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雷
【摘要】“意象”是構成詩歌的具體元件,在詩歌中占據(jù)著非常重要的地位,詩人們在進行詩歌創(chuàng)作過程中,總會精挑細選,選擇恰當、合理又別具深意的意象來組建自己的詩歌。在西方的詩歌創(chuàng)作中,詩人們借助于花卉來表達情感、志向或理想的例子比比皆是。而玫瑰在眾多花卉之中脫穎而出,成為一個出現(xiàn)頻率較高的文學意象,得到詩人們的青睞,同時也獲得了西方廣大讀者的普遍認同與接受,甚至已經形成了一種特殊的玫瑰文化。這一現(xiàn)象的出現(xiàn)并不是巧合或偶然,而是有其深刻的文化內涵。
【關鍵詞】外國詩歌;玫瑰;意象
引言
縱觀古今中外的詩歌創(chuàng)作,紛繁眾多的“意象”在詩歌中并不僅是一種簡單的圖像式的呈現(xiàn),詩人們所追求的意象是一種剎那間表現(xiàn)出理性和感性交織的復雜集合體。而對于意象的選擇和駕馭,也是檢驗詩人創(chuàng)造力的重要標志。因此,對于詩歌來說,意象的選擇就變得尤為重要,因為意象包含了豐富的內容,它不僅表達了作者的思想情感,同時還表現(xiàn)出隱藏在其背后所蘊藏的文化內涵。
在中外許多作品中,詩人們對于花卉意象的選擇和運用是比較廣泛的,尤其是對于玫瑰意象的運用。但是相比較來看,西方文學作品中出現(xiàn)玫瑰意象的詩歌,其數(shù)量遠遠大于中國,以致于已經形成一道獨特的文化風景線。而玫瑰意象在西方世界的流行,也成為一個值得學術界關注的問題和現(xiàn)象。對外國詩歌中的玫瑰意象進行整理與研究,可以透析西方詩人在詩歌中創(chuàng)作過程中對玫瑰意象的攫取,同時對于考察西方審美文化特性、審美情趣以及中西方審美文化差異等都具有重要參考價值。
一
在中西方的文學作品中,特別是詩歌作品中,詩人們常常把源自大自然的花的形象作為其抒情和吟詠的對象,花的形象在是詩歌中占據(jù)了重要而又特別的地位。在西方詩人的詩作中,玫瑰、水仙、紫羅蘭、百合、風信子、睡蓮等花卉都成為其審美的意象,在詩歌中綻放出別樣的姿態(tài)和色彩??梢哉f,詩作中花的形象承載和體現(xiàn)出了西方人那不同于東方的的審美特點和獨具風格和特色的人文精神。玫瑰花以其花的語言和姿態(tài),在形色之間詮釋出了西方人獨特、鮮明的審美情趣和審美品格。
植物學家證明,中國是玫瑰的原產地之一。玫瑰雖然產于中國,但是在中國的文學創(chuàng)作中,卻并沒有受到很高的待遇。在中國古代文學中,雖有詩人曾在詠嘆過玫瑰,但是這與西方詩歌中玫瑰意象所蘊含的豐富內涵卻有很大的差異。西方詩人們筆下的玫瑰花,因其在詩歌中所象征的詩人豐富、復雜的情感世界和迥然不同的審美價值取向,玫瑰意象表達出的不同情感和象征意義,從某種程度上說,已經使其成為一種特殊的文化符號。詩人們通過玫瑰意象所傳達出的正是一種鮮明、獨具特色、不同東方的文化心理和審美意識。玫瑰色彩鮮艷,有濃郁撲鼻的香氣,花形大而飽滿,花繁葉盛,并且枝上還帶有尖刺,給人一種較強的感官上的美感和沖擊力。玫瑰不論是從審美觀念還是審美需求都迎合和滿足了西方人的品味。
從西方的美學觀念來看,從古希臘時期起的美學就認為美在于物體的形式,亞里士多德曾表述過:“一個有生命的東西或是任何由各部分組成的整體,如果要顯得美,就不僅要在各部分的安排上見出秩序,而且還要有一定的提及大小,因為美就在于體積的大小和秩序?!盵1]古羅馬的美學家西塞羅,其著名的美學論斷“物體部分的一種妥當?shù)陌才牛浜系揭环N悅目的顏色上去就叫做美”,也對美做出了自己的評判。中世紀的美學家托馬斯·阿奎那定義“美屬于形式的范疇”,并提出構成美的三個要素:完整、和諧、鮮明。17世紀英國的諾爾茲認為“美是每一事物的中心形式,自然最普通的形式,就是最美的形式”。[2]克羅齊認為“美即直接即表現(xiàn)”。從以上引述可以看出,西方人對于審美偏重于注重于形式或者說直覺,他們強調事物的外在形式所帶給人的一種感官上的刺激和美感,其實這所表現(xiàn)出的是西方人那種開放、外向的心態(tài),而其對審美所要求和涉及到的特征亦符合其心態(tài)特征。玫瑰花形飽滿,搖曳多姿,顏色艷麗,奪人眼球,并且?guī)в写?,同時還散發(fā)出沁人心脾的香氣,尤其是紅玫瑰,因其顏色更是使其常與熱情、欲望相聯(lián)系。所以玫瑰意象豐富、多重的象征和內涵,使其在詩歌作品中有獨特的地位,在西方文化中更可謂是獨領風騷。
二
玫瑰經常與百合一起出現(xiàn)在《圣經》當中,以此象征和贊美女性嬌柔、嫵媚的容貌和溫柔、善良的內心,這也是西方世界為什么將玫瑰與美麗或者說愛情聯(lián)系在一起。在西方文學中,以玫瑰意象來比喻女性,最早是13世紀法國的紀堯姆·德·洛里斯其長篇夢幻體詩歌《玫瑰傳奇》,詩人以玫瑰作為載體,用玫瑰象征貴婦人,表達了對女性的贊美和對愛情的向往。此后,西方詩人們紛紛都以玫瑰傳情,在詩作中點染一段玫瑰情緣。18世紀蘇格蘭詩人羅伯特·彭斯《一朵紅紅的玫瑰》以玫瑰象征愛情,這首詩作也成了其本人的愛情名篇。西方世界對于女性美的關注常常更注重其外表的風姿、所散發(fā)出來的如火般的熱情和撩動人心的嫵媚性感。
如歌德的詩:
少年看見紅玫瑰,原野上的玫瑰。
多美嬌艷,多么美麗,
急忙著上前看仔細,
心中暗暗贊美
少年說我摘你回去,原野上的玫瑰,
玫瑰說我刺疼你,使你永遠不忘記,
玫瑰說我決不答應你。
粗暴的少年動手摘,原野上的玫瑰,玫瑰刺傷他的手,
使他痛苦又嘆息,
玫瑰終于摧殘了。[3]
然而在普希金的詩作中,玫瑰卻不能對夜鶯熱情的戀歌做出同樣的反響,愛情不再是熱烈而又熾熱的,詩中的夜鶯和玫瑰,只能說有愛卻沒有情。這何嘗不是一種對美人、對愛情的惋惜和渴慕?詩中寫道:
靜悄悄的花園里春意盎然,夜色冥冥,
東方的夜鶯在復試著玫花兒囀鳴。
但可愛的花兒既無感覺,也不曾留心,
只在戀歌的贊頌中搖曳著沉入夢境。
你不也是這樣歌唱者冷冰冰的美人?
啊,詩人,醒醒吧,你在將什么苦苦追尋?
他沒有傾聽,也不會感受詩人的心聲;
你瞧,她美艷如花;你呼喚,卻沒有反應。[4]
玫瑰在西方同時還是高貴和有品味的象征,有花中之花,花中之王之稱。自18世紀后期開始,原產于中國的珍稀玫瑰品種被引進了歐洲,進入到王公貴族的后花園中。在園藝中玫瑰有著比其他花卉更為高貴、更引人關注的地位。而玫瑰的這一意象特征這也被詩人們寫進他們的詩作中。意象派詩人希爾達·杜立特爾有一首著名的詩《海上玫瑰》,詩中的玫瑰:
飽受蹂躪,花瓣稀少,瘦削的花朵,單薄......那芬芳的玫瑰,能摘下這樣辛辣的,凝于一片葉子的香氣?[5]
希爾達·杜立特爾的這首詩作改編自著名的古希臘悲劇詩人歐里庇得斯的詩劇,理解詩中玫瑰意象所蘊含的深意,要從歐氏的詩劇入手。海上玫瑰這一意象指的其實是阿伽門農的女兒——伊芙吉尼亞,為了能夠平息海上的狂風大浪順利出海,阿伽門農滿足了預言家的要求,把自己的長女伊芙吉尼亞當作祭品給殺了,詩中海上的玫瑰就象征著伊芙吉尼亞的美麗與高貴。而作為18世紀浪漫主義詩歌的先驅,布萊克的詩歌更具有神秘象征主義傾向,因此他詩作中的玫瑰意象也便有了不一樣的風情,其詩作《病玫瑰》:
啊,玫瑰,你病了!
那在咆哮的風雨中
穿梭于暗夜的
隱身的蠕蟲
找到了你那
殷虹的歡娛之床;
他那暗黑的秘愛
摧毀了你的生命。[6]
一直以來,布萊克的這首《病玫瑰》都被解讀成是暴風雨夜里一朵玫瑰遭遇害蟲侵襲而生病夭折的小詩。其實,在英國詩人威廉布萊克的《病玫瑰》中,玫瑰這一意象,可被理解成是暗指“女性的美”、“愛情”或是一種“感官上的快感”。筆者認為,在這首詩中的玫瑰,既是一種情欲的象征,同時又可被解讀為暗涵著一種神秘色彩的宗教符號。
玫瑰在西方世界受到追捧與西方人商業(yè)社會的外向性文化有著緊密而又直接的關聯(lián)。從色彩學理論上來講,對于某種顏色具有特殊的喜愛或偏好,說明這一定與某些重要的個人因素和社會因素的影響有關。更進一步說,在進行色彩選擇的同時,人們的某些社會習慣都有可能被牽扯進去。古希臘時期傳承下來的酒神精神可以說在在西方文化中有著很深的浸透和影響,這種精神所提倡和教導人們的就是一種高揚生命的姿態(tài),是熱烈、歡愉的狂歡精神。同時,在西方人的性格特點中,他們崇尚的是個人自由和個性的發(fā)展,在西方人身上體現(xiàn)出一種鮮明的個人英雄主義,個人冒險主義和個人享樂的人生觀和價值觀。西方人所追求的是以自我為中心的,以享樂為目的的一種用于探索、冒險、敢于嘗試的較東方人更加外放的人生體驗。
歌德在《色彩論》中認為,紅色是積極的(或主動的)色彩,主動的色彩能夠產生一種積極的、有生命力的和努力進取的態(tài)度,紅色能夠表現(xiàn)出耨中崇高性,尊嚴性和嚴肅性。[7]抽象派美學家康定斯基也指出:“任何色彩中也找不到紅色中國紅色那種剛烈的熱力?!彼?,紅玫瑰在文學藝術創(chuàng)作或者是社會生活中所代表或者說象征的還可以理解為激情、進取、成功、勝利等意義。
西方人有著強烈的用于冒險的精神。在他們的生命歷程中,占有欲、進取心、好勝心、征服欲、貪婪欲等構成了他們生命的主要內核。加之西方社會自早便是商業(yè)型的經濟和模式,其發(fā)展的方式和理念都是偏外向的和更加開放的,西方人一直所認同的觀點是向外擴張,然而在向外擴張拓展的過程中,要克服各種意想不到的困難和經歷各種充滿刺激的挑戰(zhàn),成功和勝利總會少不了一種血腥味。而玫瑰在這一點上又恰好迎合了西方人尋求刺激和積極進取、勇于奮斗、敢于冒險的心理。正如16世紀英國詩人埃蒙特斯賓塞《玫瑰多美呵》中所寫:
玫瑰多美呵,可每一朵都長著刺,杜松多美呵,可枝椏銳利,野薔薇多美呵,可刺能刺入肌體。樅樹多閏呵,可枝桿粗厲,......凡是唾手可得的東西,人們都有棄之腳下,我何不忍受細微的苦痛,最終去換取樂趣無窮。[8]
同時還有丘特切夫《山谷里的雪燦爛耀目》:
山谷里的雪燦爛耀目,但積雪會融化而不見,春天的禾苗布滿山谷,但它閃耀不久,也就凋殘。然而,是什么在那雪山頂峰永遠光燦而不衰落?啊,那是由找下所播的中,至今還鮮艷的玫瑰!......[9]
結語
在西方文學中,不同國家、不同時代的不同的詩人對玫瑰意象都有著自己的不同的象征言語和象征書寫?!安ㄋ乖娙税衙倒遄鳛樯畹纳`來思考,中世紀的詩人——則將之作為愛與美的象征。普希金的玫瑰——此乃生長于花莖上的美麗花朵。邁可夫的玫瑰——已是一種裝飾,一種點綴,在維來切斯拉夫·伊萬諾夫的詩中——玫瑰成了神秘的價值。[10]同樣都以玫瑰為意象,英國著名詩人彭斯把自己愛戀的人比做一朵紅紅的玫瑰,克里斯蒂娜羅塞蒂則把心中的玫瑰“獻給萌發(fā)的青春”,德米特里耶夫卻在一首無題詩中借用玫瑰暗喻“紅顏薄命”。挪威著名詩人羅弗爾雅各布的詩作《玫瑰——玫瑰》至今已被譯成20多種文字,在世界范圍內流行,這首詩中的了玫瑰意象涵蓋了豐富的象征意義。由此可見,不同的詩人,不同的角度,便會產生不同的玫瑰意象的書寫,玫瑰則被賦予了不同的文化內涵。從對玫瑰這一詩歌意象的研究中,對于考察西方審美文化特性、審美情趣以及中西方審美文化差異等都具有重要參考價值。
注釋:
[1][希臘]亞里士多德著,羅念生譯.詩學[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4:47.
[2]北京大學哲學系美學教研室編:西方美學家論美與美感[M].北京:商務印書館,1980:93.
[3]楊武能編譯.野玫瑰—歌德抒情詩咀華[M].山西:北岳文藝出版社,1989:176
[4][俄]普希金著,汪劍釗譯:普希金抒情詩選[M].北京:中華書局,2005:187.
[5][英]彼得·瓊斯編,裘小龍譯.意象派詩選[M].江西:漓江出版社,1985:34.
[6][7][美]魯?shù)婪颉ぐ⒍骱D分貓?,朱疆源譯.藝術與視知覺[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0:469.
[8]王佐良等編著.英國文學名篇選[M].北京:商務印書館,1999:245.
[9]查良錚編譯.丘特洛夫詩選[M].北京:外文出版社,1985:172.
[10]轉引自周啟超.白銀時代俄羅斯文學研究[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3: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