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國瑞
中國式過馬路,近來在北京不好過了。不聽勸阻、帶頭硬闖紅燈的行人和騎車人,將分別被罰款10元和20元。當然,不好過的只在有交警和協(xié)警執(zhí)勤的地方,沒人管的路口還是“外甥打燈籠”——照舊。
竊以為,倘所有設置紅綠燈的十字路口,都有人現(xiàn)場執(zhí)勤、勸導,持續(xù)一段時間,一年或兩年,大概很多人就會養(yǎng)成文明過馬路的習慣。
曾幾何時,有多少人開車紅燈停綠燈行?路口混亂不堪情景誰人不曾遇過?如今又如何?換了人間。非往槍口上撞的闖紅燈者已寥寥無幾。鄙人以前也沒有良好開車習慣,闖紅燈似家常便飯,如今即便晚上來到?jīng)]有攝像頭的路口,也會自覺地遵守交規(guī),等紅燈變綠了方才行駛。亂鳴笛也是過去開車人的一大毛病,街上喇叭聲聲,刺耳擾民。而今一路開車,也聽不到幾聲笛鳴,耳朵根清凈了許多。就算趕上擁堵,也沒幾人摁喇叭宣泄。早先酒駕算什么,鄙人就坐過一位喝了半斤白酒的人開的車,十幾公里的路上,小車開得飛快,現(xiàn)在想起仍后怕不已。可自從醉駕入刑后,很多人開始棄掉酒駕惡習。
為什么大多數(shù)駕車者能養(yǎng)成文明開車的良好習慣,而眾行人、騎車人卻至今仍視中國式過馬路——隨意闖紅燈為兒戲?答案就在管的不同。管前者,持之以恒,一管到底,還有硬杠杠,課以重罰,幾百元人民幣瞬間就歸了別人,焉能不心痛,就為這,也不敢總觸犯規(guī)則啊。再加上什么罰分、禁駕等等處罰,還有誰愿開車逞能、肆意違章??傔@樣被管著,管著管著,就管出自覺來了,就管出好習慣來了。當然,堅持多年的宣傳教育作用也不能抹殺,但更起作用的無疑是各種有效、嚴格之管。
中國式過馬路各地多年來也并非不管,記得隔幾年就會大張旗鼓地管管,電視上也曝光過不文明過馬路的情形?;蛟S因為這件事徹底管好太難,又耗費大量人力物力,大多刮一陣風就黑不提白不提了。管的時候,人們亂過馬路有所收斂,風過去了,一切依然。正是由于未能像管文明開車那樣持久地、嚴格地管文明過馬路,再加之沒有相應的懲罰措施,中國式過馬路便一直延續(xù)至今。
這說明,管不管,怎么管,直接關系到人們文明習慣的養(yǎng)成。
不單在交通上是這樣,在其他事上也盡然。比如隨地吐痰,比如亂扔垃圾,比如在公共場所大聲喧嘩,比如在旅游景點亂寫亂刻。
魯迅早就說過:“中國欲存爭于天下,其首在立人,人立而后凡事舉?!备`理解,“立人”之意便是讓人有文明思想和文明習慣。文明思想要靠學習領悟、教育傳承、實踐鍛煉來獲得,那么文明習慣,就不單單靠這些,更靠管——讓法規(guī)制度起到應有作用。
古人說,倉廩實而知禮節(jié),衣食足而知榮辱。但這不等于說只要物質(zhì)文明上去了,文明習慣就會自然生成。當今我們吃的穿的用的玩的應該說都很現(xiàn)代了,可文明習慣似乎仍是一塊未補齊的短板。這說明,在不斷提高物質(zhì)文明的同時,還須大力培養(yǎng)文明習慣,而如此就離不開法規(guī)制度的嚴管,且要一以貫之,堅持數(shù)日、數(shù)月、乃至數(shù)年。在這樣嚴管之下,很多“不拘小節(jié)”的人,也就會漸漸“入鄉(xiāng)隨俗”,進而養(yǎng)成文明習慣。
責任編輯:戚本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