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貝婁小說中豐富的內(nèi)容與深刻的內(nèi)涵主要是通過塑造形態(tài)各異的人物形象得以實現(xiàn)的。探討貝婁小說中人物形象的猶太原型不可繞過的是作者對于自身民族文化即猶太性的堅守。其小說創(chuàng)作對于猶太性的展現(xiàn)主要可區(qū)分為直白和內(nèi)斂兩類。貝婁雖然受到女權(quán)主義運動和女性主義思潮的影響,在一定程度上突破了猶太男性作家的群體局限,但如果從猶太原型這一角度審視其小說中的女性人物形象,依然可見其對于女性的固化思維。
關鍵詞:貝婁小說 人物形象 猶太 原型
一、引言
美國“百科全書式”的文學巨匠索爾·貝婁出生于加拿大的魁北克省,于1924年隨父母遷至美國芝加哥。在芝加哥大學畢業(yè)后,貝婁進入伊利諾斯州的西北大學攻讀社會學與人類學學士學位,兩年后又進入麥迪威的威斯康星大學攻讀碩士學位。完成學業(yè)的貝婁開始了其高校執(zhí)教的歷程,他先后在普林斯頓大學、紐約大學、明尼蘇達大學擔任講師或教授,期間貝婁在歐洲廣泛旅行并出版了多部優(yōu)秀的文學作品:處女作《早晨獨白兩則》、創(chuàng)作于1944年的《掛起來的人》、發(fā)表于1947年的《受害者》、出版于1953年的《奧吉瑪琪歷險記》、1956年的《勿失良機》、1959年的《雨王亨德森》、1964年的《赫索格》和《最后的分析》、1968年的《莫斯比的回憶》、1970年的《塞姆勒先生的行星》、1975年的《洪堡的禮物》、1976年的《耶路撒冷歸來》、1981年的《主任的十二月》、1987年的《更多的人死于心碎》、2000年的《拉維爾斯坦》等。在馳騁文壇的六十余年問,一直勤于筆耕的貝婁憑借作品中豐富的社會映像與深刻的思想內(nèi)涵獨立于文壇,不僅為其贏得了大量的讀者,也使評論界對其倍加關注。貝婁還對包括馬拉默德在內(nèi)的后繼著名猶太作家產(chǎn)生了重大的影響。
貝婁小說中豐富的內(nèi)容與深刻的內(nèi)涵主要是通過塑造形態(tài)各異的人物形象得以實現(xiàn)的,這些主人公以猶太男性知識分子居多,貝婁借他們之口訴說著自己對于理想生活的追求,對于周遭人與事的觀點。成長于猶太家庭之中的貝婁深受民族傳統(tǒng)文化的熏陶與影響,這種暗藏于作者血液之中的集體無意識深刻地反映在貝婁的文字之中,尤其與這種無意識緊密相連的猶太原型深深地烙印在其小說中的人物形象之上。在包括《掛起來的人》《赫索格》《奧吉·瑪琪歷險記》《勿失良機》《雨王亨德森》《洪堡的禮物》《更多的人死于心碎》等在內(nèi)的小說中均可尋到猶太原型的蹤跡。
二、貝婁小說中男性人物形象的猶太原型
探討貝婁小說中人物形象的猶太原型不可繞過的是作者對于自身民族文化即猶太性的堅守。其小說創(chuàng)作對于猶太性的展現(xiàn)主要可區(qū)分為直白和內(nèi)斂兩類:一是以《塞姆勒先生的行星》《貝拉羅莎暗道》《堂表親戚們》《拉維爾斯坦》為代表的較為直白地展現(xiàn)猶太性的作品,其中直接涉及猶太民族的災難,如大屠殺、反猶主義等,對于猶太民族整體的不幸命運與主人公身上的猶太民族性進行了直白的書寫,表達了強烈的抗爭情緒;二是以《赫索格》《掛起來的人》為代表的較為內(nèi)斂地展現(xiàn)猶太性的作品,小說中的主人公并未帶有鮮明的猶太性,但細讀之下,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其中濃烈的象征意味。對于這些思想內(nèi)涵更為深邃的作品的關注,不僅是解讀貝婁小說猶太原型的關鍵,也是全面深入地闡釋其作品的必經(jīng)之途。
出版于1944年的《掛起來的人》是貝婁第一部公開發(fā)表的小說,其中主要描述了主人公約瑟夫在1942年至1943年問的生活經(jīng)歷與心路歷程。二戰(zhàn)時期,辭掉旅游局工作的約瑟夫由于征兵手續(xù)的復雜遲遲未能入伍。無所事事的生活使他備受困擾,經(jīng)濟上的依賴狀態(tài)使約瑟夫陷入了無盡的煩惱之中。他開始冷漠地對待周遭朋友與親人,漠然于身邊發(fā)生的事情,儼然成為一個被“掛起來的人”。在小說中貝婁這樣描述約瑟夫的身心狀態(tài),“自己并不是處身在一個廣闊的世界里,而是在一個封閉的、絕望的牢房中?!弊罱K約瑟夫決定主動去征兵局申請入伍而結(jié)束了“掛起來”的生存狀態(tài)。小說主人公的名字具有很強的象征意義,其猶太原型即為《圣經(jīng)》中的約瑟夫,約瑟夫作為雅各的第七子出現(xiàn)在《圣經(jīng)》的《創(chuàng)世記》篇中。由于父親的偏愛遭致兄長嫉妒的約瑟夫被販賣到了埃及,經(jīng)過艱苦的奮斗,約瑟夫終于從一個埃及底層民眾成為了埃及宰相。成為宰相的約瑟夫勤政愛民、備受愛戴,但他依然時刻懷念自己的故鄉(xiāng)以色列,將自己的猶太身份銘記于心,當父兄因饑荒來到埃及避難時,約瑟夫摒棄前嫌熱情地接納了他們,這一情節(jié)在展現(xiàn)了約瑟夫?qū)τ诿褡迳詈袂楦械耐瑫r也隱含了其作為一個異鄉(xiāng)人的身份危機。貝婁的小說《掛起來的人》中的約瑟夫與《圣經(jīng)》中的約瑟夫一樣,生活在遠離民族、遠離傳統(tǒng)文化的美國。作為一個猶太移民,約瑟夫沒有美國國籍,對故鄉(xiāng)的眷戀之情與身處異鄉(xiāng)的漂泊之感使他成為了“掛起來的人”。
貝婁最為著名的小說《赫索格》中的主人公摩西·埃爾凱納·赫索格憑借自己創(chuàng)作的《浪漫主義與基督教》而成為美國猶太知識分子中的代表人物。中上層的社會地位、頗有成就的學術研究使赫索格對現(xiàn)代文明與人類的生存狀態(tài)懷有積極的態(tài)度,但生活中的打擊使他越來越迷惘,以至于游走于理想和現(xiàn)實之間找不到出路。妻子的出軌、好友的背叛、合作伙伴的狡詐、社會公平的偽飾使赫索格只能通過書寫從不會被寄出的信來尋求自立,慶幸的是赫索格最終通過給所有人寫信抒發(fā)了內(nèi)心的迷惘,在對新的生存方式的探索中逐漸尋找到了理想與現(xiàn)實之間的平衡點。
與《掛起來的人》中主人公約瑟夫一樣,摩西·埃爾凱納·赫索格的名字也具有很強的原型意義?!妒ソ?jīng)》中埃爾凱納的妻子是一個猶太教信徒,其子撒母耳即是著名的擁立掃羅為王的先知;而摩西也是《圣經(jīng)》中的重要人物,在《出埃及記》中摩西依照上帝的指引,帶領以色列人民穿沙跨海地尋找流著乳與蜜的地方。正是在摩西的帶領下,猶太民族逃離了埃及法老的魔爪。伴隨著逐漸覺醒的民族意識,猶太民族逐漸成型。
如此說來,貝婁賦予《赫索格》中的主人公摩西·埃爾凱納·赫索格這一人物形象以濃烈的宗教意味,雖然他并未帶領猶太民族在美國開辟一塊新的天地,但他通過書寫信件而進行的精神層面的探索也是值得贊頌的。赫索格與《圣經(jīng)》中的摩西一樣,流著猶太民族的血液,身處備受壓抑的異鄉(xiāng);只不過摩西時代猶太民族面臨的是肉體上的壓榨,而赫索格所生存的上世紀中葉的美國社會已經(jīng)不再存有對于猶太民族的公然壓迫。美國現(xiàn)代文化對于猶太傳統(tǒng)文化的沖擊使猶太人的異化現(xiàn)象十分嚴峻,被異化的猶太人逐漸遠離了自己的民族,在精神層面失去了自由。如果說《圣經(jīng)》中的摩西所擔任的是帶領猶太人民逃離苦役與饑餓,那么赫索格就是在試圖探尋美國猶太移民猶太性的重構(gòu),二人都是拯救民族的勇者形象,擔負著重要的歷史使命。
三、貝婁小說中女性人物形象的猶太原型
貝婁雖然受到女權(quán)主義運動和女性主義思潮的影響,在一定程度上突破了猶太男性作家的群體局限,但如果從猶太原型這一角度審視其小說中的女性人物形象,依然可見其對于女性形象的固化思維。
在猶太民族的傳統(tǒng)中,女性是以男性的陪襯形象而出現(xiàn)的,她們的義務就是相夫教子、操持家務。如果有不安分守己的女性,即使是走出家庭并具有獨立意識的新女性,在包括貝婁在內(nèi)的猶太男性作家筆下,她們依然成為以厄洛斯為原型的妖婦的代言。
在《奧吉·瑪琪歷險記》中,貝婁以主人公奧吉的生活軌跡為線索,塑造了以勞希的奶奶和西亞為代表的控制欲極強的“妖婦”形象。勞希的奶奶不顧自己房客的身份對奧吉的家庭事務指手畫腳,希望將奧吉教育成她所希望的人;奧吉的情人西亞不擇手段地馴服奧吉的野性,希望他對自己俯首帖耳,而實際上西亞并不真正地關心奧吉的健康與理想,甚至最后背叛了奧吉。而《雨王亨德森》中主人公亨德森的兩任妻子佛朗西斯和莉莉均對他和家庭漠不關心,希望以亨德森為踏板結(jié)識更多有價值的人。《洪堡的禮物》中的蕾納塔經(jīng)營著與男主人公西特林的虛偽感情,缺乏廉恥且十分虛榮。她不僅多次背叛西特林,而且在西特林破產(chǎn)后依然利用他對自己的信任來牟取利益。《勿失良機》中的瑪格麗特更是貪婪而兇悍,以強硬的方式不斷壓榨威爾姆的錢財直至其毫無利用價值。
《赫索格》中的“妖婦”形象更為鮮明和集中,雖然其中的女性人物形象較之前小說中的女性更加豐滿和多變,但依然擁有“妖婦”的固有特征。男主人公的妻子瑪?shù)铝毡砻娑饲f賢淑,實際上卻是一個充滿占有欲的女人,“愛支配人,愛嘆叨,簡直被寵壞了,動不動就亂發(fā)脾氣,到處散播丈夫的壞話”?,?shù)铝者€與丈夫的朋友格斯貝奇廝混,并企圖騙取丈夫的錢財。雖然瑪?shù)铝諈^(qū)別于以往貝婁筆下的女性人物形象,醉心于學術,從一定程度上脫離了家庭的瑣碎,擁有自己的夢想,但她這樣一位符合上世紀中葉女性主義理想的新女性依然未能成為一個正面的人物形象。
在貝婁經(jīng)歷了四次失敗的婚姻后,年過古稀的他創(chuàng)作了《更多的人死于心碎》,并在其中對女性展開了更大規(guī)模的攻擊?!陡嗟娜怂烙谛乃椤分械呐魅斯辶站哂歇毩⒌慕?jīng)濟能力和女性的自我意識,穿著華麗,擁有著姣好的容貌和不錯的教養(yǎng),但貝婁卻這樣形容卡洛琳:“一見就知道她是禍水”,這句話十分鮮明地總結(jié)了貝婁筆下女性人物形象所指向的猶太原型。小說中的另一位重要的女性人物形象是男主人鄰居德拉的妻子,她慣常以各種方式引誘本諾以滿足自己的生理需求,最后“被膨脹的渴望噎死”。而本諾的另一任妻子馬蒂爾德更是被書寫為一個放蕩而跋扈的女人,正是由于無法忍受馬蒂爾德的糾纏,本諾最終選擇了到杳無人煙的北極進行考察。
貝婁筆下的女性人物形象可以被統(tǒng)一總結(jié)為壓榨男性的“妖婦”,這與猶太民族的傳統(tǒng)文化與宗教信仰具有很大的關聯(lián)。因為《圣經(jīng)》的《傳道書》中就將女性形容為比死亡更為可怖的存在,認為有些女性的愛情像陷阱和羅網(wǎng)一樣將男性緊緊包裹,有致命的危險。
可以說在猶太民族的集體觀念中,女性只有喪失自我,為家庭和丈夫而生存才是正常之態(tài)。對猶太人來說,尋求獨立和過分貌美是女性的過錯。加之貝婁自身經(jīng)歷過多次失敗的婚姻,他筆下的女性人物形象都成為了厄洛斯的化身。
作者:朱志美,碩士,菏澤學院講師,主要研究方向為英語語言文學、二語習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