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音樂巨人貝多芬》中,貝多芬給我們留下的印象并不是高高在上的,而是與我們站在同一高度的普通人,他也有著與常人一樣的喜怒哀樂:當有人來拜訪他,并希望了解他時,他會感動得流淚;當無端被打擾時,他會不耐煩;在面對耳聾的打擊時,他也會不免嘆息,感到軟弱。當然,作為世界音樂史上當之無愧的“樂圣”,貝多芬的音樂成就無人能及;可作為與命運抗爭的代表,他同樣令我們敬佩不已。下面,我們就結(jié)合課文,分別從人物的外貌和語言兩方面進行具體分析。
1.人物外貌描寫。如:
1.這一天他身上的衣服是淡藍色的,胸前的紐扣是黃色的,里面一件純白的背心,所有這些看上去都已經(jīng)顯得十分陳舊,甚至是不整潔的。
2.他的臉上呈現(xiàn)出悲劇,一張含蓄了許多愁苦和力量的臉;火一樣蓬勃的頭發(fā),蓋在他的頭上,好像有生以來從未梳過;深邃的眼睛略帶灰色,有一種凝重不可逼視的光;長而笨重的鼻子下一張緊閉的嘴,襯著略帶方形的下頦,整個描繪出堅忍無比的生的意志。
在這兩段中,作者運用了極為豐富的語言對人物的外貌進行了詳細的描寫,顯示了其極為高超的外貌描寫技巧,同時,也為讀者展示了一幅精美的貝多芬的人物肖像畫。
文章不但從遠到近、由上至下進行描寫,而且以形傳神,從對貝多芬的外貌描寫中,體現(xiàn)出他的生活遭際、個性氣質(zhì)和獨有的精神世界。他那“十分陳舊,甚至是不整潔的”衣飾,“愁苦”的臉,“蓬亂的頭發(fā)”,都印證著生活的窘迫和苦難給貝多芬所造成的巨大的精神壓力。
2.人物語言描寫。如:
1.貝多芬神往地說:
“一個人到田野去,有時候我想,一株樹也比一個人好……”
2.貝多芬戴上眼鏡,專注地凝視了一會兒:“好,你們竟敢到獸穴里來抓老獅子的毛。”他說,雖然嚴肅,但臉上浮現(xiàn)出善良的微笑,“你們很勇敢……可是你們不容易了解我,也很難使我聽懂你們的話。過來坐在我旁邊,你們知道我聽不見的。”
對于貝多芬來說,最大的打擊莫過于聽不見音樂。但他并沒有在耳聾的打擊下繼續(xù)消沉下去,而是直面這一殘酷的事實,傾聽自己內(nèi)心的需求,用“心”觀察和思考人生,進而把這種思考付諸音樂。
如第一句中,“一株樹也比一個人好”,這是貝多芬在喪失聽力后真實的心靈寫照:一方面,耳聾給貝多芬造成了交流的障礙,使他常常被人誤解,尚不如一棵樹,因為一棵樹還可以聆聽大自然的聲音;另一方面,耳聾后的貝多芬被迫遠離人世的喧囂和紛爭,卻獲得了一份心靈上的純凈和安寧。
【即學即練】
我國著名作家豐子愷是這樣評價貝多芬的:“貝多芬的偉大,決不僅在于一個音樂家。他有對于人生的大苦悶與精練的美麗的靈魂,他是心的英雄。他的音樂就是這英雄心的表現(xiàn)?!闭埬憬Y(jié)合課文,談?wù)勀銓@句話的理解。(答題紙自備,不少于3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