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莉
第一次看到沈偉的書房是在他個展的圖錄上。也只是窗旁一景,卷軸散落,唐彩繪陶俑望向遠方。不經(jīng)意間營造出的氛圍,卻是中國傳統(tǒng)文人讀書修心的理想去處。
按圖索驥,緊挨美院,躲進綠色里的小紅樓便是其出處。老三居里,書房占去28平米?!皶坎荒芴。灰舜?,太大不能聚氣?!?/p>
有關(guān)藝術(shù)史,“近50年來最精華的一批成果”碼滿整面墻。“所有書都不是為了好看,實用為先。所以,二十四史等典籍類的書是縮印本,因為不占位置。所以,以美國、中國臺灣、香港版本為主,因為圖片和印刷隨時能與內(nèi)地分出高下?!?/p>
即便這樣,沈偉卻分辨,“我不是個書蟲,不追珍惜,不追古。所有書都是按做學(xué)問的方向而來?!彼臅芸此茻o一本雜書,卻離不開“物質(zhì)文化史的研究,杯、盞、服裝都是研究范圍,建筑史、陶瓷藝術(shù)、宗教皆在架上?!?/p>
他從書架上抽出一本傅熹年的《建筑史論》,扉頁上是傅熹年贈書于人的正楷?!斑@是從清華后面一條小街的考古書店淘來的?!痹诒贝笞鲈L問學(xué)者時,他常在那兒收獲意外驚
喜,“那么偏門的書,老板進兩本,我總買到最后一本,仿佛有個人在同時期和我做同一件事?!?/p>
書架邊上,傍著一張酸枝木條案。十多年前,沈偉從順道街買來邊刨,畫好圖紙,讓老木匠照做。“沒條件時,書放在箱子里都行,條案卻不能缺,伏案讀書,思接千載?!?/p>
同時期出品的還有碼放著各色文房清玩的博古架。“讀書倦了,需要小物件來轉(zhuǎn)移注意力?!鼻妩S花梨筆筒、邢窯白瓷水注、清中期銅香爐皆觸手可及,“不一定昂貴,但要有趣味?!?/p>
每年早春,沈偉接到好友從江南快遞來的新茶,邀三五好友,聚在博古架旁的茶海邊,焚一柱線香,消磨整個午后。
“城里這么吵,怎么不搬去鄉(xiāng)下的大房子讀書?”
“讀書隨處凈土,閉門即是深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