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楊
消失的佛文化群落 衰落的古村落遺跡
靈岳寺村坐落在巍峨山巔一側(cè),它因村中的靈岳寺而得名。村落中宏大的靈岳寺與斑駁的古民居交相輝映,整體建筑格局被完好地保留下來,見證了昔日的輝煌。
一進村口,映入眼簾的就是聞名遐邇的靈岳寺。大唐盛世,貞觀年間靈岳寺就興建在齋堂鎮(zhèn)北部的白鐵山上了。這里離齋堂川的古道還有十多華里,離京城更是遙遠。原本只嘆這里山高路遠,然而更為震撼的是這里風(fēng)景的壯美,是其他古村所難以企及的!透過古寺、蒼松、殘垣,俯瞰氣勢宏偉的齋堂川,真有“會當(dāng)臨絕頂,一覽眾山小”的意境。
舊時靈岳寺的香火極盛,曾幾經(jīng)修繕,歷經(jīng)滄桑,現(xiàn)已僧去寺空。古剎四周,從明代起就有徐、宋、劉、李四姓人家給靈岳寺務(wù)農(nóng),最后逐漸形成四個小自然村,統(tǒng)稱為靈岳寺村,為齋堂鎮(zhèn)管轄。圍寺而居,村中有寺,寺中有村,村莊和寺院相互依存,不斷發(fā)展,最后形成今天的靈岳寺村。
深厚的文化底蘊,留下了無數(shù)的文物古跡,久遠的文明,加速了這一地區(qū)人們的發(fā)展和村落的形成。古剎、古村并存至今,這一特殊的人文景觀,在京西,乃至全國都比較罕見?!跋扔徐`岳寺,后有齋堂城”的說法廣為流傳,可見,靈岳寺對于齋堂地區(qū)人們的生活,有著巨大的影響。
這座與戒臺寺幾乎同時興建的唐代古寺,在深山之中默默地承受著自然和人為的磨礪,可謂歷經(jīng)滄桑。
靈岳寺村—古民居
俯瞰整個山村,房屋建造得錯落有序,一個個院落層層而上,走在用石板鋪成的小路上,發(fā)現(xiàn)它們在村中蜿蜒地相連,延伸到村中的各個角落。偌大的村落如今只有兩戶人家固守在這里,村落的滄桑美令人震撼。也許由于我們的到來,驚擾了這個靜謐村落平日的寧靜,惹得民居院落的狗不停地叫,打破了山村的寂靜。
村落的古民居整體保留了原來的歷史風(fēng)貌,老宅、小巷、石橋古樸而典雅。村中的建筑均為山地四合院和三合院,鱗次櫛比,依山形地勢而建,自然而古樸。村落的建筑總體特點是老宅深院,青磚灰瓦,清水脊,蝎子尾,正房為三開間,廂房為二開間,屋內(nèi)設(shè)火炕和地爐。院落方磚墁地,院中有地窖。有的房屋建造時以寺廟為藍本,還含有元代的建筑遺風(fēng)。院落沒有嚴格的方向性,高低錯落,隨山形地勢而建,隨意、自然、靈動。
村中的院落往往幾戶相通,有的人家,要經(jīng)過三、四家的院子,才能走進自家的院落,有的兩家、三家同住一院,別有情趣。村中的胡同,用山石砌筑,層層而上,胡同兩邊的房屋也步步升高。村中幾塊巨石猶如神來之物,點綴著古老的山村。聰明智慧的村民以巨石為基礎(chǔ),依石建成小橋,有的則依石修路,成了胡同的入口標志。遠看巨石阻路,近觀則另有蹊徑,真是因地制宜,妙趣橫生。村中幾十株茂盛的百年核桃樹,數(shù)棵如水桶般粗壯的香椿樹,使這座古老的山村顯得更加古樸、久遠而神秘。
四個自然村,已有兩座成了廢墟。其中李家村是因為前幾年村里來了一個攝制組,要拍一組日本鬼子炸毀村寨的鏡頭,于是看中了李家村,以每間100元的價格,一次炸毀100多間民居,使得有著幾百年歷史的古村毀于頃刻之間,這個古老的山村也似乎在人們的記憶中消失了。如今四個自然村中尚存的只有徐、劉兩村,在靈岳寺的一左一右,與古剎相伴。
古老山村的衰落,始于20世紀80年代。由于有泥石流之險,自然資源差,靠天種地吃飯,村民的生活條件比較艱苦。村中有五口老井,但僅夠人畜飲用,天旱時村里出現(xiàn)過斷水的現(xiàn)象,加之近年村中的年輕人外出打工,生活上多有不便,連孩子上學(xué)也成了問題。1985年,在地方政府的號召和安排下,村民開始陸續(xù)搬遷至山下的齋堂鎮(zhèn),或并入其他村子。如今的靈岳寺村,山羊成了這座古老山村的主要居民,村中只有兩戶正式村民,放養(yǎng)著200多只山羊,平時極少有外人來到這個深山里的古村。那些居住過無數(shù)代人的老房,只好留在深山之中。昔日千年古剎的晨鐘暮鼓,與山村中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安逸生活,也隨之一去不復(fù)返。
靈岳寺村—靈岳寺
靈岳寺的寺名有點武俠小說的味道,但其歷史及其悠久,是齋堂地區(qū)最古老的寺廟。它始建于唐貞觀年間(627-649),距今已有1300多年的歷史。據(jù)說古時規(guī)模極大、香火極旺,因為路遠,香客們會在山下住一晚,才有了齋堂村,而齋堂南面馬欄村則是靈岳寺養(yǎng)馬的地方?,F(xiàn)存的雖然只是一個小院落里兩個殿,但是保存到今天的靈岳寺已經(jīng)是匯集了幾個朝代不同建筑特點, 是北京現(xiàn)存唯一一處格局完整的唐代木結(jié)構(gòu)古建筑。
靈岳寺五代時遭戰(zhàn)亂破壞,遼代重建,稱“白鐵山院”,今稱“靈岳寺”。元至元三十年(1293)、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清雍正十一年(1733)分別予以重修。
寺院處于白鐵山主峰前的平臺上,北倚青山,可以俯瞰齋堂鎮(zhèn)。寺院坐北朝南,中軸線上有山門、天王殿和釋迦佛殿,兩廂為寮房、配殿18間,整座寺院形成一處獨立封閉的院落。
寺院后面的山,左有青龍之勢,右有白虎之格,前有案山,是風(fēng)水極佳的福地了。寺院的山門外,古槐在風(fēng)中微微點頭,仿佛是在迎接遠道而來的客人。一跨進寺門,一種歲月的沉重闖入心扉,青磚滿地,四四方方的鋪于腳下。
進了山門,左右兩側(cè)的建筑都已殘缺,是鐘鼓樓遺址。但整個院落很規(guī)整,在這深山里,過著暮鼓晨鐘的清修生活高僧早已離了輪回,永生西方極樂凈土。靈岳寺是兩進院落,進山門后正對天王殿,再后面是釋迦佛殿。
天王殿是懸山屋頂,山墻上露出木結(jié)構(gòu),造型優(yōu)美?,F(xiàn)殿門窗皆無。殿內(nèi)原供奉四大天王、韋陀、接引佛塑像,如今都不復(fù)存在了。
釋迦佛殿是灰筒瓦廡殿頂,廡殿頂通常為皇宮重要殿宇或皇家寺廟大殿專用,形制很高,也反映出當(dāng)年寺院的地位??粗L長的飛檐,心里都覺得舒展,殿內(nèi)原來供奉的是一尊佛像和兩尊菩薩像,1954年被拆毀。
左右兩側(cè)的排房,一側(cè)是講經(jīng)殿,另一側(cè)是僧人們的禪房,禪房很簡陋。釋迦佛殿后面是一大塊平地,想來估計是以前做法事時的場所。寺院內(nèi)現(xiàn)存元至元三十年(1293)《重修靈岳寺記》和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重修靈岳禪林碑記》兩塊碑石。1981年,門頭溝區(qū)政府公布靈岳寺為第一批文物保護單位。
2006年開始,靈岳寺進行了一次大修,北京不缺金碧輝煌的古建,難得的是靈岳寺的修繕“整舊如舊”,就是只加固,不重新油漆彩繪,不落架,看著就很古樸舒服。修繕完畢不久的靈岳寺雖然沒有了往日的香火,但古老的村子包圍下的寺廟依然是值得人們細細品味。
寺廟后面就是山坡了,側(cè)殿的門都是緊閉的,木格窗盡顯歲月的滄桑。透過木格往大殿里望去,了無一物,這已經(jīng)是一座無佛的古剎了。站在大殿門口,內(nèi)心里除了悲涼,還有些許禪意。
寺院門口的古槐,滄桑著站立在那里已過百年,蒼涼里透著凡間人煙,寂靜里不時有鳥兒飛過。微微的山風(fēng)從寺前飄過,帶走了戰(zhàn)亂留下的創(chuàng)傷,留給我們的是1300多年前,鐘鼓齊鳴,香客如云的景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