耿銀平
朋友的“小帥哥”兒子快八歲了,上小學二年級,聰明,接受能力很強,懂事有禮貌,很喜歡看書,總比同齡人學得快,有不知疲倦的求知欲。
可就是這樣的一個好孩子,紀律觀念卻不夠強,課堂總喜歡搞點小動作或者和小伙伴說話,不能專心上課,而且自己的書包總是亂七八糟,不夠整潔。每次出現(xiàn)這樣的問題,朋友總是氣就不打一處來,“看著你因為說話受批評,媽媽都覺得很丟人”。她自己也覺得有時對孩子也太苛刻,但又不知道該怎么來引導他。
很多家長都有類似的經歷,面對孩子的陽光、善良和向上,我們并沒有給予及時的、正面的鼓勵和賞識,反過來往往對其微不足道的“瑕疵”大動干戈、上綱上線。說到底,其實還是不愿意看到孩子有各種小毛病,不想讓孩子犯任何過錯。靜下心來想想,這是不是對孩子一種不切實際的要求呢?留心周圍,諸多家長都有這種“教育完美主義”“恨鐵不成鋼”的教育理念,但長遠來看,這對于孩子的發(fā)展,卻是一種不折不扣的捆綁和羈絆。
過分嚴格要求,不允許孩子犯錯,會將孩子與生俱來的自信力、自覺力及向上力扼殺在發(fā)展的道路上。這樣的負面評價多了,孩子就會覺得自己缺點很多,學習興趣和積極性就會逐漸降低,孩子會覺得父母不夠愛自己,會有心理失落感,讓代際關系產生膈膜,形成不同程度的心理陰影和灰色,不利于其健康成長發(fā)展。
就成人而言,在日常的工作和生活中,也難免會犯這樣那樣的小錯。開會的時候,總有打手機的;公交車上,總有不讓座的;大街上,總有罵人打架的……大人們都無法做到盡善盡美,為何要求我們的孩子呢?苛刻的“不讓犯錯”本身就是一種反人性、反規(guī)律的做法。
因此,我們應該給孩子提供一個寬松、自由的犯錯空間和機會。只要沒有違背大的教育原則,不是本質意義上的惡,都應該適當“縱容”孩子陶醉在自我的、愉悅的、自信的帶有小過錯的空間中,讓他按照自己的思維和特點自由發(fā)展,而不是按照成人的要求去被動發(fā)展,讓孩子在寬松的環(huán)境中釋放出更多的童真本性、興趣本能,而不是為了所謂的功名利祿的需要而捆綁束縛孩子的發(fā)展。
深而言之,孩子與成人最大的不同,就是他是孩子,還沒有建立社會化的規(guī)則意識。所以,他就會按照本能的、自然的發(fā)展規(guī)則,發(fā)展自己,不在乎規(guī)則,在乎內心感受。在這個過程中,難免會出現(xiàn)大人覺得不正確的各種小問題、小過錯。
犯錯,本來就是孩子的專利。如果不犯錯,他還是孩子嗎?他還有童心嗎?那不成了中規(guī)中矩、極端聽話的“機器人”了嗎?犯錯的孩子本身就是一種能力和能量充沛的表現(xiàn),是一種發(fā)展的活力所在,這在心理學上,是有充分的論證的,我們應該允許孩子犯小錯。
事實上,就是老師家長提出高要求,也總有孩子做不到、做得不夠完美。這也沒有什么,孩子在“犯小錯”的寬松環(huán)境中,只要能不斷進步,這就是最和諧、最有價值的發(fā)展。
暢銷書《好媽媽勝過好老師》的作者尹建莉認為:如何理解“自由”,我想最簡單的是要考慮如何給孩子選擇權、嘗試權和犯錯權。“小孩子犯錯,上帝也寬恕”、“人不犯錯,永遠長不成大人”,犯錯,是孩子進步的臺階,每一個錯誤,不僅是一次過錯,更是孩子反思自我、循序改善的機會,是一種人格發(fā)展、心智拔節(jié),我們要多包容孩子的 “犯小錯”,讓孩子得到更多和諧、自我的發(fā)展。
(編輯 高龍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