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攝影誕生之初,花卉便成為攝影藝術中的重要拍攝題材之一。30年代時,著名的“f64”小組中的“攝影界畢加索”——愛德華·韋斯頓,除了拍攝出《青椒》、《人體》以及《鸚鵡海螺》等傳世佳作之外,還拍攝過花蕊、仙人掌等花卉主題。在他的作品中,主要利用光與影的黑白效果將現(xiàn)實與超現(xiàn)實加以結合,充分發(fā)揮出視覺張力。此后,彩色攝影膠片問世后,人們將視覺的中心轉向了對色彩表達和配色方式等方面。尤其是在花卉攝影中,大自然造就的豐富色彩被攝影者們所鐘情?,F(xiàn)階段,在數(shù)碼相機大范圍普及的情況下,花卉題材的拍攝更是吸引著很多用戶。
與維斯頓的時代不同,如今的攝影者覆蓋了年輕人、中年人以及退休老年人等,這是因為以花卉為主題的攝影作品,普遍寓意著陽光、積極向上以及崇尚自然的心態(tài)。因此,花卉題材的拍攝是目前主流審美價值中最能受到廣泛認同的題材。但是花卉題材的拍攝對攝影器材、附件、曝光、構圖以及拍攝技巧等方面也有較特殊的要求。
對于數(shù)碼單反相機來說,花卉攝影所必需的鏡頭和附件等皆繼承了傳統(tǒng)膠片時代的特點。而對于某些新興的攝影設備而言(如手機、平板電腦等),也有一些獨特的拍攝技法可顯著提升拍攝的質量。
花卉鏡頭選擇
古語云:“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在花卉拍攝的設備中,最常見、最傳統(tǒng)的拍攝設備當屬全畫幅數(shù)碼單反相機,不僅鏡頭可選擇余地較大,附件系統(tǒng)更是成熟、完善。對于花卉拍攝來說,最為重要的莫過于微距鏡頭了,常見的微距鏡頭有100mm或105mm鏡頭(俗稱“百微”)和60mm微距鏡頭等。但是由于焦距的不同,它們的最近對焦距離也有所不同。例如“百微”的最近對焦距離為0.3m,而60mm微距鏡頭則為0.2m。另外,攝影者也可利用21mm、35mm和50mm等焦段的常規(guī)鏡頭,拍攝“全局花卉”作品(聚焦于前景花卉而背景范圍較寬廣)。
因此,攝影者在挑選微距鏡頭時,應以經(jīng)常拍攝的構圖方式來挑選。以小型花卉拍攝為主的攝影者可選購“百微”鏡頭;經(jīng)常拍攝全局微距(距主體更近但背景范圍更寬廣)的花卉照片的攝影者,則應選用60mm微距鏡頭。而對于希望“一鏡多用”的攝影者來說,“百微”的性價比較高,不僅可以用于花卉等微距題材的拍攝,還可作為85mm人像鏡頭使用,來拍攝全身人像、半身人像和肖像特寫照片等。除了定焦微距鏡頭之外,某些變焦比超出3倍的變焦鏡頭也帶有一定的微距功能,但由于變焦比偏大且需兼顧微距功能,因此在成像質量上會明顯弱于專用微距鏡頭。例如,在拍攝花卉時,這類鏡頭會出現(xiàn)桶裝畸變、像場彎曲度較大以及邊緣分辨率較差等問題。
此外,卡片數(shù)碼相機由于傳感器較小以及焦距較短等原因,最近對焦距離可達10mm甚至更近,同樣可用于花卉拍攝。
用好身邊的附件
對于使用單反相機的攝影者來說,除了必備的機身和微距鏡頭之外,還有很多附件可幫助提升花卉拍攝的效果,甚至有些附件都可由攝影者自行DIY制作。常用的花卉拍攝附件包括鏡頭倒轉接環(huán)、偏振鏡、環(huán)形和雙頭閃光燈、快門線等。在使用鏡頭倒轉接環(huán)時,由于鏡頭的物距和像距被倒轉,可以使最近對焦距離縮到極短,并可獲得更高的放大倍率。例如,在倒轉50mm的非微距鏡頭時,攝影者可拍攝衣物上纖維的4倍放大效果。但是,使用鏡頭倒轉接環(huán)也有一些小問題。例如,必須使用三腳架拍攝,而且景深極淺,畫面四角也較暗。因此,采用此種拍攝方式后,攝影者還需進行一定的后期圖片處理工作。
在花卉攝影中,環(huán)形或雙頭閃光燈不僅可在室內或溫室棚內拍攝花卉時使用,亦能用于在戶外環(huán)境中拍攝花卉。它不僅可拍攝出光照均勻的主體,攝影者也可通過控制光比(雙頭閃光燈)來控制整體的反差。此外,也可通過外置閃燈來進行補光,但建議多購置一根離機熱靴連線,便于對補光角度的靈活控制。
在DIY附件中,攝影者可購買白卡紙和銀箔紙,制作小型反光板以對主體的暗部進行補光。在實際的花卉拍攝中,“風吹草動”對花卉拍攝影響較大,攝影者往往被迫采用高速快門來避免畫面虛化。即使這樣,也并不能完全保證拍攝的成功率,因為花卉在晃動時,對焦點的位置也會發(fā)生改變,高速快門對此也無能為力。因此,“防風”成為花卉攝影的一大難題。攝影者可利用柔光布或白塑料袋作為防風屏,再用筷子、膠帶或針線制作成防風的小帳篷。拍攝時,只需用防風小帳篷進行遮擋即可,還能通過柔光布等對直射光起到柔化的作用。
硬件設備設置
在花卉拍攝時,相機或手機等設備的相關設置也是重點。在花卉拍攝中,光照按不同的天氣類型,可分為直射陽光、陰影、多云、陰天等;又可按照拍攝時間點的不同,分為清晨、午間和傍晚等。在這些光照條件下,色溫都有著非常大的區(qū)別,準確應用不同的白平衡設置,成為還原花卉色彩的主要手段。在如今的數(shù)碼相機中,不同機型的成像風格也有較大的區(qū)別。例如,某些品牌的色彩還原偏暖,有些機型的色彩還原則偏冷;而且,相機中的不同色彩模式(標準、鮮艷、風光等)對色彩還原也有較大的影響。例如,尼康和索尼的大部分單反機型的色彩略偏暖,佳能的機型則大多偏冷,而富士膠片、奧林巴斯和松下的機型對綠色的還原頗佳。
在色彩模式中,尼康的鮮艷模式對花卉色彩的還原較為有利,但整體反差略大,適合不進行后期處理的攝影者。佳能的機型在標準和風光的色彩模式下,均有一定的偏冷現(xiàn)象,攝影者可采用白平衡漂移的設置來拍攝,但需要多嘗試不同漂移量并對比色彩最終呈現(xiàn)的效果。此外,在感光度設置中,為了獲得更好的影像質量,建議攝影者盡量多采用最低感光度來拍攝花卉。
由于在花卉拍攝中,因構圖的不同,主體和背景、畫面中心和邊緣都有可能出現(xiàn)光照強度不一致的現(xiàn)象。因此,攝影者應盡量采用點測光模式以及手動調整曝光補償。攝影者可將點測光區(qū)域對準主體或某一局部測光,并按照其色彩明度來增減曝光補償設置數(shù)值。例如,在拍攝粉白色櫻花時,對準花瓣進行點測光,并適當增加0.3EV~0.7EV的曝光補償即可獲得準確曝光。
光線控制技巧
如同所有的攝影題材一樣,花卉攝影中的光線運用也是最重要的部分。在拍攝花卉時,應將光線的照射角度以及花朵的朝向作為拍攝的先決條件。一般來說,按照攝影者自身的拍攝角度與光線方向的夾角,可分為順光、側光、側逆光和逆光等。通常,頂光適宜拍攝花朵直指天空的植物,例如郁金香等。而側光的明暗對比強烈、光線的戲劇化效果較好,但暗部或亮部會產(chǎn)生層次損失或高光溢出現(xiàn)象。因此,攝影者可通過反光板或離機閃燈來進行暗部補光。但在使用閃燈補光時,建議用戶不要使用TTL模式,而應使用自動(A檔)或手動(M檔)模式設置閃燈的ISO和光圈值。并且,讓閃燈的輸出量略弱于自然光,且將光比控制在1:2或1:4之間即可。雖然在拍攝花卉時,一般都盡量避免在逆光和側逆光下進行拍攝,但在某些構圖使用這種光線卻能得到不可多得的佳作,例如拍攝花瓣透光的特寫照片等。
另外,攝影者在拍攝花卉時,特殊的氣象條件也可成為誕生佳作的“沃土”。例如,在小雨過后,花瓣或花蕊沾連水珠、綠葉洗去灰塵,甚至空氣透明度也大幅增強,這往往是拍攝花卉的好時機。
拍攝的注意事項
除了光線之外,拍攝花卉時也同樣應注意構圖方法、焦點的選擇和景深的控制以及前景的選取等。
在構圖方式上,對稱式構圖是大部分用戶采用的主流方式,但此種構圖方式適宜拍攝花蕊的特寫等。但大部分情況下,構圖方式仍是以三等分線(九宮格)構圖為主導,宜將主體放置于九宮格的交叉點上。
在焦點選擇和景深控制方面,聚焦于主體的最近處時,易造成主體的遠端產(chǎn)生虛化,只能通過收縮一檔光圈來增加景深。有兩個方法可避免出現(xiàn)此種錯誤:其一、通過景深預覽按鍵檢查景深的覆蓋縱深,縮小或擴大光圈直至景深合適;其二,聚焦于主體縱深范圍中的前1/3處(見左圖)。另外,攝影者還需按照鏡頭焦段以及與主體的距離,選擇恰到好處的光圈值。一般來說,鏡頭的焦距為100mm且對焦距離約為0.3m時,應采用F4或F5.6光圈拍攝約150mm縱深處的花朵(如蓮花等)。值得注意的是,雖然很多微距鏡頭的最大光圈可達F2.8,但這并不是最佳成像銳利度的光圈。注意:鏡頭的成像規(guī)律是,按照標稱的最大光圈值,縮小兩檔或一檔光圈后即為該鏡頭的最佳成像的光圈,即F2.8鏡頭的最佳成像的光圈為F5.6或F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