畢群
職場閱歷非常豐富的專欄作家。長期浸淫于日資、美資、本土公司和歐洲公司在中國快速發(fā)展的環(huán)境中,現(xiàn)為DFS環(huán)球免稅店集團全球市場副總裁
上周,某知名銀行的六人團隊來公司開會,談合作項目,中高低層都有,一水兒的男士,打扮、做派、腔調(diào)、措辭,驚人地相似,連質(zhì)地不錯的深色西裝和黑框眼鏡都像在同一家店里定做。會議演示,從一個人切換到另一個人,儼然是在和一家兄弟開會,不同的,只是年齡和樣貌。
周末帶孩子到海洋公園玩,看到在四個巨大的柱形水缸里,上百條水母上下游弋,大小不同,但形狀卻一模一樣。它們依著相同的節(jié)奏收縮,以一樣的頻率在水里翻飛,在不停變換的燈光下,四個水缸里的上千條水母幾近透明的身體互為鏡像,煥發(fā)出驚人的和諧之美。我的腦海里忽然浮現(xiàn)出一個圖像——格子間、地鐵站里千人一面的白領,同時浮現(xiàn)出一個詞——抱團。
經(jīng)歷過不同的公司和老板,我發(fā)現(xiàn)人總是傾向與自己類似的人合作。經(jīng)常在各類自傳或回憶錄中看到,提拔主人公的前輩給的理由往往是“你讓我想起年輕時的自己”。除了人性深層的自戀情結以外,同類人當然更容易互相理解,溝通沒有障礙,從而更容易管理。這一點,在國內(nèi)企業(yè)里表現(xiàn)在委老鄉(xiāng)、校友、舊同事以重任;經(jīng)??吹揭粋€不大的機構里有嚴重超出比例的同鄉(xiāng),也不乏一幫扎堆的校友,上上下下地占據(jù)了一個公司大大小小的職位。
而國際企業(yè)中,這種傾向則以另外的形式表現(xiàn)。比較極端而不掩飾的是歐洲公司,基本上在法國、意大利公司,不是本地人的話,已是升遷艱難,倘若不會法語、意大利語,就算是嫁了法國人、意大利人也會常年被視為異己,進入核心管理層的可能性小之又小。我的一位研究生物多樣性的朋友曾經(jīng)告訴我,保持和維護多樣性和不同基因混雜的好處在于,進化中的生物會在大量可能的基因中,自然地選取基因中最優(yōu)的部分傳遞下去,這樣形成的新物種會有更強的適應能力和生存能力。其實,公司又何嘗不是如此。
在國際化道路上走的時間比較長,也在故步自封中吃虧最多的美國公司在這方面稍好一些,大部分美資的跨國公司把多元化作為管理理念來推廣,每年衡量少數(shù)族群、女性、非白人在管理層的比例,形成制度來推進多元化。無他,因為不同能帶來更多的角度、方式和碰撞,從而帶來全新的視角,最終公司可以保持隨時改變的能力。
在管理學里,有“鯰魚效應”的說法,指的是當領導層希望給一潭死水的組織帶來改變時,會投入一條和塘里習慣了慵懶地游弋的草魚們完全不同的激進派型鯰魚,把死水盤活,給組織帶來生機。但是對個體來說,就像所有的群居動物一樣,身為異類是很容易被排斥甚至出局的,所以,無論做水母還是鯰魚,是自己的選擇或是機緣巧合,其實水母好做,鯰魚難當,氣場不夠的鯰魚分分鐘面臨被驅(qū)逐的命運。如果仔細觀察的話,你會發(fā)現(xiàn),在一個團體中總會有一兩個特立獨行之人,要么,他們會很快消失,因其格格不入;要么確實高人一籌,因為這樣才能生存。所以,尋求這之間的平衡點,既保持自我,又融入組織,無疑是上上之選,但鯰魚要混進水母的隊伍,想想也真是不容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