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荊州長江大橋發(fā)生一起嚴重交通事故,一客車因閃避逆向而行的一摩托車,操作失當而墜橋,造成14人死亡9人受傷的悲劇。本來是為了防止事故發(fā)生而采取的“緊急避險措施”,卻為了救一個人而搭上了14條人命。沉痛的教訓讓我們深思:避險也要講“效益”。
當事故不可避免、不能“兩全其美”時,我們應(yīng)該如何應(yīng)對?交通事故沒有“利”可講,但在權(quán)衡“弊”時,卻有大小之分,我們無疑應(yīng)該選擇付出“成本”較小的辦法,避免事故擴大化,以較小的損失換來總體上的安全。特別是客運車輛駕駛員,滿滿一車人,他們的生命安全是天大的,任何的“付出”都是值得的,客車駕駛員的“責任”就在這。如果能時光倒流,我相信當事駕駛員會做出正確的做法,以求“不幸中之萬幸”,只可惜沒有“如果”可言。但對我們而言,教訓是可以吸取的。我們聽到很多“撿芝麻丟西瓜”的事例,為了避讓一只小狗,自己翻車受了傷;為了繞開自行車,卻與對面來車相撞……這些事故就是因為沒有處理好“弊”的大小造成的。
我們講“效益”,“緊急避險”也不例外。兩害相權(quán)取其輕。在“萬一”來臨時,只要不驚慌失措,在減少損失上還是可以有所作為的。具體到我們每個駕駛?cè)藖碚f,安全第一,但開車總是有風險的,“緊急避險”的原則是:人是第一位的,寧愿翻車也不要撞人、撞車;寧愿撞樹、撞山也不要墜崖、墜河。道理很明白,車輛可以修復(fù),傷病可以救治,人死卻不能復(fù)生。雖然這是“下策”、是“不得已”的方法,卻能降低事故損失程度。根據(jù)我國有關(guān)法律規(guī)定,采取緊急避險措施后造成的后果,可以從輕或免予處罰。因此,在“不幸”中求“萬幸”,是保障安全行車的最后一道“防線”,也能有效地維護自己的合法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