也存在一些不足之處:雖然該書對典籍版本進行了詳細(xì)說明,包括書的異名,有幾種版本、版本名稱;載明各種版本的卷數(shù)、行款;不同的版本的區(qū)別和優(yōu)劣等,但是對于具體款目并沒有形成固定的記載體例和程序,書籍版本的記錄描述也大多屬于隨筆式的,這就導(dǎo)致各書的版本記載有詳有略,最略的僅注“刻本”兩字,詳者如《史記》版本多達26種,注800余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