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星
【摘要】 幼兒園德育滲透于幼兒園的一日生活之中,獎勵策略是幼兒園德育中最常見的方法之一。然而在幼兒園德育實踐中,部分教師對于獎勵的理解和運用存在偏差,致使幼兒園德育效果不太理想。由此,部分研究者在論文中反復強調獎勵策略的負面效應,批判教師濫用獎勵,導致許多教師在獎勵運用方面存在許多困惑。應該說,獎勵策略是一種中性的德育方法,其本身無所謂好與壞,不能一概而論。
【關鍵詞】幼兒園德育;獎勵;獎勵策略
1.獎勵頻次得當
有的教師在德育中濫用獎勵,積極舉手回答問題有獎,上課坐得端正有獎,游戲時不跟同伴打鬧有獎……有些教師尤其喜歡頻繁使用事先許諾獎勵的方式來激勵幼兒,如“你不跟小朋友搶玩具,老師就獎你一朵小紅花”,“你要是能吃完一碗飯,不浪費糧食,老師就表揚你”,“你不哭了,老師就獎你自由活動”……這種對獎勵的濫用容易產生“德西效應”,〔9〕一是導致獎勵變得微不足道,對幼兒失去原有的吸引力;二是使幼兒對獎勵產生依賴心理,被獎勵所左右,甚至把得到獎勵看成是學習的目的,產生對獎賞物的關注與貪求,一切以獎勵為目的,喪失內部動機。
要做到獎勵頻次得當,必須把握獎勵的時機。如果幼兒沒有內在行為動機,或者內在動機不強,教師不得不從外部激勵幼兒,推動幼兒道德行為的產生和保持,這時采用獎勵是必要的。但如果幼兒已經(jīng)認可道德行為本身,已經(jīng)具有內部動機,此時就沒有必要獎勵幼兒,以免弄巧成拙,不僅不能提高幼兒的主動性,反而會削弱幼兒的內在動機。
2.獎勵程度得當
人的發(fā)展是多樣的,幼兒園教師要以多元智能觀作為指導,多對幼兒作縱向評價,獎勵幼兒在道德上的每一點進步。
在現(xiàn)實生活中,教師往往喜歡橫向評價幼兒,往往會導致幼兒產生消極體驗,因為在一些幼兒得到獎勵的同時,其他幼兒可能會受到傷害,因此教師應該慎用橫向評價。
教師獎勵幼兒的程度要與幼兒的表現(xiàn)相一致,不能不負責任地夸大其辭,給幼兒留下不真誠的感覺。久而久之,這種過度夸大的獎勵會喪失獎勵的作用。
教師對幼兒的表揚應該越具體越好,讓幼兒充分了解自己得到表揚的具體原因,這樣不但能讓幼兒清楚地知道自己哪些地方做得好,以便更好地堅持下去,而且還能增強幼兒的積極情感體驗,因為幼兒能從中感受到教師確實是在關注自己,注意到了自己一點一滴的進步。比如,一名幼兒摔倒了,另一名幼兒跑過去把他扶起來。如果教師見到后說:“你今天真乖!”幼兒往往不明白“乖”是指什么,獎勵沒有起到應有的作用。如果教師說:“你今天把小朋友扶了起來。你做得很好,老師很高興!以后和小朋友在一起玩耍,也要像這樣互相關心,互相幫助?!边@種方法既表揚了幼兒,又能強化培養(yǎng)幼兒關心他人、助人為樂的良好行為。
3.獎勵形式靈活多樣
教師在實施獎勵的過程中要多方面考慮幼兒的需要和興趣,采用多種形式獎勵幼兒。獎勵的形式包括有形的物質獎品(如小紅花)、自由活動時間和社會性獎勵(如口頭表揚、點頭贊許)等。有時教師還要允許幼兒根據(jù)自己的意愿選擇教師提供的獎品,因為如果幼兒對于獎品不感興趣,覺得獎品太乏味,獎勵就會失去激勵功能。
4.獎勵公平、公正
獎勵實施的公平性和公正性是有效實施獎勵的關鍵。如果獎勵實施過程中出現(xiàn)不公平、不公正的現(xiàn)象,不管是有意還是無意的,都會使獎勵失去權威性,致使獎勵的作用大打折扣。另外,教師要盡可能擴大受獎勵幼兒的范圍,照顧到更多幼兒的感受,促進全體幼兒的道德成長。莫源秋的一項調查發(fā)現(xiàn),在調查研究的半年時間里,小班約有15.7%,中班約有23.5%,大班約有28.6%的幼兒很少或者基本沒有得到過教師的獎勵。這意味著教師在很大程度上漠視甚至放棄了對這些幼兒道德發(fā)展的關注。擴大獎勵的覆蓋面,使更多幼兒受益,這是急需引起教師重視和改進的問題。
5.家園德育一致
家長與教師教育的一致性受到很多研究者的關注。研究者認為,比較而言,教育的一致性越強,教育的效果越好?!?0〕在德育方面也如此。如果家長與教師對幼兒道德行為的獎勵標準一致,幼兒的道德行為將更具有穩(wěn)定性。如果兩者的標準處于分歧甚至是矛盾狀態(tài),幼兒的行為在幼兒園能受到表揚,在家里卻受到冷遇(比如教師肯定幼兒與同伴分享玩具的行為,但是家長因為怕幼兒弄丟、弄壞玩具而不主張幼兒這樣做),那么幼兒容易在道德認識上產生混亂,甚至形成矛盾人格,導致幼兒道德行為不一致,道德發(fā)展滯后。這正是幼兒的道德行為缺乏跨情境性的原因,因為家園德育工作沒有達成一致,幼兒在幼兒園和家里自然會表現(xiàn)不一。作為專業(yè)教育者,教師最好能主動與家長聯(lián)系,促進家園在德育方面達成一致,形成作用于幼兒道德發(fā)展的合力。應該說,家園合作的一致性越強,合力就越大,幼兒的道德發(fā)展自然也會更好。
6.恰當整合其他方法
獎勵僅僅是教師實施德育的諸多手段中的一種,只有與其他教育手段(如批評、情境陶冶等)有機結合,遵從最優(yōu)化整合等原則,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而且,獎勵較偏重外部強化,過多地依賴這種德育方法,容易讓幼兒產生依賴心理,“一心一意以獎勵為目標”。因此,在德育過程中,教師還是應該努力創(chuàng)造條件,讓幼兒將外部動機轉化為內部力量,充分感受到道德行為本身的樂趣,由此形成穩(wěn)定而持久的道德意識和道德行為。
綜上所述,獎勵這種具體的德育方法只要在幼兒園德育實踐中運用得當,就能起到強化幼兒道德行為的作用,使幼兒在精神上感到愉悅和滿足,在道德水平上有所提升。
參考文獻:
〔1〕檀傳寶。 獎其當獎,罰其當罰〔J〕. 人民教育,2005,(12):11.
〔2〕周小宋,李美華。 美國課堂管理中的有效獎勵與無效獎勵〔J〕.比較教育研究,2004,(3):64-67.
〔3〕〔8〕檀傳寶。學校道德教育原理〔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3.
世界華商經(jīng)濟年鑒·城鄉(xiāng)建設版2013年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