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丘總督在任時,遇到這樣一個案件:
有個小氣鬼請一個裁縫做一頂帽子。小氣鬼拿著一塊布,問裁縫:“這布夠不夠?”裁縫量了布后,說:“布夠了?!?/p>
可這個小氣鬼覺得裁縫要賺他的布,于是,他問:“那這塊布夠不夠做兩頂帽子?”裁縫看透了他的心思,回答說:“夠?!?/p>
小氣鬼還不罷休,又問:“夠不夠做3頂帽子?”裁縫又說:“夠了。”小氣鬼又問是不是夠做4頂,裁縫點頭,小氣鬼說:“5頂呢?”裁縫還是點頭。就這樣,他們談妥了,這塊布做5頂帽子。
等到約定取帽子的那天,小氣鬼到了裁縫店。他看到裁縫拿出做好的5頂帽子,那帽子小得只能套在手指上。小氣鬼發(fā)現自己上當了,于是到桑丘總督那里告裁縫的狀。
在法庭上,原告小氣鬼堅持要裁縫賠他的布,而被告裁縫卻堅持要小氣鬼付工錢。桑丘總督聽了兩人的話后,做了這樣的判決:裁縫不準要工錢,小氣鬼也不準要布,做好的帽子充公,送到牢里給囚犯用。
你知道,裁縫與小氣鬼的爭吵是因為什么而引起的嗎?總督的判決是否合理?
解析參考
我們一眼就能看出小氣鬼要做的帽子根本就不是裁縫說的帽子,此帽子非彼帽子,他們爭吵的原因就是因為帽子。
小氣鬼發(fā)現自己上了當,帽子做了5頂,居然沒有一頂能夠派得上用場,他很氣憤。但是,小氣鬼為什么會上當呢?原來小氣鬼只問了裁縫他拿來的布夠不夠做兩頂帽子、3頂帽子、4頂帽子甚至5頂帽子,而沒有明確說明要做多大的帽子或者誰戴的帽子,因此,裁縫就抓住小氣鬼這個不明確的、含糊的概念,故意整了整小氣鬼。
當然,嚴格說來,裁縫的思維方法也不對。在一般人看來,“帽子”這個概念基本上是明確的,我們所說的帽子指的就是頭上戴的帽子。裁縫把小到只能套在手指上的“帽子”說成是人們認為的帽子,不得不說他有意混淆了帽子的概念。
既然小氣鬼和裁縫雙方都存在邏輯問題,因此,桑丘總督的判決是比較公正的,他這樣做使兩人都有所損失,小氣鬼失了布,裁縫沒有得到工錢而白忙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