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冰川
一、 案例教學與案例教學法
1.案例教學法的含義及特征
案例又稱“個案、事例、實例”等,在不同領域有不同的稱謂,我國教育家鄭金洲對案例教學法的界定是:“從廣義上講,案例教學法就是通過對一個具體情境的描述,引導學生在特殊情境中進行討論的一種教學方法。
在護理學教學中,案例教學法是學生掌握的相關基本知識技能為基礎的,從臨床實踐出發(fā),設計具體案例,在教師的精心策劃引導下,有目標,有計劃的組織學生進行分析討論和研究,使學生理解和掌握所學知識,獲得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程序和方法,促使學生能力、素質發(fā)展的一種教學方法。
2.案例教學法的過程分為四個階段
第一階段是案例準備階段。教師根據教學內容及目標選取相關案例,教師在親自制作案例的過程中,將自己的思想融入其中,從而使案例教學更為融合、統(tǒng)一。
第二階段是案例展示階段。在課堂上,教師可采取不同的案例展示形式,如文本、多媒體、角色扮演等。案例通常在理論知識,講解前呈現,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發(fā)散思維及學習欲望。
第三階段是討論階段。是教師交互式的探索過程,將全班學生分為若干小組,注意組內異質、組間同質的原則。在教師的組織引導下由簡到繁,反復討論,找出案例的關鍵問題,提出一系列解決方案。
第四階段是課堂評價與反思階段。教師對各組的同學和案例點評,總結出本堂課的重點、難點并組織學生分析反思。是學生向同學及老師學習的好機會。
二、 中職《護理學基礎》案例教學法實施的必要性
護理教育的改革需要進一步加大力度,護理教育既要體現社會對本專業(yè)的需求和人的自身發(fā)展的需求,也要體現專業(yè)對所培養(yǎng)的人才的期望及專業(yè)的理念和價值觀,開展案例教學法可有效實現此改革要求。哈佛大學有句名言:“成功者和失敗者的差異,不是知識也不是經驗,而是思維方式?!蓖ㄟ^案例教學法可以有效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思維能力及多種能力。開展案例教學法則迫在眉睫。
三、 中職《護理學基礎》案例設計及實施
1.以發(fā)展理論型為目的的案例教學法
引導學生仔細案例后,查閱相應資料,自主合作,尋找知識形成規(guī)律,并運用掌握的規(guī)律和概念去解決實際問題。在講解《醫(yī)院感染》這一節(jié)時,選取典型病例,是使學生掌握傳染病相關知識的同時,又對此種流行病有了更深入的認識和了解。
李先生,22歲,因發(fā)熱、右上腹疼痛、鞏膜黃染、食欲減退伴惡心嘔吐3日就診,初步診斷為病毒性肝炎,收入傳染病區(qū)。
課前學生組織,通過互聯網或圖書館查閱相應的資料,如下
(1)傳染病的種類有多種,李先生的疑似肝炎病人,肝炎又分為甲肝、乙肝、丙肝等。
(2)不同類型的傳染病的隔離措施不同,有嚴密隔離、呼吸道隔離、腸道隔離、接觸隔離、血液-體液隔離、昆蟲隔離、保護隔離。
(3)乙肝應進行血液-體液隔離,隔離措施有:
1.同種病原菌感染者可同住一室,必要時住單間隔離室。
2.工作人員有可能接觸或接觸血液、體液時需穿隔離衣,戴手套
3.被血液、體液污染或高度懷疑被污染的物品,應裝有標記的袋中,送出銷毀或消毒處理,病人用過的針頭、尖銳物品因放入防水、放刺破并有標記的容器集中銷毀或消毒處理。根據教學目的,圍繞此案例提出問題:
問題1:如果您作為一位護士如何預防肝炎?
問題2:如果您作為一位護士如何預防肝炎的醫(yī)院感染的形成?
問題3:如果您作為一位護士如何對肝炎患者的病房、用物等進行消毒、滅菌?
通過問題的討論,得出適當的結論,再進一步的引入醫(yī)院感染的其他相關問題。
學生在圍繞案例問題進行分組討論時,教師應認真傾聽、適時啟發(fā)引導、組織調控,創(chuàng)造一個人人參與、充分民主、鼓勵競爭的開放式課堂。對于同一個案例,每個學生可挖掘出不同的意義,有的只找到了淺層的信息,有的能得出透徹的結論,即使學生思考或回答是錯誤的,也不要急于評價或制止,可以讓其自己反省、自我更正,教師的主導作用體現在保證討論沿著預期的教學目標進行,把討論引導到問題的解決上去。為了提高課堂效率,使討論思路更加的清晰,在課堂上根據各組及同學們的發(fā)言,以思維導圖的形式進行記錄,這也有利于課堂評價和反思。在此基礎上教師介紹醫(yī)院感染的概念,繼續(xù)引導學生討論醫(yī)院感染的相關
內容。
2.以技能訓練為目的地案例教學法
在《生命體征》的教學中,課前的試驗準備讓學生參與:讓學生幫助實驗室老師準備棉球,鍛煉其用物準備能力;并聯系以前學過的消毒、滅菌知識對棉球和器械進行滅菌。上課時,通過多媒體放映危重病人和昏迷病人的呼吸、血壓、脈搏、體溫的操作方法。聯系自己的的經歷,討論不同病人生命體征的合理順序及能被病人接受的操作方法、程度等;不同的病人如何應用不同的測量方法和部位;如果自己是病人,希望護士如何給自己操作?等等。指導學生在試教模擬病人上進行練習,并且分組相互測量并思考討論操作的程序是否合理,如何改進?練習熟練以后,學生彼此互為病人,進行真人操作,完成后,由扮演病人的學生說一說感受及不足,使操作進一步改進和完善。
四、 案例教學法的總體效果
1.案例教學法結合專業(yè)特點,激發(fā)學習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讓學生充分發(fā)表自己的意見而不受約束,又與真實的病人情境相聯系,實現了學習理論和運用理論的目的,保持了學生的學習熱情和求知欲。
2.開展課堂討論,活躍學習氛圍
學生通過討論將思考過程用口頭或書面的形式進行整理、表達,實現了學生發(fā)散性思維訓練的形象化,縮短了學生與創(chuàng)造性思維的距離,消除了學生對創(chuàng)造性思維活動的緊張感與恐懼感,從而激發(fā)了學生思維的活躍性與積極性,增強了學生勇于開拓創(chuàng)新的信心。
3.提高了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隨著護理學科的進步,護理隊伍不僅需要具有扎實理論知識的學科帶頭人,更需要具有較高綜合素質的護理人才。盡可能的把時間讓給學生,鼓勵學生更多的提出解決問題的辦法。教師的作用僅在于引導學生,而非代替他們,剝奪他們進行這個過程的機會和權利。
4.案例教學法提高了協(xié)作能力
21世紀,護理專業(yè)的發(fā)展對護理人員提出了“既要有知識、技能,還要有團結精神,與人合作的能力要求”在案例教學法中,由最初的案例資料的查閱、準備,到課堂上的分組討論,都需要同學間的相互協(xié)作,只有配合默契才能發(fā)揮出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