浦奕安
板寸式的小平頭掩藏不住智慧的腦袋,兩片老花眼鏡的背后透出正直與深邃的目光,結(jié)實有力的身材掩抑在超越年齡隔閡的牛仔服之后,這就是“第八屆茅盾文學獎”獲得者、中國作家畢飛宇。
嚴謹、和藹、帥氣的謙謙君子之貌,筆直挺拔的健美身材,讓你看到畢飛宇時,既看不出他的年齡,也猜不透他的身高,你很難相信這個“不像作家的人”塑造過那么多性格各異、血肉豐滿的人物形象。
畢飛宇的長篇小說《推拿》第一次為江蘇問鼎了茅盾文學獎,他還憑借《玉米》和《哺乳期的女人》兩度問鼎魯迅文學,且拒領(lǐng)過某項文學年度大獎。文學批評家孟繁華認為,《玉米》是中國新時期以來”最好的中篇小說“,憑此篇畢飛宇便可在中國當代文壇獨步天下。
“對影視的貢獻也就是
刺激了導(dǎo)演一下”
剛剛參加完倫敦書展,回到南京的畢飛宇,還沒坐下喝口茶,就被導(dǎo)演楊亞洲拉回到了興化。江蘇興化是畢飛宇的故鄉(xiāng),也是楊亞洲電影《哺乳期的女人》的拍攝現(xiàn)場。
時值油菜花綻放之際,從含苞嬌羞、黃金盛開到花謝凋落的這一個多月時間,畢飛宇在南京和興化之間已經(jīng)走了兩趟。
畢飛宇不參與自己的小說改編,更不愿意寫影視,無論制片方給出多高的價格他均予以婉拒。他有他的理論,一個人只能做一件事,所以,兩只腳只能踏在一條船上,如果一只腳踏一只,“你會把自己撕了”。這是不行的。
他說,他有這樣的認識多虧了張藝謀。早在1994年,畢飛宇的小說創(chuàng)作初露鋒芒,如日中天的張藝謀邀請他擔任《搖啊搖、搖到外婆橋》的編劇。畢飛宇坦言,這是一次不成功的合作。這次合作給了畢飛宇一次全新的認識:電影是電影,小說是小說。從那時候起,他就告訴自己,離影視遠一點。
所以,畢飛宇很珍惜上帝給予他寫小說的天賦,一心一意做好自己能做的事。甚至,他和記者說笑,在家里他也不做家務(wù),只剝削他的太太。太太有意見了,他就好言相勸:“你不是在做家務(wù),是在為中國文學做貢獻?!碑咃w宇說,“人在偷懶的時候哪里還顧得上臉面?!?/p>
但是,關(guān)于他的小說改編,他又是開放的?!盁o論是對導(dǎo)演還是對編劇,我向來鼓勵他們大膽改,不要拘泥于我的作品,即使改得面目全非,我也沒意見?!彼呛堑卣f,“改壞了也沒什么,別把自己弄得跟曹雪芹似的?!?/p>
因為畢飛宇對自己的作品有足夠的自信,無論怎么改,他小說“永遠站在那兒”。他認為,如果一個導(dǎo)演的價值求訴和小說家完全吻合,影視和小說表現(xiàn)出高度的一致性,那當然非常好,但是,那幾乎是可遇不可求的。在通常的情況下,導(dǎo)演往往是得到了小說的刺激,他有他的想法,他有他的求訴,只要在價值立場上不矛盾,導(dǎo)演就有權(quán)利獲得自己的創(chuàng)作自由。任何人都不擁有真理,小說家也一樣。導(dǎo)演的想像力必須獲得尊重。
畢飛宇對此看得很透,他覺得小說家和制片方直接就是一個純粹的商業(yè)關(guān)系?!霸谇捌谝鄿贤?,你覺得導(dǎo)演和你對小說的價值觀差距太大,就不要給人家。既然達成了協(xié)議,小說家就要做好接受者,給對方足夠的自由度,去迎接這個孩子的出生?!?/p>
“我不是女性主義作家
是問題意識作家“
畢飛宇成名以來,因為其小說中多次對于女性的生動描寫和成功塑造,被評論界認為“中國寫女性寫得最好的男作家”。不久前,倫敦書展上,他與中國作家協(xié)會主席、作家鐵凝展開了一場“一種女性視角”的對話。
但是,這位“比女人還懂女人”的作家并不這么看,他甚至不買賬,更不喜歡把他和“女性主義寫作”捆在一起。
“這都是無知造成的”,他認為,“從波伏娃開始,‘女性主義就是一個獨立的概念,它既是一種社會思潮,也是一個哲學主張,它有它的一套的學理。作為一個小說家,我塑造了女性形象,這些形象具有社會的普遍性,把我的小說形象和“女性主義”捆在一起,在學術(shù)上其實是一個笑話?!?/p>
“文學人物有兩個意義,一、社會認知,二、美學解讀。美學解讀是一個基礎(chǔ),它也有兩個基本條件:第一是準確,第二是生動。畢飛宇說‘我的女性形象無非是在準確和生動方面多下了一些功夫,多多少少具備了一點社會認知的價值罷了。”
創(chuàng)作小說20多年來,畢飛宇小說中和女性有關(guān)的主要是《玉米》系列、《 哺乳期的女人》和《青衣》,從《平原》和《推拿》起,寫作了大量男性?!翱膳u家和讀者們記住我做多的還是女性主義的帽子,這正是帽子的可愛和可笑的地方,也是帽子讓作家感到無可奈何的地方?!?畢飛宇戲稱。
回過頭看,從以家鄉(xiāng)為背景的作品短篇小說《哺乳期的女人》開始,畢飛宇就把對于女性的描寫放在了反思現(xiàn)代化進程這個層面上,他關(guān)注了女性的處境問題,同樣關(guān)注了鄉(xiāng)村留守兒童的問題。2002年,國務(wù)院出臺關(guān)于鄉(xiāng)村留守兒童的相關(guān)政策,但是,畢飛宇1995年就有了這樣的敏銳。由此不難發(fā)現(xiàn),畢飛宇其實是一個帶有”問題意識“的作家。
1995年,畢飛宇寫出《哺乳期女人》的時候,還是一個31歲的年輕人。31歲的年輕人面對現(xiàn)代化、城市化進程的滾滾浪潮,他的第一反應(yīng)是什么呢?是留守在鄉(xiāng)村的孩子。那個時候的畢飛宇還沒有做父親,他的孩子是兩年之后才出生的。留守兒童的問題在1995年顯然不是一個顯要的問題,但是,伴隨著時代的進程,這個問題慢慢地顯示出來了,越來越重,《哺乳期的女人》也一天一天地顯示出了它的藝術(shù)價值。
應(yīng)當說,《哺乳期的女人》是畢飛宇的成名作,并在兩年之后獲得了首屆”魯迅文學獎“。在此之后,中國文壇開始關(guān)注這個年輕的寫作者了,稍晚一些,楊亞洲讀到了《哺乳期的女人》。楊亞洲導(dǎo)演飛到了南京,在一家小飯店里,他和畢飛宇在一起討論了城市化進程、城市化進程里的留守女人、留守老人和留守兒童。
由于種種原因,這部電影一隔就是十多年,而《哺乳期的女人》也已經(jīng)問世18年了?!拔液芟矚g亞洲”,畢飛宇說,“他和他那一輩的許多導(dǎo)演都不一樣,他的身上具有很強的人文性。如果不是這個原因,他不會惦記這個女人和孩子這么多年。18年了,我的內(nèi)心經(jīng)歷了太多,這個作品我自己都想不起來了,但他一直沒忘。他沒忘不是因為他記憶力好,是因為他有持久的愛。這很感動我。”
“黑色世界的精彩
讓我目瞪口呆”
畢飛宇有一個習慣,只要在南京,他每天都會去健身房。是為了保持體形嗎?畢飛宇明確表示,不是。他對自己的外形沒那么看重。“我就是愛運動,天生的,愛玩兒?!彼f,“寫作和運動我都愛。寫作給我?guī)砹寺曌u,運動卻給我?guī)砹藴喩淼膫?。我看上去很健康,其實呢,除了頭發(fā)和胡子,到處都是傷?!?/p>
寫作《玉米》時,畢飛宇的運動項目已經(jīng)由足球變?yōu)榻∩恚鸵驗椤敖∩聿磺笕恕?。到了寫《平原》的時候,他的生活被切成了三塊,一邊寫作、一邊健身、一邊療傷。
畢飛宇并不知道長期的療傷對他來說意味著什么。命運之門悄悄打開了,他不知情罷了?!皩憽镀皆返臅r候我?guī)缀趺刻烊プ霭茨?,夜?0時30分出發(fā),12時15分回家。平均下來,我每天要和盲人推拿師相處1個多小時。《平原》在我的手上,而《推拿》已經(jīng)在我的身邊晃動了。寫完《平原》的時候,我有一年多的時間在為下一部作品在發(fā)愁,頭發(fā)都愁白了,我就是看不見《推拿》就在身邊。在最高的意義上,人人都是盲人,這一點我的體會特別深?!?/p>
畢飛宇還打了一個比喻,寫作《推拿》之前,他“天天去相親,結(jié)果呢?在《非誠勿擾》的現(xiàn)場,我把青梅竹馬的鄰家小妹娶回家了。戲劇性就是這樣簡單?!?/p>
運動—受傷—理療—《推拿》,這是神奇的軌跡,也是必由之路。畢飛宇說:“命中注定的作品才是好作品?!?/p>
畢飛宇在推拿中心地位特殊,因為他在南京特殊教育示范學校做過5年教師,他的學生大多任教于全國各地的盲校,從這個意義上說,許多盲人推拿師該叫他“師爺”??僧咃w宇沒有做他的“師爺”,相反,他和許多盲人成了忘年交,他是“知心大姐”。但是,畢飛宇承認,他并沒有給盲人帶來多少實質(zhì)性的幫助,相反,盲人朋友帶領(lǐng)他進入了那個黑色的世界?!拔铱梢院茇撠熑蔚卣f,很少有一個作家能有我這樣的機會去深入盲人朋友的生活。而這一切都不是我刻意去做的,是上天賜予我的。我看見了那個黑色的世界,那個世界的精彩讓我目瞪口呆。我惟一想說的是,我沒有辜負這個特別的饋贈?!?/p>
“回歸當下更多
依靠觀察與分析“
從中篇小說《青衣》開始,畢飛宇把小說的時代背景搬出了“70年代”,回歸當下。“作為一個小說家,我必須要讓小說離開歷史敘事,進入當下,這才是中國當代作家所應(yīng)該重視的寫作?!碑咃w宇嚴肅申明。
據(jù)了解,目前,中國小說創(chuàng)作的主流還停留在歷史敘事里,小說家往往不愿意去觸碰不好拿捏的當下生活。長篇小說《推拿》是畢飛宇嘗試著往當下生活靠近的一次嘗試,盡管,這種嘗試獲得了成功,在贏得評論界肯定和受到讀者歡迎的同時,也給畢飛宇帶來了茅盾文學獎,但是有一條,《推拿》畢竟是面對盲人,社會的非主流人群。
畢飛宇覺得,他們的生活,和健全人的主流生活比較,仍然比較偏遠,即便寫完了《推拿》當下課題依然沒有充分地展開和解決?!八?,必須用《推拿》之后相當長一段時間,進行當下創(chuàng)作,滿足這樣一個愿望,可能會寫一部主人公比我年輕得多的作品。”
無論是在他過去依靠想像和虛構(gòu)為主的作品,還是對于當下生活的再創(chuàng)造,畢飛宇自信地表示,只要你對描述的這段生活有把握,對想表達的東西有把握,最后落在人物身上時,一定是準確的,否則肯定很游移。
畢飛宇坦率地說,在寫《推拿》之前,他極少接觸現(xiàn)實生活,憑經(jīng)驗和想像去寫作。雖然那樣的寫作給他帶來了很好的聲譽,但他不想束縛自己,所以,他從長篇小說《平原》之后就不再依靠想像與記憶了,而把作品換成一種更多地依靠觀察與分析。
“作品得具備普世價值
才能征服世界”
畢飛宇并不認為中國已經(jīng)進入多元時代,他覺得現(xiàn)在中國所處的社會形態(tài)是一種價值龜裂。“當今中國,并沒有一個普世性的,可以相信的精神基礎(chǔ)?!?/p>
他提出,雖然中國一直在強調(diào)自己的核心價值,但中國的學界,許多公共知識分子甚至都在否認普世價值。一方面堅持并不存在的核心價值,一方面不承認普世價值,這個社會怎么可能多元?
所以,畢飛宇建議,在寫作時,與其去探討價值觀,不如尋找方法論。在寫作時,應(yīng)當尊重常識,使用理性,才能在作品中創(chuàng)造正確的價值。誠如康德所說:“勇敢地使用你的理性?!?/p>
他分析,這句話的關(guān)鍵詞在于“勇敢”?!拔覀兯鎸Φ纳畛B(tài)中,有很多野蠻因素,理性并不那么容易實施,在使用理性時,所受到的阻力,可能是超乎人們想像的,所以,在使用理性時,非常要緊的一條就是勇敢?!碑咃w宇解釋,盡管小說是虛構(gòu)的藝術(shù),也要敢說真話,敢面對常識,敢面對時事,不要人云亦云。
畢飛宇總結(jié),像菩薩一樣面對蕓蕓眾生,多數(shù)作家自身氣質(zhì)又達不到。寫作說到底,較勁的不是作家的才華和學識。較勁的是作家個性和共性的一種微妙組合?!罢f到底,小說是人寫的,文學即人學的觀念至今仍適用。”
他拿自己的作品舉例,優(yōu)秀的作品必須有這些人類的共性,比如說中篇小說《玉米》系列,主題特別簡單,主人公內(nèi)心的敵人就是專制集權(quán)。玉米、玉秀、玉秧一家所有人的命運,都是在專制集權(quán)下變換的?!啊队衩住分畜w現(xiàn)的,便是專制集權(quán)對人類的傷害。這樣一種人類所共有的,最為樸素的普世價值?!?/p>
而長篇小說《推拿》,作品中寫了許許多多的問題,包括眼盲、彼此看不見、主人公的各種“不巧”所導(dǎo)致的誤解,其實作品中也寫了兩個關(guān)鍵詞:阻隔和理解。
畢飛宇解釋,阻隔從最淺層意義上來講,很多人看不進去,最本質(zhì)上講,人與人之間,誰也無法走進真正的內(nèi)心,正是基于此,與阻隔相反的東西就變得非常重要與美好,那就是理解。
通過寫《推拿》,他看到了一個正常人一樣的盲人世界,從6歲讀盲人學校開始的這群按摩師,自理自立,有的盲人朋友,借助語音閱讀軟件“看”完《推拿》后,會告訴畢飛宇,有更有意思的故事提供給他。但畢飛宇明確表示盲人題材不會接著寫,已經(jīng)畫上了句號。
寫了這么多年小說,恐怕畢飛宇的一輩子都難以跳出小說圈。他已把寫作看成修身養(yǎng)性的宗教,在創(chuàng)作小說的修煉過程中,他始終沒有跑掉,讓自己變得面目全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