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建民
嬰兒出生時看不到牙,其實牙早就存在了,只是沒有露出來。
當胎兒在第6周的時候,已開始形成齒芽。大約在第16周,牙就開始變硬。待到從媽媽肚子里出來,實際上某些恒牙的牙冠也已基本形成了,盡管這些恒牙要在若干年后才萌出。
人的乳牙共20顆,生后6個月,下面兩顆中切牙(亦稱門牙)首先開始向上擠,不過最后的乳牙要到24個月時才出現(xiàn)。
恒牙共32顆,它們通常在6歲時長出來,與乳牙陸續(xù)交換,在13歲左右才全部換完。但嘴里的最后4顆大牙,叫智齒,則要到20歲左右才長出。6歲到13歲期間,口腔中的恒牙與乳牙是混合存在的。
男人和女人的牙齒成長過程和數(shù)量是一樣的,可古人對此并不完全清楚。我們當然不應該用現(xiàn)代的科學知識去苛求古人,然而我們又不得不指出古人的某些明顯錯誤。
古希臘有位大學者叫亞里士多德,恩格斯稱他為“最博學的人”,可他不知道根據(jù)什么硬說女人的牙齒比男人要少。因為這,英國哲學家羅素挖苦道:“叫他太太張開口自己數(shù)一數(shù),本來可以避免說這句蠢話的?!?/p>
有關知識告訴我們,男女牙齒的數(shù)目并無不同。但羅素斷定亞里士多德沒有數(shù)過自己太太的牙齒,也許有些冤枉。說不定,亞里士多德是查看過他太太的牙齒的,而她的牙齒可能真的比丈夫少。研究資料證明,由于種種原因,現(xiàn)代人的牙齒,比不上老祖宗,不少男女的牙齒已經(jīng)不是32顆而是28顆了,缺失的4顆是智齒。所以,羅素認為只要數(shù)一數(shù)太太的牙齒就能避免說蠢話的看法,并不是絕對真理。據(jù)研究,當今人類先天缺失智齒的已達人口總數(shù)的1/4——智齒在醫(yī)學上叫“第三磨牙”,人們習慣稱之為“盡根牙”;之所以叫智齒,是因為它們在青春期尾聲時甚至更晚些才萌發(fā)——請想想,在缺失比例如此之高的情況下,在男女都可能缺失智齒的情況下,怎能靠數(shù)一數(shù)嘴里的牙齒就得出正確的結論呢。
自然,亞里士多德畢竟說的是蠢話。即使他太太的牙齒真的比他少,他那“牙齒男多女少”論也犯了以偏概全的錯誤。
德國詩人、思想家歌德認為:看出謬誤比發(fā)現(xiàn)真理要容易得多,“因為謬誤是在明處”,“而真理藏在深處”。羅素的不足之處在于,他雖然看見了亞里士多德關于牙齒知識方面的“明處”謬誤,卻并沒有“發(fā)現(xiàn)真理”。
按照2013年2月15日《美國趣味科學》上的說法,智齒逐漸缺失與背痛、難產(chǎn)等諸多問題一樣,都屬“人體進化之痛”。有關研究人員聲稱,“我們的大腦比祖先大兩倍以上。因此,腦殼的結構也發(fā)生變化。”這往往使智齒沒足夠的地方可長,常常只能以痛苦的方式冒出來,表明“進化是不完美的”。
還有一種說法是,人類牙齒的變小與缺少,還與食物越來越精細有關,因為我們已經(jīng)不必像老祖宗那般費力地去咀嚼和研磨了,因此,牙齒的力量正逐漸變小,有的則退化不長出來了。
要知道的是,雖說牙齒的數(shù)量通常是32顆或28顆,但例外的情況也并非個別。2009年中央電視臺曾播報說,1928年孫殿英在清東陵盜墓時,發(fā)現(xiàn)乾隆有36顆牙。1989年法新社的電訊稱:在達喀爾,醫(yī)生發(fā)現(xiàn)一個50歲的人長有46顆牙齒。而清代陳元龍的《格致鏡原》一書引《法輪經(jīng)》的記載說,我國古代思想家老子“齒如編貝,其堅如銀;數(shù)有六八,上下均平”——老子竟有48顆堅固漂亮的牙齒!少牙的例子更多。2012年就報道一位女大學生缺少18顆恒牙,21年來只能靠吃面條度日;2004年報載:廣東有兄弟倆,一是18歲,一是14歲,可每人都只長了4顆牙。安徽有位20多歲的男性,出生以來就沒長過牙齒,全靠牙床肉板艱難進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