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二十一年(1755),清高宗派遣翰林院侍讀全魁(?-1791)、編修周煌為正副冊封使,去琉球國冊封尚穆(?-1794)為中山王。周煌返國后,依據所搜集的琉球資料,又引用了大量史籍,編纂成書,并進呈御覽,即《琉球國志略》。
當時,冊封使從海路前往琉球,釣魚臺列嶼是前往琉球的重要航標,航程中最驚險的地方是通過釣魚臺列嶼與琉球間的海溝,《琉球國志略》載:過溝,風濤大作,投生豬羊各一,潑五斗米粥,焚紙船,鳴鉦,擊鼓,諸軍皆甲露刃,俯船作御敵狀。問溝之義,曰:中外之界也。食之,復兵之,恩威并濟之義也。從這段描述中可以明了,海溝一直是中國與外夷傳統(tǒng)的海上國界,釣魚臺列嶼則是國人航海前往琉球的重要航標,是中國的領土。
《琉球國志略》中載有冊封使前往琉球所搭乘的封舟圖像,“封舟圖”詳細地繪出封舟的結構。封舟具有一般福船雙桅、雙篷、尖底、雙、多車員等等特點,然而,由于前往琉球的航程較遠,載運貨物和隨從兵丁較多,封舟要比一般的船只大。與一般的福船相比,封舟最大的差異是輔助帆眾多。包括從船首向前方伸出的“頭緝”和“頭”,大桅頂端的“頭巾頂”、“插花”和媽祖旗桿上掛的“尾送”,都是額外增設的輔助帆,與大篷采用竹篾帆不同,這些輔助帆都是比較輕的布帆,可以提供額外的航行動力。其次,封舟還帶有額外的,固定于船身左側。此外,船尾設有神燈,尾艙設有神堂,媽祖旗桿上掛有媽祖旗,每側船舷繪有五個圓形鳥圖騰,都是為了祈求航行順利。
《琉球國志略》中也介紹了航海所用的羅星(即羅盤)、玻璃漏和福州至那霸的針路圖。羅星采用的是二十四向(即二十四山)方位系統(tǒng),也有較為簡便的八方定位系統(tǒng)。玻璃漏即沙漏,用以控制轉舵的時間。針路圖即為古代航海圖,以方位加航行時間兩種單位來表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