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銘
愛孩子不是滿足孩子的一切愿望
常常和幼兒園孩子的父母聊這樣一個話題,帶孩子去逛超市,孩子見了玩具就要買,不買就哭,怎么辦?家長們大體有兩種做法:一種是說不買就不買,嚴厲批評孩子不懂事,脾氣差的直接就揍上了。這些父母的理由是:不能慣壞了孩子。還有一種做法是,孩子既然哭了,就買吧,反正也花不了幾個錢,孩子哭得怪心疼的??茨愕拿枋觯杏X這個孩子的父母屬于后者。
孩子的任何需要都給予滿足,孩子會覺得父母是萬能的,也會認為要什么父母就給什么是理所應當?shù)模砸坏└改覆荒軡M足自己,他們就覺得委屈,受挫。但是,孩子小時候要的是玩具、零食,長大后的需要就不會那么簡單,總有一天,父母就滿足不了他了,比如那些成年后向父母索要房子和車子的孩子。
很多家長認為,愛孩子就要滿足孩子的一切愿望,但是事事如愿的人生是不存在的。在孩子小的時候,父母可以滿足孩子的一切愿望,但是終有一天孩子要長大,父母終有無能無力的時候,那時,面對各種挫折和不如意,孩子面對挫折的能力卻沒有建立起來,就會非常痛苦。
不能滿足孩子時,要懂得溫和地拒絕
說回孩子要玩具這個話題,因為購買不在計劃之內(nèi),父母有權(quán)利不給孩子買這個玩具。孩子會有失落,會感到受挫,但是早一點接受這個感覺,也就能早一點學習如何面對這種感覺。但是不給孩子買玩具,就該批評孩子嗎?前一種做法其實也有問題。孩子的需要被家長批判,孩子會感到自己不被理解,不被愛,從而破壞親子關(guān)系。
所以好的做法是:先對孩子的情緒表示理解和接納,懂得溫和地堅持。
有些父母喜歡用故意折磨孩子的方式培養(yǎng)孩子的抗挫折能力,這完全沒有必要,因為我們在生活中總會自然而然遇到很多不如意的事情,教孩子用平靜樂觀的心態(tài)去面對、去解決,這才是真正的挫折教育。
接納孩子的情緒,對孩子的失落表示理解和關(guān)心,這會讓孩子內(nèi)心充滿力量,更好地面對受挫事件。
教孩子體諒他人是父母的責任
再說孩子要出國這件事。孩子想要出國學習、希望自己更優(yōu)秀,這個愿望是好的,不必打擊。但是生活畢竟不是一帆風順,總有挫折,讓孩子面對現(xiàn)實也是必要的,畢竟以后還有很多的不順,都要一一面對,她需要有這樣的能力。這個能力本該從小鍛煉,如果以前沒經(jīng)歷過,那么不妨從這件事開始學習,算是一次挫折教育。
父母感到資金緊張,不妨和孩子誠懇地聊一聊,把家里的經(jīng)濟狀況和孩子說一說。三四歲的孩子不懂得換位思考,所以對待他們買玩具的問題,我們只能接納他們的情緒,溫和地堅持自己的決定。但是對于一個青春期的大孩子,已經(jīng)完全具備換位思考的能力,除了學習面對挫折,讓他們學習體諒他人也是父母的責任。畢竟,體諒他人在與人的交往中也是一種非常重要的能力和品質(zhì)。
不能滿足孩子也不要有愧疚感
媽媽打電話讓別人去和自己的女兒談,也許是因為無法滿足女兒感到愧疚。事實上不必如此。不能出國,孩子肯定不愉快,父母對孩子表示理解就可以了,不必感到太自責,過多的愧疚感反而會給孩子一種感情誤導,將不滿發(fā)泄到父母身上。要讓孩子明白,父母內(nèi)心很支持,心有余力不足。這是現(xiàn)實,孩子需要面對。
而媽媽應該懂得,孩子的難過是因為不能出國,而不是因為自己這個媽媽不好,這是他們一家人要共同面對的挫折,而不是父母對孩子的一種虧欠,調(diào)整為這種心態(tài),可以影響孩子對事情的認識,讓孩子建立起一種對家庭的責任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