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鵬
近日,媒體報道江蘇阜寧縣委辦下發(fā)特急通知文件,要求各級機關、社會團體、企事業(yè)單位干部職工等為當?shù)丶t會捐款。消息一出,輿論嘩然。然而,公眾的質疑聲未落,又爆出了最新“猛料”:阜寧縣所在的江蘇鹽城,這類“紅頭文件”式“強捐”現(xiàn)象頗為普遍,最早可追溯到2004年,至今已有9年之久。一般情況下,涉及的縣市會以文件形式要求各級干部向紅會捐款,措辭不一,但均規(guī)定具體金額。(5月18日《南方都市報》)
捐贈金錢物品等是一種慈善行為,其本質是用自身可以貢獻的力量,來幫助更多需要幫助的人。捐款捐物本是毫無疑問的、絕對的好事。然而,“紅頭文件”一發(fā),硬是將這種愛心與善舉變成了“強捐”,將好事弄得變了味。
發(fā)“紅頭文件”要求捐贈,除了讓捐贈者反感之外,至少還有三重“罪”。一是政府權力之手伸得過長,涉嫌職能錯位甚至是越界;二是違背慈善自愿性原則,讓慈善事業(yè)失去原則與美好意義;三是慈善機構近些年來因各種問題飽受質疑,“紅頭文件”有強制之嫌,讓紅會等慈善機構的信譽與形象雪上加霜。
鹽城相關政府部門和紅會利用政府行政職能,發(fā)“紅頭文件”要求捐贈,無非是圖省事省力,欲輕松完成募捐工作。但其顯然忽略了慈善的自愿性,忽略了愛心需要長期循循善誘的特點。如此急于求成式的工作方式,暴露的無疑是對慈善事業(yè)的誤解,是對政府職能、權力與義務的認識不清。
更糾結和悲催的是,“紅頭文件”要求捐贈,還規(guī)定具體金額,表面上是“原則性的”,事實上無異于用行政命令搞亂攤派、亂收費,極容易激起公眾不滿與義憤。比如鹽城市一些地方,長達9年的“強制”性“紅頭文件”式捐贈,一些人已經(jīng)相當不滿,甚至已經(jīng)有人在網(wǎng)上發(fā)貼反映,但卻沒有引起相關方面的足夠重視。如果媒體不報道,這樣的不合情、不合理甚至不合法的“強捐”,是否還會被當成理所當然,甚至一直當成一項政府執(zhí)政事務?繼續(xù)傷害著民眾愛心、慈善事業(yè)和政府形象?
“紅頭文件”式捐贈,百弊一利。鹽城有,其它地方恐怕多多少少都有一些,對此類“強制”性捐贈的歪風,應該盡快無條件地堅決叫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