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巨
冰淇淋之戰(zhàn)
在我家,各種零食對我女兒香寶寶,都是敞開供應的,媽媽買了個大籃子,盛滿了各種各樣的零食糖果小吃,就放在地上,隨手可取。只是,基本上來說,香寶寶都是不屑一顧,最多是剛接觸時,她會好奇吃上幾口,之后,就很少去嘗了。
但是,對于冰淇淋,媽媽卻相對限制。香香慢慢大了,知道這冰淇淋是個好東東,要不,為什么限制這個而不限制別的呢?她慢慢就學會了主動來要。漸漸的,當媽媽敷衍她搪塞她變著法子拒絕她時,香寶寶就鬧得厲害,媽媽心疼,最后還是得給。雖然我和妻子的教育觀點基本一致,但是在冰淇淋這個看起來非常關乎孩子身體健康的問題上,要媽媽做到像爸爸這樣泰然,實在是很難很難。
這是她們倆之間的游戲,我一直沒有介入。直至一天早上,我在書房寫東西,只聽見女兒嚎啕大哭,以及大聲堅定的“我就要吃”“我現(xiàn)在就要吃”!媽媽依然很堅定地拒絕,香寶寶依然堅定地嚎哭嚎叫!如此持續(xù)了將近10分鐘,最后還是以媽媽妥協(xié)收尾。香香是個特別有力量的寶寶,這樣的戰(zhàn)爭,我知道,注定是她媽媽輸?shù)慕Y(jié)局。
我想,這個游戲必須結(jié)束了。于是跟妻子說:“以后這件事交給我,你別管了,行嗎?”她自然知道我的方法,問:“你真要給她吃,真要?!”我笑笑,反問她:“難道你沒給她吃?!”她沒辦法,也就放手給我了。
正好家里冰箱的冰淇淋都吃完了,我就去買了一些,放到冰箱里,把香香叫過來,指著冰淇淋對她說:“這都是你的,就放在這個地方,你想吃就來拿?!毕阆愫芨吲d,馬上拿起一根小布丁。她其實很節(jié)制,吃一根絕對打住,絕不要第二根(因為對她而言,一根就夠了,我們并沒有要求她只吃一根)。第一天就這樣過去了。
第二天,我晚上回來,問:“今天香寶寶吃冰淇淋了嗎?”妻子說:“吃了,你買的冰淇淋人家不喜歡,說不喜歡吃黑的,要吃粉的黃的?!本瓦@樣,這盒黑冰淇淋,香香吃了好幾天才吃完,并且明顯熱情越來越少,每次吃著吃著就忘記了,把冰淇淋隨手一放就去玩了。
從第三天開始,她再也不一早上起來就提想吃冰淇淋,當然,也不再和媽媽就此發(fā)生戰(zhàn)爭了。
又過了幾天,我在超市購物,就給她買了一個粉色冰淇淋。這種冰淇淋體積好大,是之前那種的好幾倍,她媽媽看到后驚呼了一聲。我舀出一點冰淇淋盛在她最喜愛的一只小碗里,讓她自己美美地吃。
從那一天開始到現(xiàn)在,應該有超過一個月了吧,剩下的冰淇淋,可憐,還在冰箱里老老實實地呆著,香寶寶好像已經(jīng)徹底遺忘了它們。也許,有一天,她還會再想起來,也許,就此徹底遺忘……沒有關系,我唯一要做的,就是,無論怎樣,順應之,接納之。
我是怎樣看待這件事的
生命中所有的思想、情感、情緒、欲望、言行,一概尊重之,一概理解之,一概信任之,一概順應之,一概接納之,一概滿足之,這就是無分別的愛。無分別的愛,是最高的富養(yǎng)。富養(yǎng),跟物質(zhì)的富足有一定關系,但關系不大。真正的富養(yǎng),只跟養(yǎng)育者的心靈的本真、自由和寧靜,有根本的關系。
也許,你們不相信;也許,你們不理解;也許,你們很震撼;也許……
我還要說一句話,不管是哪個“也許”,讓孩子不吃冰淇淋,從來不是我的教育目標。再說得大一點,讓孩子的行為“規(guī)范化”“美德化”“聽話化”,也從來不是我所提倡的“無分別的愛”的教育的目標。雖然行為的變化不是我們的目標,但奇怪的是,它必然會發(fā)生,會到來。
“無分別的愛”的教育,只有一個目標:盡量理解生命,理解人性,然后,盡量尊重人性,盡量滿足生命。
怎么滿足?精神上、心理上,無限滿足,無限地尊重、理解和信任;物質(zhì)上、生理上,充分滿足,充分地尊重、理解和信任。因為,滿足了,就放下了,就不執(zhí)著了。這個案例,只是告訴大家這個道理。
現(xiàn)在的我們,一個個都急慌慌的,忙著追求成功,追求地位、財富、名聲……還給自己找無數(shù)冠冕堂皇的理由。其實,說起來很可笑,我們只是在彌補我們童年的缺失,彌補童年的無論是生理還是心理層面的嚴重的不滿足。有多少人,長到三四十歲了,還經(jīng)常暴飲暴食,可憐,也不過只是在彌補童年未被滿足的口欲;又有多少人,天天努力奮斗,天天要出人頭地,天天給自己催眠,其實只不過是想修復童年被破壞的自信心,如此而已……
我們可以給自己做一個練習,讓我們在獨自一人的時候,問自己這樣一個問題:如果在小時候,我這也被滿足了,那也被滿足了,還有那那那……統(tǒng)統(tǒng)都被滿足了,現(xiàn)在的我,會變成什么樣子?
我想,你不一定會比現(xiàn)在成功(這是極小概率事件,比現(xiàn)在更成功則是極大概率事件),但你一定會比現(xiàn)在幸福得多(這是極大概率事件)。
“無分別的愛”的教育的自然結(jié)果,是幸福。追求成功,不也是要幸福嗎?問題是:成功,不一定能帶來幸福(這是極大概率事件)。幸福就是幸福,幸福的唯一要求就是:心安。
滿足了,就心安了。幸福,就是這么簡單。
小時候充分滿足,小我的執(zhí)著就容易放下。生命不會去追求已經(jīng)滿足的東西,生命會去追求超越小我的幸福的源泉。比如,高遠的理想;比如,自由的精神;比如,獨立的思想;比如,充沛的創(chuàng)造力……從此遠離卑微和蠅營狗茍。如此,幸福會陪伴這個生命,一輩子。但如果,連小小的吃都沒有滿足,他又能去追求什么呢?
犬儒、卑微、功利、低俗、不擇手段……這個社會、這個文明的子民演變成如此,其實也只是在彌補自己童年所缺失的“無分別的愛”,只是在修復自己童年“有分別的愛”帶給生命的嚴重的缺失和傷痕,如此而已。
童年是心靈質(zhì)量、心靈模式的關鍵期,是一生幸福的皈依所在,唯有實行“無分別的愛”,才是最高的救贖之道。
有的教育者提出女孩要富養(yǎng),男孩要窮養(yǎng)。其實,無論男孩女孩,無論大人小孩,無論貧窮富有,都應該富養(yǎng)。什么是富養(yǎng)?給予充分的愛,充分的滿足。
要讓我們的心靈從卑微、犬儒、惶恐……恢復到本真、自由和寧靜,我們要做的最重要的事情是——首先給予我們自己,以生命成長的最高的無分別的愛。
(摘自《母子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