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晉
梅霖初歇。乍絳蕊海榴,爭開時節(jié)。角黍(粽子)包金,香蒲切玉,是處玳筵羅列。斗巧盡輸少年,玉腕彩絲雙結(jié)。艤彩舫,看龍舟兩兩,波心齊發(fā)。奇絕。難畫處,激起浪花,飛作湖間雪。畫鼓喧雷,紅旗閃電,奪罷錦標(biāo)方徹。望中水天日暮,猶見朱簾高揭。歸棹晚,載荷花十里,一鉤新月。
年年端午,今又端午。這首描寫端午節(jié)龍舟競渡的詩詞出自宋代詞人黃裳的《喜遷鶯·端午泛湖》。
“農(nóng)歷五月五,家家慶端午”的節(jié)令習(xí)俗在中國已經(jīng)流傳了將近兩千年,而龍舟競渡更是歡慶端午佳節(jié)的重頭戲。
“龍舟”一詞,早在戰(zhàn)國時期的《穆天子傳》即已出現(xiàn),但“競渡”一詞,則要晚至?xí)x代周處《風(fēng)土記》和其后的《荊楚歲時記》才可見到。直到唐代駱賓王、劉禹錫等詩人的作品中,始有“龍舟”與“競渡”的結(jié)合。如駱賓王曾在《揚州看競渡序》中這樣寫道:“夏日江干,駕言臨眺。于時桂舟始泛,蘭棹初游。鼓吹沸于江山,綺羅蔽于云日。嬋娟舞袖,向淥水以頻低;飄揚歌聲,得清風(fēng)而更遠。是以臨波笑臉,艷出浦之輕蓮;映渚蛾眉,麗穿波之半月……”其詩中所敘情景,就是我們今日印象中以競速為目的之劃龍船比賽。
不過在北宋時期,龍舟競渡的皇家活動是在三月舉行。據(jù)載,淳化三年(992年)三月,宋太宗駕幸金明池(今河南開封市城西)觀水嬉,命為競渡之戲,于是每歲三月的龍舟競渡,遂成為故實。到了北宋中期,三月競渡的慶典又增加了許多水戲的活動,如水秋千、水傀儡等,場面更為熱鬧。南宋紹興十七年(1147)孟元老追憶昔日東都汴京(今河南開封)繁盛而寫的《東京夢華錄》,對金明池三月競渡的情況記載甚詳。其文為“駕幸臨水殿觀爭標(biāo)錫宴”:
駕先幸池之臨水殿錫燕群臣。殿前出水棚,排立儀衛(wèi)。近殿水中,橫列四彩舟,上有諸軍百戲。如大旗、獅豹、棹刀、蠻牌、神鬼、雜劇之類。又列兩船,皆樂部。又有一小船,上結(jié)小彩樓,下有三小門。如傀儡棚,正對水中。樂船上參軍色進致語。樂作,彩棚中門開,出小木偶人,小船子上有一白衣垂釣,后有小童舉棹劃船,遼繞數(shù)回。作語,樂作,釣出活小魚一枚。又作樂,小船入棚,繼有木偶筑球舞旋之類,亦各念致語。唱和,樂作而已,謂之“水傀儡”。又有兩畫船,上立秋千,船尾百戲人上竿,左右軍院虞候監(jiān)教鼓苗相和。又一人上蹴秋千,將平架,筋斗擲身入水,謂之“水秋千”。水戲呈畢,百戲樂船,并各鳴鑼鼓,動樂舞旗,與水傀儡船分兩壁退去。有小龍船二十只,上有緋衣軍士各五十余人,各設(shè)旗鼓銅鑼,船頭有一軍校,舞旗招引,乃虎翼指揮兵級也。又有虎頭船十只,上有一錦衣人,執(zhí)小旗立船頭上,余皆著青短衣,長頂頭巾,齊舞棹,乃百姓卸在行人也。又有飛魚船二只,彩畫間金,最為精巧,上有雜彩戲衫五十余人,間列雜色小旗緋傘,左右招舞,鳴小鑼鼓鐃鐸之額。又有鰍魚船二只,止容一人撐劃,乃獨木為之也,皆進花石朱緬所進。諸小船競詣奧屋,牽拽大龍船出詣水殿,其小龍船爭先團轉(zhuǎn)翔舞,迎導(dǎo)于前,其虎頭船以繩索引龍舟。大龍船約長三四十丈,闊三四丈,頭尾鱗鬣,皆雕鏤金飾,板皆退光,兩邊列十合子,充合分歇泊。中設(shè)御座龍水屏風(fēng),板到底深數(shù)尺,底上密排鐵鑄大銀樣,如卓面大者壓重,庶不欹側(cè)也。上有層樓臺觀,檻曲安設(shè)御座,龍頭上人舞旗。左右水棚,排列六槳,宛若飛騰。至水殿,艤之一邊。水殿前至仙橋,預(yù)以紅旗插于水中,標(biāo)識地分遠近。所謂小龍船,列于水殿前,東西相向。虎頭、飛魚等船,布在其后,如兩陣之勢。須臾,水殿前水棚上一軍校以紅旗招之,龍船各鳴鑼鼓出陣,劃棹旋轉(zhuǎn),共為圓陣,謂之“旋羅”。水殿前又以旗招之,其船分而為二,各圓陣,謂之“海眼”。又以旗招之,兩隊船相交互,謂之“交頭”。又以旗招之,則諸船皆列五殿之東面,對水殿排成行列,則有小舟一軍校執(zhí)一竿,上掛以錦彩銀碗之類,謂之“標(biāo)竿”。插在近殿水中。又見旗招之,則兩行舟鳴鼓并進,捷者得標(biāo),則山呼拜舞。并虎頭船之類,各三次爭標(biāo)而止。其小船復(fù)引大龍船入奧屋內(nèi)矣。
孟元老對宋代龍舟競渡盛況不惜筆墨描寫:端午節(jié)當(dāng)天,先演傀儡戲(今之木偶戲)、水秋千(水上雜技,高潮部分是一雜技高手將秋千蕩至最高處,然后翻跟斗躍入水中),然后小龍船、虎頭船、飛魚船、鰍魚船齊齊進到停泊龍舟的大屋,將其牽引而出至水殿,小龍船、虎頭船、飛魚船、鰍魚船列陣演練,旋羅陣、海眼陣、交頭陣,高潮部分則是各類船在水殿前競奪插在水中的標(biāo)桿,標(biāo)桿上掛著“錦彩銀盌”,各類船敲鼓并進爭奪錦標(biāo)。
宋人確實會玩,令人身不能至,心向往之。文字描述終究讓人難免想象力不足,慶幸的是,元代界畫大師王振鵬(約活動于1280-1329年)留下了《龍池競渡圖》,雖可能為元以后的仿本,但圖中所畫的競渡水戲場景,依舊能和《東京夢華錄》的記載相互參照。觀眾賞覽之際,通過畫卷中細膩精絕的演繹方式,當(dāng)可一窺北宋都城三月龍舟競渡的盛況。
此畫現(xiàn)珍藏于臺北故宮博物院。依卷尾所題,正是描繪北宋崇寧間三月三日,在金明池龍舟競渡爭標(biāo),萬民同樂之景。卷首繪御座大龍舟在四艘龍頭、虎頭船的前后搖旗護送下,昂首向前。池中央水殿樓閣、平臺拱橋相連;水秋千、水傀儡等水戲活動在行進間開演;卷尾高大的寶津樓矗立,而十二艘龍虎船,正敲鼓迅檝,朝標(biāo)竿急馳。觀覽畫中旗飛槳揚,似聞鑼鼓震天,龍舟競渡的壯景可謂形容得淋漓盡致!但因?qū)Ξ嬛腥舾砂嫌〈嬉?,故本卷或為元以后的臨仿本。
王振鵬,字朋梅,號孤云處士,被譽為元代界畫第一人。有關(guān)王振鵬史實最原始的資料,是與他同時代的著名學(xué)者虞集所撰的《王知州墓志銘》。這篇寫于元奉定四年(1327)的文章是虞集應(yīng)王振鵬之請為其父所作。其父名由,字在之。所謂知州銜乃是王振鵬名聲大顯之后由元仁宗追贈。因其父35歲離世,無事跡可陳述,故全文主要在稱述王振鵬藝事。所以雖為王由墓志,實為王振鵬立傳。從中得知仁宗尚為太子時,王振鵬就因畫藝超群而受賞識,并賜號孤云處士。于延祐元年三月遷為秘書監(jiān)典籍。累官數(shù)處,至治時為廩給令,佩金符,拜千戶,總海運于江陰常熟間。這大致勾勒出他一生的輪廓。
王振鵬一生創(chuàng)作了大量的宮廷畫作品,見于著錄或流傳至今的就有數(shù)十件。其中最早有時間記載的為明李詡《戒庵老人漫筆》所云大德九年作于蘇州張家的《端陽競渡圖》;而有實物留下的最早具有年月題款的作品,當(dāng)為其臨摹的《維摩不二圖》。據(jù)王振鵬《題畫維摩不二圖》云:“至大戊申(1308)二月,仁宗皇帝在春宮,出張子有平章所進故金子云卿繭紙畫《維摩不二圖》,俾臣某歸于東絹,更敘說不二之圖。某當(dāng)時奉命臨摹,更為修飾潤色之。圖成并書其概略進呈。因得摹本珍藏,暇日展玩以自玩也。東嘉王振鵬?!贝藞D為絹本,水墨,藏美國大都會美術(shù)館。
其次就是至大三年(1310)的作品。該年畫有《歷代圣母賢妃圖卷》,又稱《十妃圖》、《獻圣母圖》。絹本,凡十幀,寬窄不一,并于每幀畫后作工楷書,敘圖中故實。卷后落款:“至大三年三月臣王振鵬敬畫謹書?!弊钪囊彩峭陝?chuàng)作的《金明池圖》。該圖在著錄上又有不同名稱,有《龍舟奪標(biāo)圖》、《錦標(biāo)圖》、《龍舟競渡圖》、《金明池龍舟圖》、《寶津競渡圖》等,故被人們誤認為是不同的作品,其實同為一作,僅為復(fù)本而已。此圖絹本,描繪宮廷后苑金明池在重陽鬧龍舟競渡的場面。畫中除龍舟外,還有匾額“寶津之閣”的樓閣,其款為:“至大庚戌,王振鵬為翰林承旨曹公作”。由于他擅長界畫(在作畫時使用界尺引線),故主要描繪樓閣亭榭等建筑物。如創(chuàng)作《仙山樓閣圖》(又稱《仙閣凌虛圖》),其結(jié)構(gòu)邃密,筆若懸絲,刻畫精整,幾無剩義。王世貞有《王朋梅水亭圖跋》,朱彝尊有《題王孤云葡萄庭樹》,《好古堂書畫記》載有《王孤云樓臺倒影圖》二幀,而《御制詩》稱為《映水樓臺圖》并著錄有王振鵬《清溪臺榭圖》注云:“由來界畫擅孤云,真?zhèn)蜗嗉嫫D致分。內(nèi)府石渠寶笈多有王振鵬,然真贗各半,此頁的真無疑?!笨梢姰?dāng)時仿品傳世甚多。而《石渠寶笈》還著錄有《五云樓閣圖》,素絹本,著色,款題“孤云處士王振鵬制”。阮元《石渠隨筆》錄有其《江山勝覽圖》絹本。《可問老人集》有《題王朋梅大都館池圖樣》。瑞安孫衣言《甌海秩聞》中注有“孤云屢作,傳畫甚多,予在揚州方之箴前輩處見水墨山水一幅,未及諦賞”。
近來國人開始認識王振鵬,緣于北京保利2012年的秋拍。當(dāng)年12月4日,在北京保利秋拍“古代書畫夜場”中,王振鵬《江山勝覽圖》壓軸登場。起拍價5800萬,最終被買家以8800萬拍得,加傭金后以1.012億成交。這是2012年秋拍唯一一件過億的拍品,頓時其人其畫引人注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