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民篇
民惟邦本,本固邦寧。 ——《尚書·五子之歌》
政之所興,在順民心;政之所廢,在逆民心。 ——《管子·牧民》
意莫高于愛民,行莫厚于樂民。
——《晏子春秋·問下》
樂民之樂者,民亦樂其樂;憂民之憂者,民亦憂其憂。樂以天下,憂以天下?!睹献印ち夯萃跸隆?/p>
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則載舟,水則覆舟。 ——《荀子·王制》
為人臣者,以富樂民為功,以貧苦民為罪。
——賈誼《新書·大政》
夫政不簡(jiǎn)不易,民不有近。平易近民,民必歸之。 ——司馬遷《史記·魯周公世家》
知為吏者,奉法以利人;不知為吏者,枉法以侵人。 ——馬融《忠經(jīng)》
務(wù)實(shí)之心重一分,則務(wù)名之心輕一分。
——王守仁《傳習(xí)錄》
天下順治在民富,天下和靜在民樂,天下興行在民趨于正。 ——王廷相《慎言·御民篇》
夫?yàn)檎撸詽嵓?,慈以愛民,盡其在己者而已。 ——王夫之《讀通鑒論》
衙齋臥聽蕭蕭竹,疑是民間疾苦聲。些小吾曹州縣吏,一枝一葉總關(guān)情。
——鄭板橋《濰縣署中畫竹呈年伯包大中丞括》
居官者廉不言貧,勤不言勞,愛民不言惠,鋤強(qiáng)不言威,事上盡禮不言屈己,欽賢下士不言忘勢(shì)。 ——錢琦《錢公良測(cè)語·治本》
武王問于太公曰:“治國(guó)之道若何?”太公對(duì)曰:“治國(guó)之道,愛民而已?!痹唬骸皭勖袢艉??”曰:“利之而勿害,成之勿敗,生之勿殺,與之勿奪,樂之勿苦,喜之勿怒。此治國(guó)之道,使民之義也,愛之而已矣。” ——?jiǎng)⑾颉墩f苑·政理》
德治篇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
——《論語·子路》
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共之。
——《論語·為政》
私義行則亂,公義行則治,故公私有分。
——《韓非子·飾邪》
善禁者,先禁其身,而后人。不善禁者,先禁人,而后身。 ——荀悅《申鑒·政體》
不患位之不尊,而患德之不崇;不恥祿之不伙,而恥智之不博。 ——張衡《應(yīng)問》
廉仁公勤四者,及為政之本領(lǐng)。
——真德秀《西山政訓(xùn)》
子張問孔子曰:“何如斯可以從政矣?”子曰:“尊五美,屏四惡,斯可以從政矣?!弊訌?jiān)唬骸昂沃^五美?”子曰:“君子惠而不費(fèi),勞而不怨,欲而不貪,泰而不驕,威而不猛。”子張?jiān)唬骸昂沃^惠而不費(fèi)?”子曰:“因民之所利而利之,斯不亦惠而不費(fèi)乎?擇可勞而勞之,又誰怨?欲仁而得仁,又焉貪?君子無眾寡,無大小,無敢慢,斯不亦泰而不驕乎?君子正其衣冠,尊其瞻視,儼然人望而畏之,斯不亦威而不猛乎?”子張?jiān)唬骸昂沃^四惡?”子曰:“不教而殺謂之虐;不戒視成謂之暴;慢令致期謂之賊;猶之與人也,出納之吝謂之有司。” ——《論語·堯曰》
君人者,誠(chéng)能見可欲,則思知足以自戒;將有作,則思知止以安人;念高危,則思謙沖而自牧;懼滿溢,則思江海下百川;樂盤游,則思三驅(qū)以為度;憂懈怠,則思慎始而敬終;慮壅蔽,則思虛心以納下;懼讒邪,則思正身以黜惡;恩所加,則思無因喜以謬賞;罰所及,則思無以怒而濫刑。總此十思,宏茲九德,簡(jiǎn)能而任之,擇善而從之,則智者盡其謀,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
——魏征《諫太宗十思疏》
廉潔篇
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 ——《論語·里仁》
儉,德之共也;侈,惡之大也。 ——《左傳》
貪如火,不遏則燎原;欲如水,不遏則滔天。 ——《韓非子》
欲影正者端其表,欲下廉者先之身。
——《鹽鐵論·疾貪》
仁者以財(cái)發(fā)身,不仁者以身發(fā)財(cái)。
——《禮記·大學(xué)》
治官事則不營(yíng)私家,在公家則不言利。
——?jiǎng)⑾颉墩f苑·至公》
歷覽前賢國(guó)與家,成由勤儉破由奢。
——李商隱《詠史》
傷其身者不在外物,皆由嗜欲以成其禍。
——吳兢《貞觀政要·君道》
君子行廉以全其真,守清以保其身,富財(cái)不如義多,高位不如德尊。 ——《臣軌·廉潔章》
廉者,民之表也;貪者,民之賊也。
——包拯《乞不用贓吏疏》
由儉入奢易,由奢入儉難。
——司馬光《資治通鑒·訓(xùn)儉示康》
財(cái)能使人貪,色能使人嗜,名能使人矜,勢(shì)能使人倚。四患既都去,豈在塵埃里?
——邵雍《男子吟》
清風(fēng)兩袖朝天去,免得閭閻話短長(zhǎng)。
——于謙《入京》
居官之所恃者,在廉。其所以能廉者,在儉。 ——張圻《答周仲和書》
惟敬可以勝怠,惟勤可以補(bǔ)拙,惟儉可以養(yǎng)廉。 ——汪汲《座右銘類編》
吏不畏吾嚴(yán)而畏吾廉,民不服吾能而服吾公。廉則吏不敢慢,公則民不敢欺。公生明,廉生威。
——《清碑·官箴》
蓋不廉則無所不取,不恥則無所不為。人而如此,則禍敗亂亡,亦無所不至。 ——顧炎武《廉恥》
一絲一粒,我之名節(jié);一厘一毫,民之脂膏。寬一分,民受賜不止一分;取一文,我為人不值一文。誰云交際之常?廉恥實(shí)傷。
——張伯行《禁止饋送檄》
大臣不廉,無以率下,則小臣必污;小臣不廉,無以治民,則風(fēng)俗必壞。層累而下,誅求勿已,害必加于百姓而患仍中于邦家,欲冀太平之理不可得矣! ——王永吉《儆心錄》
當(dāng)官之法唯有三事:曰清、曰慎、曰勤?!皇乐苏?,臨財(cái)當(dāng)事不能自克,常自以為不必?cái)?,持不必?cái)≈?,則無所不為矣。然事常至于敗而不能自已,故設(shè)心處事,戒之在初,不可不察。
——呂祖謙《官箴》
(文飛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