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山陽為清初詩壇重鎮(zhèn),望社為明末清初活躍于山陽的文學社團,社中成員既有遺民也有入仕清朝者。其中陸求可以陸秀夫后裔之身份,出仕新朝,在明清變革之際,其人其文都值得我們仔細觀照。
關(guān)鍵詞:遺民陸求可文學創(chuàng)作
明末清初,淮安府郡治山陽,地處南北水路要沖,南北遺民往還其間。順治四年張養(yǎng)重,閻修齡,靳應(yīng)升承晚明風氣,結(jié)望社以勵同人。據(jù)李元庚《望社姓氏考》記載,同郡相唱和者,尚有“邱象升、邱象隨、陸求可、張新標、陳臺孫”等三十余人,顧炎武、萬壽祺、閻爾梅、王猷定、毛奇齡等人或坐館,或流寓,或避難,亦多于此聚集,吳頭楚尾的山陽也就成為清初重要的遺民聚場。正如王錫祺在《望社姓氏考跋》中所言:“名幾于吳中埒,高才宿學多出其間?!眥1}但望社成員多縱情詩酒,少談國事,所以謝國楨先生稱:“雖然無赫赫之名,也沒有遭了奇禍,因此望社也就湮沒無聞了?!眥2}自順治乙丑年始,望社成員張新標率先參加科舉中進士,而后望社成員如陸求可、邱象升、邱象隨兄弟等先后出仕,其中陸求可身為南宋跳崖丞相陸秀夫之后,在變天下之際,所做出的人生選擇,頗值得我們思考。
陸求可(1617—1679),字咸一,號密庵。據(jù)其所撰《陸氏家譜自序》自稱為宋丞相忠烈公陸秀夫之后(李元庚《望社姓氏考》言“忠節(jié)公”有誤)。明洪武初遷淮為山陽人。十歲喪父,祖母,母督課甚嚴,于六經(jīng)子史多有貫通,順治五年鄉(xiāng)試中舉,后七年中順治乙未史大成榜進士。授裕州知州,為政清明,入為刑部員外郎,晉福建提學僉事,轉(zhuǎn)布政使參議,未上而卒。陸求可存世著述有《陸密庵文集》三十二卷,其中文集二十卷,詩集八卷,詩余四卷;又有《陸密庵詩》詩一卷,見諸《皇清百名家詩本》《月湄詞》(一作《密庵詩余》)四卷,見諸《十六家詞》本。此外尚有《西湖游記》《語錄》《治裕集》等,未見行世。
明清易際,華夷之辨,一直是清初士人所關(guān)心的話題,或逃禪為僧,或隱逸山林,變節(jié)入仕者多為士林所恥。陸求可對其入仕清廷并沒有太多辯解,倒是朱彝尊為其所作墓志銘中我們可以看出陸的某種價值取向:“要其大旨,在兼善天下,故試之于政而政舉,觀之于文而文化成?!眥3}甲申國變,士人慨然赴難者難以計數(shù),但變節(jié)仕清者亦非少數(shù),文人如何在忠君與兼善天下之間進行取舍,也就成為一個極其復(fù)雜的文化現(xiàn)象??v觀《密庵文集》《密庵詩集》,絕少談到故國之思,與時人之間的交流也多限于同年或者鄉(xiāng)賢同輩,極少有與遺民之間的酬唱之作,詩集中唯有《哭萬年少》一首,中有“半世衣冠歸野草,一生書畫托空門”之句。萬壽祺甲申之后避禍淮安,寓居隰西草堂,與山陽士人多少有之交往,因此這首哀悼詩,也只是普通交往的體現(xiàn),字里行間亦無太多對于滄桑國變的感慨。陸求可追求之“兼善”,則以其一生行動可為明證。陸求可赴裕州任上,好友邱象隨賦詩相贈:“下馬漁陽話未終,魯州南去此匆匆。旅中送客情何極,亂后為官澤易通。百里人家瞻澍雨,十年詩卷卜清風。從君更望方城外,漢水悠悠在眼中?!眥4}“百里人家瞻澍雨,十年詩卷卜清風”是邱象隨對于陸求可為官的期許,同樣也是清初出仕新朝的士人,實現(xiàn)政治抱負的共同心態(tài)。邱象隨在康熙十八赴試博學宏詞后見傅山曾有詩句以自飾“我落塵埃無可說,夕陽坐盡土床前”。但邱陸二人皆未曾在入清前獲得功名更未曾出仕,他們的這種心鎖故不會像同時期的錢虞山、吳梅村等人一樣沉重,雖然他們對于故國依然有著某種依戀。另一方面他們作為深受儒家傳統(tǒng)的士大夫,希望通過出仕來賑濟天下,居廟堂處江湖皆憂國憂民。陸求可在其《忠烈考序》一文表彰閩中義士,開篇引《禮記》所言:“為人臣者,殺其身有益于君則為之。傳曰臣竭其股肱之力,加之以忠貞,其濟則君之靈也,不濟則以死濟之?!倍髿v數(shù)閩之自唐代起忠貞赴死之士,其結(jié)論卻是“死有重于泰山有輕于鴻毛,以視古昔諸君子且何如也,后之君子知有所擇焉”{5}。這也可看做是他對于自己所做選擇的一種辯護。
陸求可于任上,多有令名。初到裕州,民生凋敝,舊有墾田一萬九千三百余頃,然而戰(zhàn)亂頻發(fā),當求可到任之時,可耕之地不過剩下八百余頃,而河道堵塞,又使三百余頃變?yōu)榛牡?。陸求可鼓勵民眾開墾荒蕪之田,以二當一,開墾貧瘠之田,以三當一,大大提高了民眾的積極性。同時減低鹽引,新建學校,當?shù)孛癖娨愿改父柚?。而后陸求可入閩為學官,一矯閩人學風。陸求可為學宗師陸象山,務(wù)實為先,同時本乎治心,但對于明代陽明、白沙諸公未嘗排擊,持論甚平,這也符合他一生所追求的“兼善”理念。同里后學阮葵生《茶余客話》載:“吾鄉(xiāng)陸密庵,視學八閩,條舉閩士熟用之惡調(diào),榜示通衢以為戒。有犯者輒置劣等,罰及父師。初行,士論大嘩,久之貼然,而閩之文風由此益上?!眥6}陸求可對于八股惡習極其痛恨,他年少時也曾深受八股習氣,行文皆欲肖圣賢語氣,但此后其文風經(jīng)歷多次變化。
據(jù)其《四書稿自序》中可知,其一變也“錢希聲闡發(fā)程朱飄驪搖曳,余心企之,乃命志風騷,筆欲流轉(zhuǎn)”{7}。而后求可為文,又先后經(jīng)歷了效明初臺閣體;追慕魏晉正始之音;發(fā)憤為雄、縱筆疾書;宗乎雅淡、伐髓鏤骨;創(chuàng)議辟論,以理勝人;直到最后的深秀和雅,竊心企之的境界。而這樣的一種變化,也基本符合傳統(tǒng)士人一生的軌跡,由少年輕率好為文辭,到雄渾瑰麗,繼而追求清雅,經(jīng)世事歷練后達到最后的返璞歸真。陸求可有《與翰林邱曙戒書》一文:
江南以山勝,淮南以水勝。水之勝在波、在澄、在曠、在遠。出于昆侖,遠也;四顧極草樹,曠也;湛泊宕蕩雖波而澄。水至淮,觀止矣。天下溯洞庭具區(qū)者,特因其近名都邑,兩都人士善文章。近者飾、而為遠荒者飾、而為曠險阻浩涵者飾,而為波為澄,又有翠黛以都護之,磊石以激蕩之,遂使水之勝,并歸于江南。某每為之不平。吾淮僻處楚尾吳頭之間,而游觀者遂少,未嘗得邀文飾焉,殆水之有隱德者耶?近日名士多來吾土,五百里之聚,其在先生焉,先生詩日益富,游日益遠。獨吾淮未盡表彰尊遠忽近拘方以內(nèi),非某望于先生也,某近頗知從方外游,遂得曠觀吾淮。不敢不以聞。{8}
邱曙戒即為邱象升,字曙戒,號南齋。全文通篇不過兩百余字,以記述淮水之盛而別有寓言,毫無寒暄套話,文字流暢又富含對友人之情。
陸求可為詩,頗近云間,追慕唐宋之聲,模仿漢魏樂府之作亦不在少數(shù)。應(yīng)當說,他的詩風,繼承了明代以來“前后七子”的復(fù)古風格,但其詩學宗旨大體又不脫理學家之洪范,在其所作《王貽上詩序》一文中,他認為:
詩三百五篇,文與質(zhì)會,憂哉不可及也。后以代變遂以代降矣。魏稍文所以遜兩漢,唐稍質(zhì)所以過六朝。宋之詞,元之曲,詩之亡也??鬃幼鞔呵镆詮V詩教,孟子不欲為文害辭辭害志以正詩。此千古作詩之衡也。倘不博綜于古,徒矜奇險,罔顧章法,是效夸父逐日,何以挽氣運與絕學哉。{9}
一方面他對文體代降的認識,與稍后清代焦的“一代有一代之所勝”以及王國維“一代有一代之文學”的觀點,頗有類似。所不同者,陸求可以理學家的目光,認為文辭有害于道,與宋儒相一致,同時又認為詩歌關(guān)系國家氣運,這則是清初士人,在明清易際的特定歷史時期,對于詩歌教化功能的重新認知,錢謙益對此有更為深刻的認知,茲不贅述。
雖然陸求可入仕清廷且有政聲,其“兼善天下”的政治理念亦使其心理負擔較之同時期之士人淡緩許多,但依然不可磨滅世事動蕩所帶給其的影響,在其詩歌當中,末世哀音隱匿于治世之歌當中,其詩集中有仿樂府作《平城下》一首:
宴罷長樂殿,風起平城臺。漢王負漢德,赤帝蒙塵埃。石亂烏,怒沙雜鳴鏑?;娘纛j難乘。龍帳慘無色,曉聞饑馬嘶。夜聽妖姬泣,煮弩愁當障。弓弩亦無力,虎臣其束手。乃進文士畫,天子悔窮兵。亟思安反側(cè),歸來酬大勛,自今黜戈兵。{10}
此詩借漢高祖追韓信破冒頓圍兵之事,既是對朝代鼎革以來兵事不休的反思,希望統(tǒng)治者罷甲兵修民生,也有自身矢志為政的抱負。
陸求可自順治十二年中進士入官場,而后多年在外為官,但對于好友鄉(xiāng)誼從未曾忘懷,在其詩作《清明投張爾棠兼懷虞山》尤為體現(xiàn):
天雨不知止,思君思幾秋。今日是清明,欲上君家樓。每念君在家,兄弟為交游,不詩不飲酒,亦復(fù)何所求。更念我友去,何日到黃州,惆悵對芳草,遙起春江愁。春江愁孰多,我有懷君歌。君歌深于我,我歌將何如。官署春畫間,命酒招淮客。嘉疏既羅列,羽觴行何迫。琴瑟間笙簧,君子樂且懌。投矢以娛賓,有壺獨整飭。盤腹而修耳,古型高二尺。順入恒命中,巧妙從茲役。揚觶以三辭,揖讓自疇昔。令德慎終爵,清歡永茲名。{11}
虞山即張養(yǎng)重,山陽清初詩壇魁首,時稱“張山陽”,為人孝悌,入清不仕,從游于邱象升,足跡所至半天下。陸求可與張養(yǎng)重同為望社成員,雖然在之后的人生道路中選擇了不同的方向,但依然不能忘記曾經(jīng)真摯的友情,在這首樂府長歌當中對于逝友的哀思,尤為真切。
此外,陸求可的律詩絕句雖不多作,但多清麗可人,一如其所認同的“詩乃天地自然之聲”。{12}
清初文人的生存環(huán)境尤為特殊,無論持節(jié)為遺民,或者變節(jié)為貳臣,時代籠罩下,每個文人的獨立思考都顯得尤為珍貴。陸求可入仕清朝以達其“兼善天下”之志,但其陸秀夫之后的身份又使得這種選擇讓人嘆息,但作為使民休養(yǎng)生息的循臣,終不該失去我們對其應(yīng)有的尊重。
{1}李元庚:《望社姓氏考》,《國粹學報》第71期。
{2}謝國楨:《明清之際黨社運動考》,上海書店2006年版,第161頁。
{3}朱彝尊:《曝書亭集》,商務(wù)印書館民國二十四年版,卷第七十五。
{4}邱象隨:《西軒詩集》,《清代詩文集匯編》本,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版,卷三。
{5}{7}{8}{9}{12}陸求可:《陸密庵文集》,《清代詩文集匯編》本,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版,卷五,卷五,卷四,錄余卷上,卷六。
{6}阮葵生:《茶余客話》,《清代筆記小說大觀》本,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版,第2859頁。
{10}{11}陸求可:《陸密庵詩集》,《清代詩文集匯編》本,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版,卷一,卷五。
作者:郭寶光,蘇州大學文學院博士生,研究方向:中國古代文學。
編輯:郭子君E-mail:guozijun082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