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和
2012年2月14日,在人民大會堂,一位耄耋老人從國家主席胡錦濤手里接過了國家最高科技獎,這個獎項是對他在“人居科學”領域作出的特殊貢獻的最高肯定,他就是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工程院院士,清華大學建筑系教授,被同行譽為我國人居環(huán)境科學的創(chuàng)建者——吳良鏞。2013年5月7日,在融融春日里,吳老迎來了他的91歲生日。
“說起中國建筑,大家都會說起吳良鏞?!?/p>
20世紀上半葉中國大地戰(zhàn)火紛飛,中國社會苦難深重,吳良鏞的成長歷程中飽含著流離失所、國破家亡的民族血淚,這促使他在內心早早燃起了建設家園的熱望,樹立了“謀萬人居”的遠大理想。
1950年底,滿懷報國的赤子之情,吳良鏞沖破阻撓,幾經周折,毅然從美國繞道回國,投身到百廢待興的新中國的建設和教育事業(yè)中。1995年吳良鏞當選中國工程院院士,1980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學部委員)。
作為中國建筑學與城鄉(xiāng)規(guī)劃學的學術帶頭人,吳良鏞不斷探索著中國特色的建筑與城市理論的發(fā)展之路。他提出了“廣義建筑學”理論,在此基礎上,創(chuàng)造性地形成“人居環(huán)境科學”體系。他出版著作28部,發(fā)表學術文章兩百多篇?!稄V義建筑學》和《人居環(huán)境科學導論》兩部巨著,更是為他贏得了特殊的榮譽。
著名的美籍華裔建筑學家貝聿銘曾經這樣評價:“不管你到哪個國家,說起中國的建筑,大家都會說起吳良鏞?!?/p>
同樣,談起吳良鏞沒有人繞得開菊兒胡同,菊兒胡同既是吳良鏞在規(guī)劃實踐上的巔峰之作,又是他學術道路上承上啟下的關鍵節(jié)點。
北京菊兒胡同有一個41號院,原是一座寺廟衍生出的大雜院,也是菊兒胡同最破的地方。四十多戶人家共用一個水龍頭、一個下水道,廁所在院外100米處。隨著人口增加,院子里逐漸蓋滿了小棚小房,幾乎沒有轉身之地,危房、積水、漏雨的問題一直困擾著這里的居民。
上世紀80年代,北京開始展開危舊房改造項目。但是,菊兒胡同又屬于古都風貌的保護范圍。由于許多改造方案與舊城風貌保護相沖突,改造項目一直停滯在規(guī)劃層面。不僅如此,項目不大、費用不高,牽涉面卻不少等問題,使得很多設計單位都不愿碰這類項目。后來,北京市房改辦找到了吳良鏞。出乎意料的是,吳良鏞對于這個建筑面積僅兩千七百多平方米、設計費用僅1萬元的項目表示出極大熱情。
如今,改造后的菊兒小區(qū)里,精心保留了原有的樹木。一水兒的2層、3層小樓白墻黛瓦,與周邊的老房子渾然一體,絲毫不覺得突兀。一進套一進的小院子,面積雖然不大,卻并不覺得壓抑。這樣一座“類四合院”,完全沒有高樓大廈那種冰冷、孤立的感覺,充分體現(xiàn)出吳良鏞以人為本的設計理念。
相對于大拆大建,吳良鏞倡導的“有機更新”理念,延續(xù)了城市原有的歷史環(huán)境,對于具有深厚歷史底蘊的城市來說,可謂是探索了一條舊城更新和危房改造的新路子。1992年,菊兒胡同改造獲得亞洲建筑師協(xié)會金質獎,1993年獲得聯(lián)合國“世界人居獎”。當時的國務院總理李鵬還曾在菊兒胡同發(fā)表了新年講話。
菊兒胡同只進行了第一、二期的改造,就在二期工程前后,時間已進入上世紀90年代,房地產業(yè)開始在中國興起。城市中的危舊房改造往往也是結合房地產開發(fā)進行,經濟利益驅動著各方。菊兒胡同第三期的設計圖紙本來已經出爐,卻因開發(fā)商稱“虧本”而擱淺。因為“不掙錢”,菊兒胡同終成“孤本”。
有人因此說,菊兒胡同的“新四合院”模式不能得到推廣,所以不具價值和典型性。但吳良鏞解釋說,菊兒胡同只是一個試驗,并不是要所有的房子都蓋成菊兒胡同,即使是北京,也不是所有的區(qū)域都適合那樣做。菊兒胡同走的是一條創(chuàng)作道路,不同地方應根據(jù)當時當?shù)氐沫h(huán)境,創(chuàng)造自己的特色。
“少有的刻苦、淵博,少有的激情與堅強”
不管是為人,還是為學,吳良鏞都受到梁思成和林徽因這對才子佳人的熏陶。
1944年,他在重慶中央大學油印本??督ㄖ飞习l(fā)表了題為《釋“闕”》的文章,被梁思成看到,因欣賞他的才華,讓他到身邊協(xié)助工作。1948年,在梁思成的推薦下,他前往芬蘭籍建筑師沙里寧主持的美國匡溪藝術學院深造,決定了吳良鏞的人生軌跡。
林徽因在對他的推薦信中曾這樣寫道:“少有的刻苦、淵博,少有的對事業(yè)的激情,多年與困境抗爭中表現(xiàn)出的少有的堅強?!?/p>
1949年6月,沙里寧在接受《底特律論壇報》記者采訪時這樣評價吳良鏞:“在他的工作中,灌注了一種稱之為中國現(xiàn)代性的精神。這種精神不僅來自于一般的人類文化發(fā)展,而且來自于中國實際生活的發(fā)展,一種新與舊的結合,基于中國自身的堅定不移的精神?!?/p>
面對前路,他至今依然表現(xiàn)出內心的堅定不移,“未來不可限量,難于管窺,要用‘大海波濤現(xiàn)代人的胸懷去開拓進取”。
“我豪情滿懷地目睹了祖國半個多世紀的進步,每每捫心自問,我們將把一個什么樣的世界交給子孫后代?”為了追尋這個問題的答案,已經耄耋之年的吳良鏞依然不顧辛勞,奔波在各個建筑工地上。直到2008年的夏天,85歲的吳良鏞在南京金陵紅樓夢博物館工地視察時突發(fā)腦梗,一頭栽倒在地。
“模范病人”創(chuàng)造康復奇跡
所有人都以為吳良鏞的工作至此畫上了句號,醫(yī)生也判斷他這輩子不可能再站起來,但病痛并沒有將他擊垮,反而更加激發(fā)出吳良鏞的拼搏精神。
面對腦梗造成的手腳不便,吳良鏞開始了常人難以想象的康復治療?!皠e人一天練4個小時,我就練8小時,我告訴自己,必須盡早站起來,回到我熱愛的建筑領域?!?/p>
在病床前,清華大學建筑學院黨委書記邊蘭春問吳老有沒有信心戰(zhàn)勝病魔,吳老只淡淡地說了一句:“我不但要站起來,還要能走路,還要恢復到能寫字、能繪畫?!?/p>
在醫(yī)院里,醫(yī)生都稱吳良鏞為“模范病人”。吳老非常尊重科學,嚴格按照醫(yī)生的指導方法鍛煉,而且異??炭唷O奶煳堇锖軣幔芏嗷颊叨纪祽胁辉稿憻???墒?,吳老穿著個小背心,認真鍛煉的身影每天都準時出現(xiàn),一會兒,全身就已被汗水濕透。
正是因為有著遠超常人的毅力,吳良鏞很快就可以走路了,不聽使喚的手也能握筆寫字了。醫(yī)生都嘖嘖稱奇,這樣的恢復效果太不可思議了。
功夫不負有心人,在出院那天,吳良鏞送給醫(yī)院一幅親筆所寫的書法作品,蒼勁有力的字跡,是給康復課程交出的最好答卷。醫(yī)生們都說,吳老不僅給建筑界留下一個個令人驚嘆的奇跡,康復過程也創(chuàng)造了一個奇跡。
(責編:辛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