褚國京
筆者是由企業(yè)充實到教育崗位上來的,具有十幾年的企業(yè)實際工作經驗,經歷十分豐富。曾經做過工藝員、技術員、工程師和高級工程師;搞過工藝控制、質量管理、產品設計、生產技術管理和產品的銷售推廣。但是,對于教書育人卻毫無經驗可言。自從擔任教師工作以來,筆者在這方面做了一些有益的探索和實踐,取得了一些教學經驗,也吸取了一些教訓,希望對廣大從事高等職業(yè)教育的教育工作者有所幫助和啟迪。
一、發(fā)揮實物教學的優(yōu)勢
經驗告訴我們,興趣是最好的老師。筆者從事五年制高職學生前三年的教學工作,現在五年制高職學生基礎知識不是很扎實,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也不太高,尤其要在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上下工夫。而實物教學可以明顯地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在這方面正可以發(fā)揮筆者實際工作經驗豐富的特長。我在教授《實用電路分析與制作》專業(yè)課時,其中有部分內容涉及電阻器、電容器、二極管、三極管。在工廠我研究生產了多年的電阻器和電容器,接觸使用過各種二極管、三極管,可以說對各種分立元器件實物非常了解,其間還參觀過許多同行廠家,并到國外考察過。利用這一有利條件在授課之前我就收集了各式各樣電阻器、電容器,二極管、三極管的實物樣品,其中包括一些不同工序的半成品。有了這些實物樣品,在授課時就極大地克服了我授課經驗不足這一缺陷,手里拿著樣品,講課時眼睛看著、嘴里講著,內容充實、講解形象。學生手里拿著實物、耳朵聽著教師講解,學習興趣濃厚,一下子就拉近了書本知識與實際產品的距離,取得了很好的教學效果。我曾作過觀察比較,有實物樣品教學的課堂,學生的聽課熱情、提問反映、注意力集中等方面都明顯好于無實物教學的課堂。
二、利用豐富經驗授好專業(yè)課
理論要密切聯系實際,書本上的理論知識要符合時代的要求,跟上飛速發(fā)展的現代科學技術,這樣學生才能把學到的理論知識自覺地應用于實踐中,有利于提高學生對理論知識重要性的認識,進一步激發(fā)學生學習理論知識的積極性。我們現在所教授的《實用電路分析與制作》專業(yè)課沒有合適的教材,參考書《電路基礎》和《電工基礎器》的有些內容顯得陳舊,不符合時代要求。針對這一點,本人協(xié)助他人自編《實用電路分析與制作》講義,將一實際工作的案例編入講義中。并在講課時發(fā)揮自身優(yōu)勢,利用豐富的實踐經驗和知識對課本內容隨時進行補充和豐富使其更加貼近當前的國內外水平,跟上時代潮流。此外,通過這些年的實際教學,我發(fā)現有些在實際工作中非常重要的知識,而課本中不涉及或很少涉及的,就把這些內容加進去,以增加學生的知識面和所學知識的實用性,這也體現了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思想,即以我們所教授的知識滿足學生的需要和對其今后工作有利為標準,不受課本所局限。使學生感到《實用電路分析與制作》這門專業(yè)課和我們日常生活非常貼近,從而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加深學生對所學知識實用性的認識,培養(yǎng)他們走向社會后的工作能力。
三、把新知識融入到課堂教學中
教育是一種適應未來需要的事業(yè)。今天的新科技、新成果也許還來不及得到推廣和應用,但將來必將得到廣泛的應用和發(fā)展。那么,誰先了解新技術、誰先獲得新信息,誰將掌握主動權,在未來的競爭中勝人一籌。在這方面我也可發(fā)揮自身特長,十多年的工作經歷使我接觸到了許多課本上沒有的新技術、新知識。在講課過程中我就盡量發(fā)揮這一特長,只要有機會,在講課中我都加進一些當前的新知識、新內容。一方面可使課堂內容更加豐富多彩,提高教學的吸引力;另一方面可使學生盡量跟上時代的腳步,雖然身在校園也能感受到外面高新技術的發(fā)展。例如我在講到元器件的發(fā)展方向時,結合當今計算機向小型化大容量發(fā)展,現在筆記本電腦越來越薄、越來越輕的情況,指出這對元器件提出更高的要求。為了滿足這些要求,現在最小的片狀電阻器電容器只有芝麻大小。另外,我還有意讓學生親身感受新知識,培養(yǎng)自己去獲得高新技術信息的能力。例如,有一次帶學生畢業(yè)設計時,設計的題目是《計算機輔助設計印制版》,在設計的最后階段,利用我對中關村較熟的優(yōu)勢,安排學生去中關村結合畢業(yè)設計題目搞調研,讓他們了解最新繪圖軟件的發(fā)展情況和聯系外協(xié)加工。學生調研后收獲頗大,反映我們當時用的Protel繪圖軟件已經落伍,現在已經有了Protel99、Protel2004等,他們親身感受到了科技信息技術的高速發(fā)展和獲取新技術的重要性,表示要不斷學習新知識,時刻關注高科技的發(fā)展。
現在都在強調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主體”教學實際上就是使教和學得到和諧統(tǒng)一的發(fā)展,把教學的重心從“教”向“學”和“做”轉移是當前教學改革的重要課題。因此,教學中教師應積極為學生創(chuàng)造條件,科學地組織教學材料,充分地展示整個學習過程,以求達到最佳的“教”與“學”和“做”的效果。以上是我揚長避短,利用自身優(yōu)勢向這方面努力的點滴體會。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改革任重道遠,我將不斷地加以探索。
(作者單位:北京信息專業(yè)技術學院)
(責任編校:合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