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鶴
1945年,美國人威爾遜接手了父親的施樂公司后,高價聘請德索亞研制出首臺干式復印機。市面上流行的濕式復印機都要用化學液體,印出的文件長時間才能晾干,而干式復印機則無需晾干,用起來更方便。可這個新產(chǎn)品大眾一無所知,該如何營銷?施樂上下犯了難。
德索亞提出,每臺復印機成本2400美元,定價5000美元還算合理,但威爾遜卻主張定價29500美元。根據(jù)當時美國法律,任何產(chǎn)品定價如果超過成本10倍,就將被禁銷。德索亞提醒:“這價格高得離譜,根本沒法通過政府審查。”威爾遜卻堅持說:“我就想要禁售的效果!”
果然價格公布不久,政府就啟動了干預機制,并向法院提出指控。開庭那天,威爾遜在被告席上,坦承自己是有意高價出售,但一再強調這是因為干式復印機的好處。最終,法院依法判罰施樂繳納3萬美元罰金。
賠了夫人又折兵,人人都嘲笑威爾遜的愚蠢。但威爾遜卻說,我們還沒輸。此后,他下令在各地建起復印機租賃店,盡管租金很高,但人們了解到它的優(yōu)勢后,訂單如雪片般飛來。威爾遜笑了:“其實我們的復印機最缺的不是定價,而是人們對它的了解,我用當被告的代價節(jié)省了巨額廣告費,還帶來了大量顧客,難道不劃算嗎?”善于抓住問題關鍵,然后權衡利弊做出取舍,往往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