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暴力理論作為馬克思主義理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在當今以和平和發(fā)展為主題的時代背景下似乎已不合時宜,而且在事實上也逐步的退出了歷史的舞臺,或者說不再那么引起我們的關注和討論,但是,這不代表我們就很好的理解了暴力理論,也不意味著我們已經遠離了暴力,也不意味著我們能很好的控制暴力,更不意味著我們此時此刻不再有深刻地反省和探討暴力的必要。反觀當下,我們至今無時無刻不再經歷著暴力事件,暴力從未遠離我們。故而,對已經逐漸被人們淡忘和視為古董的暴力理論予以探討也就具有現實的價值。
關鍵字:暴力;暴力革命;馬克思主義;反杜林論
一、背景
時至今日,在我國有相當多的學者以及普通大眾對于馬克思主義的暴力理論有著相當的誤解。它被認為是落后、專制,以國家的強制和狂熱崇拜的面貌出現。但是有多少人是通過對馬克思著作閱讀后,進行嚴格的理論論證才得出以上結論的呢?這不得不引發(fā)我們的反思,以促使我們回到馬克思主義理論本身,看看馬克思他們到底說了些什么,為什么這樣說,他對我們當今的社會現實又有何啟示。從理論層面來講,這種討論并非可有可無,正如克羅齊所講:“一切歷史都是當代史”,而“歷史的過程不是單純事件的過程而是行動的過程,它有一個由思想的過程所構成的內在方面;而歷史學家所尋求的正是這些思想過程。一切歷史都是思想史。” “只有堅持歷史唯物主義的原則,我們才能得出科學的結論,對馬克思主義暴力革命學說才能有更全面更深刻的認識。”從現實層面來說,在國內,大到新疆的“7·5事件”,小到李陽的家暴事件等。國際上,一直得不到解決的中東問題,更有以車臣恐怖事件和9·11為標志的恐怖勢力的暴力襲擊問題。正如我們黨所判斷的那樣:“當今世界正處在大變革大調整之中。和平與發(fā)展仍然是時代主題,求和平、謀發(fā)展、促合作已經成為不可阻擋的時代潮流?!澜缛匀缓懿话矊帯0詸嘀髁x和強權政治依然存在,局部沖突和熱點問題此起彼伏,全球經濟失衡加劇,南北差距拉大,傳統(tǒng)安全威脅和非傳統(tǒng)安全威脅相互交織,世界和平與發(fā)展面臨諸多難題和挑戰(zhàn)。”無論怎樣,在這個暴力日益突出的時代,面對他所呈現出來的手段多樣化、發(fā)生的經常性、時間的持久性等特點,我們不可能僅僅依靠自己的主觀臆想來找到解決之道,而是要回到歷史當中去,去尋找歷史的經驗。
二、馬克思主義的暴力論之闡釋
馬克思主義的暴力理論的內容
第一,從經濟上講,在《資本論》中,他提出了“暴力也是一種經濟力”的觀點。認為暴力是主要指在階級社會里,以國家為后盾的,以階級統(tǒng)治為本質的一種政治強制力,體現為軍隊、警察等國家暴力機器和諸如監(jiān)獄、法庭等為代表的一系列的物質設施。國家可以運用這些國家暴力推動生產力發(fā)展、改善或改革生產關系以取得經濟發(fā)展。他以最小單位商品出發(fā),認為物質是社會發(fā)展的前提,而暴力不是自足存在的,而是在一定的物質基礎之上的。通過廣征博引,運用大量的事實和對歷史經驗的梳理,最終得出暴力的經濟因素。第二,從軍事上講,恩格斯在《反杜林論》中強調,“暴力是陸軍和海軍······這兩者都需要‘巨額的金錢。但暴力不能鑄造金錢,它最多只能奪取已經鑄造出來的金錢”。沒有經濟基礎,暴力所需的工業(yè)不可能出現,而且不同的經濟實力下,他們的暴力也是不同的。而暴力革命的將領也并非全是是他們的才干決定,他們本身受到物質條件的制約,也就是我們通常所講的:“巧婦難為無米之炊”。從歷史上看,歐洲各國也都事實上加大對軍事上的投資來增強自己的軍事實力,也就說,軍事變革也要依賴經濟基礎,否則,我們所談論的軍事發(fā)展就是一句空話。我們通過觀察幾次世界大戰(zhàn)以及各個局部戰(zhàn)爭,都是在佐證恩格斯的觀點。第三,政治上,在《反杜林論》中,恩格斯針對杜林的“本原的東西必須從直接的政治暴力中去尋找,而不應先從間接的經濟力量中去尋找”的觀點,認為暴力也是建立在一種經濟基礎之上的,政治也是從屬于經濟的。我們知道杜林把政治暴力放在了突出的位置,而且說是從本原的意義上來講,經濟卻成為了從屬的、間接的力量,這在恩格斯看來,是極端錯誤的。政治是上層建筑部分,必須要有經濟基礎為其前提和基礎,杜林的觀點顯然是本末倒置了。如果說所謂的“政治暴力”是一個不同的詞匯,具有本源意義,但是,如上所講,一方面,暴力實在一定經濟基礎之上的暴力,否則不成其為暴力;另一方面,政治也是上層建筑部分,從屬于經濟基礎。
馬克思主義暴力論的現代闡釋.第一、法治視野下的暴力。馬克思認為“如果沒有國家強制力為后盾,法就會成為一疊廢紙,就不可能在現實生活中發(fā)生作用,也就喪失了其獨立存在的意義。正如德國法學家耶林所說:‘沒有強制力的法是不燃燒的火,不發(fā)亮的光?!钡?,我們應該注意:“法律本身不是暴力,而是為了避免暴力的結果。我們當然不能夠回避法律總是以暴力為后盾的事實,但是我們更不能忘記法律恰恰是為了避免、減少暴力而產生的事實?!蔽覀冞@里講暴力時,更多的是從規(guī)范層面來說,即他不只是一種赤裸裸的暴力,而是通過一定的法律程序,被大家接受的規(guī)則之下的暴力,暴力受到嚴格的控制,而不是隨意而為的。換句話說,他是法治視野下的暴力,必須在法律的軌道上運行。這也就是我國法治現代化的背景下,暴力理論所必須具有的品質,即法治性格和法治精神。第二、人性與暴力。中西方學者對人性有著不同的體察,就連同為儒家學派的荀子和孟子都持有不同的觀點,即“性惡論”與“性善論”。這說明人的本性不是全善,但是也非全惡,每一個人都可能出現不合理使用暴力的危險。歷史的上,在“人性惡”基礎上的西方暴力文化,通過殖民主義向東方傳播,而深受儒家“性善論”文化影響的日本就是其中的代表,走上軍國主義道路。綜上,在人類文化史上,存在著宣揚暴力和抵制暴力的兩種勢力,而人性之惡又是無法改變的事實,所以社會需要保持對暴力的壓力場。在現代社會,最為可取和有效的手段就是法律,只有通過法律的正義,才能將暴力限制在最低的限度。那種以暴制暴的想法只能帶來更多的暴力。
三、小結
總之,和平的時代已經到來,再過分的強調暴力論也有欠妥當,但是我們是在一個歷史語境中來理解,并加以現代理性改造的,而非教條式的照抄。他只是為我們提供一個視角,以明確暴力的必要性和范圍,規(guī)范發(fā)動暴力的權力,在面對不正當的暴力,我們又該如何予以反抗的問題。
參考文獻:
[1]柯林武德[英].《歷史的觀念》,張文杰、何兆武譯,商務出版社1998年版.
[2]王彥偉:《對馬克思主義暴力革命學說的再認識》,載《科技信息》2008年第29期.
[3]《胡錦濤 在黨的十七大上的報告》,見http://news.sina.com.cn/c/2007-10-24/205814157381.shtml,最后訪問于2013年4月20日.
[4]《馬克斯恩格斯選集》(6),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
[5]參見周志平:《“暴力也是一種經濟力”——<資本論>對馬克思主義國家職能理論的補充及其現代意義》,載《淮陰師范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2012年第1期.
作者簡介:許仁順,西北政法大學刑事法學院2012級法理學碩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