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靜
摘 要 1972年2月21日,美國總統(tǒng)尼克松訪問中國,標志了中美關系正常化的開始。我們可以看到中美關系在70年代初的緩和是在一定的國際關系背景下發(fā)生的。本文分析了中美關系緩和的背景,通過對背景的分析,作者認為70年代初兩國關系的緩和是符合中美兩國國家利益的。
關鍵詞 緩和 中美關系 中蘇關系 尼克松 戰(zhàn)略
中美關系在70年代初的緩和,是基于兩國的國家利益的考慮,是在一定的國際關系背景下發(fā)生的。本文分析了中美關系緩和的特殊的國際背景。
一、中蘇關系的惡化
60年代,中蘇關系從戰(zhàn)略盟友到戰(zhàn)略敵手,經歷了一個充滿爭論、斗爭和不斷協調,最終走向破裂的過程。中蘇兩國防務合作的破裂可以認定始于1959年蘇聯單方面終止兩國業(yè)已簽訂的國防新技術協定。即1957年10月中蘇兩國在莫斯科簽訂的包括蘇聯向中國提供生產原子彈的技術資料在內的國防新技術協定。1959年6月,蘇共中央致函中共中央:蘇聯決定不向中國提供原子彈樣品和協定中規(guī)定的多項國防新技術,實際上是單方面撕毀了這一協定。之后,蘇又撤回了所有的在華專家,終止了援建項目并帶走了所有圖紙和資料。自那以后,中蘇兩黨兩國在意識形態(tài)領域的論戰(zhàn)愈演愈烈,曾經是平靜的中蘇邊境也隨之開始摩擦不斷。
二、蘇聯入侵捷克斯洛伐克以及中蘇珍寶島事件
1968年8月20日,蘇聯突然出兵,攻占了捷克斯洛伐克共和國全境。這無疑加深了中國對蘇聯戰(zhàn)略意圖的疑懼,中國在當時對蘇聯的入侵也進行了譴責。
1969年3月2日,蘇聯從下米海洛夫卡和庫列比亞克依內出動全副武裝的軍人和4輛裝甲車和汽車從南北兩個方面侵入珍寶島, 珍寶島位于中蘇界河烏蘇里江主航道中心線的中國一側珍寶島位于中蘇界河烏蘇里江主航道中心線的中國一側對正在這里執(zhí)行巡邏任務的中國邊防軍實施突然襲擊,中國邊防軍進行反擊。1969年3月2日和隨后的15日和17日,中蘇兩國邊防軍在珍寶島和該島兩側冰凍的河道進行了小規(guī)模的交戰(zhàn)。在15日最激烈的戰(zhàn)斗中,蘇聯邊防軍出動裝甲車和坦克50余輛,步兵100余人,飛機36架次,發(fā)射炮彈1萬余發(fā),炮火襲擊正面約10公里,縱深達7公里。同年8月13日,蘇聯邊防軍進入中蘇邊界西段的新疆鐵列克提地區(qū)縱深達2公里,突然襲擊正在執(zhí)行巡邏任務的中國邊防軍,雙方再次發(fā)生激烈戰(zhàn)斗。最終以蘇聯入侵的失敗告終,使中國感到了更為現實而緊迫的蘇聯軍事威脅,這就是中蘇珍寶島事件。
三、蘇聯對待中印邊界問題的立場
中蘇關系的惡化也表現在蘇聯對中印邊界爭端的態(tài)度上。1959年,中印邊境發(fā)生了第一次武裝沖突,蘇聯便加緊了同印度的聯系,并提供援助,雙方高層多次互訪,1962年9月,中印之間的邊界問題再起沖突,蘇聯直接。印度提供軍事援助,蘇分批向印度提供米格-21型飛機并建造米格飛機工廠。
中蘇關系走向惡化,使中國對美政策的改變成為可能。雙方關系的惡化促使中國對美政策作出戰(zhàn)略性調整,中國希望以此抗擊蘇聯。如毛澤東強調中美應當聯合起來,共同對付蘇聯。他對基辛格說:“(我們是)以前的仇人,現在我們的關系說是叫什么FRENDSHIP……?!?/p>
四、蘇聯的擴張對美國的威脅加大
1969年。尼克松擔任美國總統(tǒng)后,美國面臨著嚴峻的國際形勢。
美國的經濟實力和軍事力量相對下降,政治影響力也大大縮小,美國以往的榜樣作用得到的懷疑。美國世界戰(zhàn)略賴以運行的國際、國內環(huán)境也發(fā)生了深刻的變化。
70年代初,蘇聯出現了強勁的全球擴張勢頭,在外交上采取強烈的進攻態(tài)勢。美蘇之間的軍事力量發(fā)生了新的變化,呈現新的態(tài)勢。60年代末美蘇戰(zhàn)略武器相對均衡。1969 年,美國共有陸基洲際導彈1054 枚,蘇聯達到了1060枚。1970年,美國繼續(xù)保持原來的數字,而蘇聯的洲際導彈已經增加到1300 枚。到1972年,美蘇戰(zhàn)略武器包括洲際導彈,潛艇發(fā)射導彈和戰(zhàn)略轟炸機的數量,蘇聯為2167件,美國為2165 件。
五、越戰(zhàn)的失敗讓美國重新評估中國
尼克松時期,越南戰(zhàn)爭進入了第三階段,即美越和談和戰(zhàn)爭越南化。美國堅持北越軍隊與美軍同時撤軍,談判陷入僵局。越南戰(zhàn)爭使美國遭到了巨大的損失,在1961 年初到 1973年初的12年間,美軍在越南陣亡4. 6萬余人,非戰(zhàn)斗死亡1萬余人, 30多萬人受傷,損失了飛機8600余架次,總計耗資約4000 多億美元。
通過越南戰(zhàn)爭,美國對中國有了新的認識:新中國倍受孤立和封鎖(并在朝鮮和越南戰(zhàn)爭中兩度成為美國敵手),不但沒有因此被削弱,反而在復雜的國際斗爭和紛亂交錯的國內環(huán)境中戰(zhàn)勝了種種困難,并發(fā)展了自己的核武器,中國在美蘇抗衡之間是具有重要角色的。尼克松也認識到:美國與中國的關系是對付蘇聯的策略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國和蘇聯都是共產主義國家,但美國沒有看到兩個國家之間的一個深刻差別:蘇聯對我們構成了威脅,而中國沒有。
六、“尼克松主義”的提出
1969年7月25 日, 尼克松在認清了當時的國際局勢后,在關島向世界宣布了他的新外交政策——“尼克松主義”。提出了以“伙伴關系”, “實力”,“談判”三原則作為其三根支柱。以談判代替對抗,主張從實力地位出發(fā),明智地進行談判,通過談判制約蘇聯;同時,主動打開同中國的關系,推行三角戰(zhàn)略,使中蘇競相與美國搞好關系,美國在雙方都有大量選擇的余地,而它們之間的回旋余地則更小。
最近解密的關于中美關系緩和的文件也表明:從尼克松在1969年擔任總統(tǒng)之初,他就熱衷于改變同中國的關系,因為中國是潛在的核威脅國家,另外也可以利用交惡的中蘇關系在冷戰(zhàn)中打擊蘇聯的一個戰(zhàn)略。
另外,尼克松也表示:“即使蘇聯的威脅不存在,如果我們要使世界變得更加安全,更加美好,美國這個世界上最繁榮的國家和中國這個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國家也有必要攜起手來?!?/p>
因此,從以上分析可以看出,70年代中美關系的緩和并非偶然,而是在一系列兩國深處的國際背景下發(fā)生的,通過對這些背景的分析,有助于我們更深刻的理解這段中美關系的進展。
參考文獻:
[1]韓懷智主編.當代中國的軍事工作[M].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9: 636-645.
[2]方連慶.戰(zhàn)后國際關系史[M].北京大學出版社:247.
[3]鐘偉云譯.尼克松文集[M].世界知識出版社,85.
[4]National Security Archive Electronic Briefing Book No. 66 Edited by William Burr, February 27, 2002.
(作者單位:四川大學南亞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