敬一山
據(jù)《沈陽日報》報道,2013年4月1日起遼寧省開始實施新的“實有人口服務管理辦法”。無論是流動人口還是寄住人員,只要持《居住證》就可享受申領駕證、子女就學、參加社會保險、公共衛(wèi)生服務等“市民待遇”。不申領《居住證》的流動人口,或者提供虛假信息的企業(yè),將作為不良信用行為,記入企業(yè)或者個人信用檔案。
如果只看這新聞的前半截,絕對是一則好消息,在很多地方流動人口還在為“市民待遇”呼吁的時候,遼寧能推進公共服務均等化,體現(xiàn)了政府責任。但看到后半截,就讓人大有驚詫莫名之感。
用人單位或企業(yè)等提供虛假信息,算是“不良信用行為”還多少能理解,個人不辦這個證,都算是“不良信用”,這是哪門子道理?設想一下,誰要是跑去遼寧找份工作,因為各種原因耽誤了辦這個證,什么違法違規(guī)的事都沒干,憑空就在檔案里多了個“不良信用”記錄,這是多么可怕的事。
這種“強買強賣”的思維,實在是有把好經(jīng)念歪了的嫌疑。其實,只要真能在子女入學、社保等諸多方面,讓流動入口享受更多便利和服務,不用強迫,人們都會搶著去辦。但退一步說,即便是有人不愿意辦這個居住證,和誠信也沒什么關系。這種不辦居住證就算不誠信的做法,本質(zhì)上仍是一種歧視。事實上,流動人口享受這些均等的公共服務,是應有的權(quán)利。
隨著社會的發(fā)展,信用就是一個公民和企業(yè)的無形資產(chǎn),任意侵害個人信用的做法,事實就是對私權(quán)的一種侵犯。
希望當?shù)卣?,把居住證真正當成公共服務的載體,而不能夾雜過多管制人口的“私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