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德榮
我國是一個多地震災害的國家,從《墨子》記載“三苗欲滅時,地震泉涌”開始,3000多年來大小地震數(shù)千次,其中8級以上地震可見記載的從元大德七年八月初六(公元1303年9月17日)山西洪洞、趙城大地震至今也不下20次。建國后,人們記憶猶新的就有1966年3月8日邢臺大地震、1976年7月28日唐山大地震、2008年5月12日汶川大地震、2013年4月20日雅安大地震。其造成的生命和財產(chǎn)損失觸目驚心,留給我們的慘痛景象仿佛觸手可及。
面對震災,不同時期有不同的解讀和應對??茖W和歷史已經(jīng)證明,地震只是地球內部運動引起的地球表層的快速振動,是極其正常的自然現(xiàn)象。正如人們不能左右許多自然現(xiàn)象的發(fā)生一樣,地震也是人類不能阻止的。于是古往今來,人們在面對這種無能為力的劫難時往往就給了它許多的附會,有的還與社會現(xiàn)象及重大事件進行關聯(lián),以至增添了不少的“人禍”。
我們現(xiàn)在知道,人類社會的發(fā)展史就是一部與包括地震災害在內的自然災害作斗爭的歷史,就是人們不斷挑戰(zhàn)自然并不斷獲得經(jīng)驗的歷史。但是鑲嵌在中華民族這部史書上的閃光點到底是什么?又是什么讓我們在每次重大災害之后能夠站立起來?這似乎永遠是這部史書的嶄新篇章。究其原因,一是因為我們善于思考和總結,二是快速的發(fā)展進步賦予了我們每次大劫難和大考驗的行為內涵。以不久前發(fā)生的雅安地震為例,當災害發(fā)生后,解讀政府、社會和民眾的反應及作為,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一個尊重生命、從容自信、高效坦蕩的整體民族形象已經(jīng)展現(xiàn)在世界面前:第一時間的救援、第一時間的主流媒體反應、第一時間的對社會組織和志愿者參與方式的安排,以及對國際社會參與救助的反饋,還有對港、澳、臺地區(qū)以及海外華人華僑捐助情況的披露等等。
說到這里,我們其實已經(jīng)對災后重建這個問題有了答案。那就是:以政府為主導、以災害應對機制為核心的高效有序的硬件和軟件系統(tǒng)建設,而其中信念和精神是貫穿始終的靈魂。
首先,在硬件方面。災前必須有充足的災害應對物質準備(包括食品藥品、機械設備、帳篷板房、交通運輸?shù)龋┖途葹膶I(yè)人員保障;災害發(fā)生后,上述救災設備、物資和人員能在第一時間到達現(xiàn)場;在開展救援的同時,臨時安置措施能滿足傷亡人員及受災群眾的安置需要。最重要的是,在災后建設過程中,既要考慮建筑的御災能力和城鄉(xiāng)規(guī)劃,又要切實考慮應對災害再次發(fā)生的可能性,擬定包括異地重建在內的方案。
其次,在軟件方面。重大自然災害往往在摧毀家園的同時也能將人們的意志和精神一并摧毀。而能夠支撐信念的,一是得到及時救援以及誰給予的救援,二是在災后得到一個新的更好的家園以及誰給予的家園。不言而喻,一個以人為本的公仆團隊和一個以人民利益高于一切為宗旨的政府是人民信心的來源和保證。
第三,充分的信息披露與有效的救援同等重要,同時也是尊重生命、關愛人民的具體體現(xiàn)。災害發(fā)生后,人們最關心的是發(fā)生了什么?傷亡多少?施救人員和措施落實得如何?這些信息如果能在第一時間讓公眾了解,那么災害損失再大,民眾都會心中有底,受災群體也會感受到關懷和增強擺脫困境的信心。反之,則會謠言傳聞遍布、失望和怨恨情緒蔓延,甚至造成比災害本身更大的信任災難。
第四,社會組織和志愿者是災害救援和災后重建的重要力量,但其行為一定要納入統(tǒng)籌軌道。我國的社會組織數(shù)量已達50萬個以上,尤其是其中3000多個基金會更是成為參與社會管理和應急救災的重要力量。在汶川地震、玉樹地震、舟曲泥石流和這次的雅安地震災害救援和重建中,共募集善款200億元以上,為各級政府應對災害以及幫助災后重建發(fā)揮了重要的補充作用。但是在以往的社會組織參與救災過程中,也曾經(jīng)出現(xiàn)過行為不當、不能幫忙反添亂的情況,這既值得社會組織自身反思,也提醒政府,在我國解決好如何更好發(fā)揮社會組織作用的問題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毛澤東曾說:“錯誤和挫折教育了我們,使我們比較地聰明起來,我們的事情就辦得好一些?!钡卣鸬茸匀粸暮o了我們前進道路上的挫折經(jīng)歷,而應對這些挫折時的經(jīng)驗或教訓都會成為財富,使我們個人、組織乃至國家和民族永遠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