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跖膿皰病是一種病因不明、僅發(fā)于掌跖的慢性復發(fā)性皮膚病。以在紅斑的基礎上周期性發(fā)生簇集性無菌性小膿皰,伴角化、脫屑為臨床特征。本病多見于中年女性,病情常反復發(fā)作,頑固難愈,患者深感苦惱。
本病初期表現常局限于一處,皮膚角化層增厚,呈暗紅色,有糠狀鱗屑,無自覺癥狀。以后皮損逐漸擴大,局部充血明顯,常成批出現數量不等、針尖大小到針頭大小的水皰,伴有中等或嚴重瘙癢。水皰逐漸增大,部分中心出現小黃點。黃點迅速向外擴展形成膿皰,此時瘙癢減輕,5~7天水皰、膿皰吸收,表皮增厚、變硬失去彈性,呈片狀鱗屑,四周游離,中心固著,邊緣和中心發(fā)生皸裂,局部感疼痛,活動時加劇。表皮脫落,下方為紅色嫩薄的表皮,病變嚴重時為點狀糜爛面,滲液較多。以后表皮下方伴有水皰、膿皰,反復發(fā)作,緩解期長短不一。本病除好發(fā)在掌跖部外,足背、小腿、膝蓋、手背、肘部等處可有皮疹,極個別者甚至伴有全身散發(fā)皮疹。各種外來刺激、夏季出汗增多、經前期、自主神經功能紊亂均可促使發(fā)作,使癥狀惡化。
掌跖膿皰病患者飲食宜清淡,忌煩躁和過度疲勞。應積極根除感染病灶。西醫(yī)主要采取局部(激素類及抗生素軟膏)、全身治療(免疫抑制劑、維甲酸類藥物)及物理療法等。中醫(yī)認為,本病多因濕熱蘊毒、結聚肌膚所致,治宜清熱利濕解毒。這里介紹兩則行之有效的中藥驗方供患者選用:1.苦參、蛇床子、黃柏、黃芪、黃精、白頭翁、茯苓各30克。當歸、枯礬各20克。加水2000毫升,急火煎10分鐘,慢火煎20分鐘。煎好后連藥渣一起浸泡患處,每日2次,每次20分鐘,7日為1療程。一般連用1~2個療程可獲顯效。2.梔子、黃芩、蒲公英、銀花、丹皮、苦參各10克,野菊花、白菜奶各30克,板藍根、生地、生薏米各15克。每日1劑,水煎分2次服。第3煎外洗,每日2次,每次20分鐘。1個月為1個療程。一般用藥1~2個療程可獲顯效或痊愈。
(山東省萊州市慢性病防治院 郭旭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