卜曉紅
兒子好心助人被拒,怎么辦?
江西南昌市一家長來信咨詢:兒子4歲,是個熱心腸的小家伙,在幼兒園總喜歡幫助別人,他自己也很開心。但前兩天回家卻一臉委屈,原來他想幫助一個小朋友結(jié)果被拒絕了,這讓兒子很受傷。我該如何處理呢?
答:首先,因被拒絕而情緒不佳是孩子正常的心理反應(yīng),即使成人被拒絕也會出現(xiàn)這樣的狀態(tài)。第二,這是孩子成長的必然過程。孩子在成長過程中,不斷地接受大量新鮮事物,不斷更新改造自己的大腦;同時,也根據(jù)各種事物的刺激來發(fā)展自己的感知、情緒、能力,學會新的經(jīng)驗,得到成長。如此看來,家長的擔心有些多余。“情緒不良”是一種自然狀態(tài),而“很受傷”是成人用自己的價值體系貼的標簽,其結(jié)果易給孩子造成不必要的心理負擔。
當然,孩子遇到挫折,感受到不良情緒時,家長是大有可為的。
1、更新教育理念。樂于助人是一種非常好的品質(zhì),這與家長的熱心腸是分不開的。但家長還可以審視一下,孩子其他方面是否被忽視,導致他只能通過幫助別人才得到關(guān)注或肯定。另外,要引導孩子提供他人需要的幫助。在家庭中,我們特別容易“單邊行動”,提供的幫助往往不一定是對方需要的,極易引起誤會與沖突。如果這種幫助的模式延伸到社會生活中,就會遇到您兒子的情況。最好的解決方法是溝通,幫忙前先詢問。
2、平時加強孩子的抗挫折訓練。比如,父母有意安排,自然地做出拒絕與被拒絕的事件,通過溝通、共情等方式,向孩子展示遇到挫折時的應(yīng)對方法。孩子3歲以后,父母可以讓孩子參與到家庭或自己的一些挫折事件中,主動與孩子討論,發(fā)展孩子的新經(jīng)驗,幫助他成長。
3、充分與孩子“在一起”。處理事情前,先處理情緒。建議家長不要先發(fā)問,讓孩子自己說。孩子感受到不良情緒,最需要得到的是共情,家長要注意感受和“分享”孩子的不良情緒,告訴他,爸爸媽媽能理解他的感受。還可以向孩子講述自己以前的類似經(jīng)歷,共同分析討論,讓孩子學會應(yīng)對。
寶寶不肯回家,怎么辦?
江蘇連云港市一家長來信咨:寶寶20個月了,每次帶他外出玩,總是不肯回家。有時候天都黑了,仍然賴著不肯回去,直到外面看不到一個人影,才極不情愿地離開那兒。請問,孩子為什么這樣喜歡“賴”在外面?我該怎么辦?
答:從發(fā)展心理學的角度來說,孩子出生后的幾年內(nèi)會大量地接觸、探索和了解這個世界。這個量是驚人的,遠超青少年和成年人的探索量,是孩子在這個成長階段的主要任務(wù)。1歲之前的孩子以被動接受為主;而1歲以后,特別是會走路、會說話之后,很快會轉(zhuǎn)變?yōu)橹鲃犹剿鳛橹?。他們做的所有合理的、不合理的舉動,都是在踐行對這個世界的探索,并依此形成大腦的結(jié)構(gòu)和以后待人處事的模式基礎(chǔ)。寶寶之所以出去玩時不愿回家,與他對這個世界的探索欲望沒得到滿足有關(guān)。因此,建議家長經(jīng)常帶孩子外出接觸各種事物,幫助孩子更多地探索和了解世界。
另外,孩子不肯回家還可能是因為家中有某些不愿意接觸或感受的事物。例如不良的家庭環(huán)境,家庭成員關(guān)系不良或情緒不好,即使不吵鬧,孩子也能感受到。而這種氛圍在出去玩的時候大多會暫時消失,并且孩子在外面接觸到的世界更廣,家庭關(guān)系的影響相對變小。還有,一些家長在外時高度關(guān)注孩子,一回家各忙各的事,也是造成孩子不愿意呆在家里的原因。再如,房子的色調(diào)格局、家庭生活習慣等,都可能造成孩子的不適。有些家庭裝修檔次很高,孩子摔不得、碰不得、臟不得、跑不得、“瘋”不得,沒有可供充分玩耍的場所;有的顏色搭配過分鮮亮、非主流等,孩子感受的舒適度較低等。以上這些情況需要家長日常細心觀察,體會孩子在家不適感的來源,有時可以與孩子討論,從孩子的情緒、言語中體察,然后針對性改善。
對孩子暫時不肯回家的行為,家長不要過分關(guān)注,特別是在孩子“賴皮”時,家長不要把精力高度集中在孩子身上,按正常的安排做事即可。例如該什么時候回家,玩之前就和孩子討論決定好,時間快到的時候提醒孩子,再過幾分鐘就回家,并溫柔地堅決執(zhí)行,不因孩子的“賴皮”而妥協(xié)。一段時間以后,孩子就不會再“賴皮”了。
(作者系國家二級心理咨詢師)
圖片由本文作者提供 編輯 吳忞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