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江
摘要:自首,作為一種量刑制度,其源發(fā)久遠而歷經(jīng)諸朝,并依然存在于現(xiàn)代刑法之中。在我國古代,自首制度便已較為發(fā)達,成為刑律之重要一部,且曾對古代法制之進步起到不可小視的作用。筆者欲對我國古代自首制度之起源初現(xiàn)、確立定型、成熟完備及延續(xù)發(fā)展等各階段予以考究,從而較為清晰地勒出其基本的演變歷程,以加深對此議題的思考。
關鍵詞:我國古代 自首制度 起源初現(xiàn) 確立定型 成熟完備 延續(xù)發(fā)展
一、我國古代自首制度之起源初現(xiàn)
我國古代的自首制度,是指犯罪后未被發(fā)覺或者未被官府捕獲前,主動向官府投案,如實交代自己的罪行,從而得以減輕或者免除處罰的量刑制度。
就其起源而言,通說認為我國古代的自首制度開端于西周?!渡袝た嫡a》中有記載曰:乃有大罪,非終,乃惟青災,適爾,既道極厥辜,時乃不可殺。即如犯罪行為人將其犯罪事實全部說出,罪過雖大,也可以不被處死;但這句話所體現(xiàn)的自首制度并非單純的現(xiàn)代刑法上之自首制度,而是擴大了其范圍,包含了現(xiàn)代刑法上的“坦白”。[1]明代學者丘浚認為“此后世律文自首者免罪之條所自出也”,故而,多數(shù)學者認為《尚書·康誥》中之記載為我國古代自首制度之初始。但也有學者認為我國古代的自首制度最早可以追溯至夏朝,在《尚書·洪范》有記載曰:凡厥庶民,有猷、有為、有守。其中,厥為撅,乃處罰之意;而守即首,自首之意。不管依據(jù)哪一種觀點,都可以推知,早在西周奴隸社會時期,我國便已存在自首制度之雛形。
二、我國古代自首制度之確立定型
我國古代的自首制度正式確立,是在秦朝,然秦時并未有“自首”之稱,而為“自出”。據(jù)《睡虎地秦墓竹簡·法律答問》中有記載:隸臣妾系城旦春,去之,已奔,未論而自出,當笞五十,備系日。其意為:被處以城旦春而逃亡的人,如果沒有論處而自首,可以從輕處罰,應當笞打五十。故秦時自首制度已作為刑法中的一種刑罰制度被確立下來,但因為秦朝嚴于法治,“自出”只能減輕處罰,而不能免除處罰。
漢承秦制,因而漢律也沿用了秦律中的自首制度,稱“自告”,即在犯罪未被發(fā)覺時,先自告發(fā)。根據(jù)《漢律》規(guī)定,對于自告者,不僅可以減刑,也可以免罪。[2]如《漢書·衡山王傳》中記載:先自告,除其罪。就是指按律犯罪后先自告,免除其刑。但是,漢律中自告的適用條件比較嚴格。其一,自告應是在犯罪事實未被發(fā)現(xiàn)之前,若犯罪事實已被發(fā)現(xiàn),則不為“自告”;其二,對于共同犯罪中的“首惡”及“造意”者不能適用“自告”,即使其先自告發(fā)也不能免罪;其三,“身犯數(shù)罪,只赦免自首的罪行?!盵3]可以看出,漢律中的自首制度較秦朝時已有較大發(fā)展,對自首制度的適用范圍和條件都有較為詳細的規(guī)定。而漢以后,自首制度進一步發(fā)展:在魏晉時期,取消“自出”、“自告”的稱謂,統(tǒng)一為“自首”;南北朝時期,宋、齊、梁、陳四朝律中都專設有自首篇,規(guī)定自首可減刑;在隋朝開皇律中,也設有自首專篇,以規(guī)定對自首情形的處理。
三、我國古代自首制度之成熟完備
我國古代的自首制度成熟完備于唐朝,在先前諸朝刑律中自首制度的基礎上,提煉吸取精華,再賦創(chuàng)造性之改進,從而使《唐律》中自首制度之規(guī)定相當全面、細致,體現(xiàn)了極高的立法水準,成為封建社會自首制度的立法典范。[4]
(一)成立條件
1.前提條件,即“犯罪未發(fā)”?!短坡墒枳h》中有言:諸犯罪未發(fā)而自首者,免其罪。犯罪未發(fā),包括兩種情形:一是犯罪事實未被官府發(fā)現(xiàn),二是犯罪事實雖被官府發(fā)現(xiàn)但不知犯罪人為誰。[5]故而,“未發(fā)”應理解為未發(fā)現(xiàn)犯罪人?!短坡墒枳h》中亦有記載:若有言語牒言告官司,判令三審,牒雖未入曹局,即是其事已彰,雖欲自新,不得成首。即一旦被他人告發(fā),不論官府是否已著手處理,都視為犯罪已發(fā),雖主動到官府投案,亦不能按自首處理。有學者主張犯罪未發(fā)包含的兩種情形是:官府未發(fā)現(xiàn)犯罪事實與未有人向官府告發(fā)。[6]但“告發(fā)”的是犯罪事實還是犯罪人,其并未明確指出。
2.管轄條件,即犯罪人所在地的官府?!短坡墒枳h》中記載:諸犯罪欲自陳首者,皆經(jīng)所在官司申牒,軍府之官不得輒受。其謀叛以上及盜者,聽受,即送隨近官司。由此可知,對一般犯罪而言,犯罪人欲自首應向其所在地的官府提交詞狀,而軍事部門的長官不得接受;而對謀叛以上的犯罪及盜竊罪,軍事部門長官可以接受自首,但須立即移送當?shù)毓俑?/p>
3.形式條件,主要有:身自首、代首、為首、相告言?!吧碜允住保侵阜缸锶擞H自到官府自首,此為自首的基本形式?!按住?,則是指犯罪人委托他代其自首,效力和身自首相同?!盀槭住?,是指得相容隱者代替犯罪人到官府交代犯罪事實;“得相容隱者”為“同居及大功以上親等”、“小功、緦麻”以及應為主人隱瞞罪行的部曲、奴婢。至于為首是否基于犯罪人本意,在所不問?!跋喔嫜浴?,是指得相容隱者向官府告發(fā)犯罪人。雖然親屬間有容隱義務,但是對于被親屬告發(fā)的犯罪人,法律做出有利于本人的處理,視其為身自首,得適用自首減免刑罰的規(guī)定。[7]相告言還包括“捕告”,即對謀反、大逆及某叛等十惡大罪,應緣坐之人將犯罪人捕獲并送至官府。[8]
4.實質(zhì)條件:如實陳述其罪,愿意接受處罰。所謂“自首不盡不實者,以不盡不實之罪罪之?!庇墒强芍?,所謂自首不實,是指所犯為重罪,而以輕罪自首,如強盜得贓之犯罪,自首為竊盜,雖贓物已首盡,但仍以強盜不得贓論罪;所謂自首不盡,是指交待不徹底,如枉法取財十五匹,僅自首十四匹,隱瞞了一匹,即為不盡之罪,亦應追究其罪責。如果自首罪名是實,僅少交代了贓數(shù),則只計不盡之數(shù)科之。[9]另外,根據(jù)《唐律》之規(guī)定,犯罪人自首后須愿意接受懲罰。若其遣人代首或者知道親屬代首或告發(fā)后,在官府追傳而不親自到案的,則不得以自首論。
(二)特殊規(guī)定
1.共犯的自首。是指共同逃亡的罪犯,捕獲共亡犯的自首,即“捕首”。唐律中有記載:犯罪事發(fā),已囚、未囚及同犯、別犯而共亡者,或流罪能捕死囚,或徒囚能捕流罪者,如此之類,是為“輕罪能捕重罪首”。是指犯罪之后共同逃亡之人,如果他們的罪行輕重不同,其中一人悔悟,將比自己所犯之罪嚴重的同伙捕獲并向官府自首,即可免罪。但是若所犯罪行為常赦所不原之重罪,捕首也不得減免刑罰。[10]而“輕重等,獲半以上首者,皆除其罪。”是說若共同逃亡之人的罪行輕重相當,其中悔悟的人,將共同逃亡者半數(shù)以上予以捕獲并向官府自首的,也可以被免罪。
2.犯數(shù)罪的自首。犯罪人犯有輕重不同的數(shù)罪時,輕罪已發(fā)而自首重罪的,免其重罪?!短坡墒枳h》曰:其輕罪雖發(fā),因首重罪者,免其重罪。犯罪人犯有數(shù)罪,在推問已發(fā)現(xiàn)之罪時,又主動交代了其他未發(fā)現(xiàn)之罪,則未發(fā)現(xiàn)之罪,依自首免除。
3.職務犯罪的自首。曰:諸公事失錯,自覺舉者,原其罪;應連坐者,一人自覺舉,余人亦原之。是說官吏在從事公務過程中因過失而犯罪的,若其自首,可以免除處罰。另外,《唐律疏議》中也規(guī)定:其斷罪失錯,已行決者,不用此律。是指官吏因過失作出錯誤判決并已執(zhí)行的,則不能赦免其罪,而應“各依失入法科之”。
4.“首露”,是指直接向失主請罪。曰:諸盜、詐取人財物而于財主首露者,與經(jīng)官司自首同。即對于盜竊、詐騙他人財物的犯罪,犯罪人出于悔改之意或知道自己將被告發(fā),而向失主懺悔、歸還財物,視為其向官府自首。這種“自首”可以說是《唐律》的獨創(chuàng),也為后來的封建王朝所沿用,但在今天,由于其有“私了”妨礙司法之嫌疑,故未被再明確規(guī)定。[11]
(三)法律后果
在《唐律》中,自首的法律后果有兩種,其一,自首免除罪責。如“諸犯罪未發(fā)而自首者,原其罪?!薄捌漭p罪雖發(fā),因首重罪者,免其重罪?!薄凹匆騿査乐露鴦e言余罪者,亦如之?!薄爸T犯罪共亡,輕罪能捕重罪首,及輕重等,獲半以上首者,皆除其罪。”故身自首、代首、為首、相告言、捕首、首露等原則上都可以免罪。其二,自首減輕罪責。如“即自首不實及不盡者,以不實不盡之罪罪之,至死者,聽減一等。”“即因罪人以致罪,而罪人自死者,聽減本罪二等;若罪人自首及遇恩原減者,亦準罪人原減法?!惫试凇短坡伞分?,自首因具體情形不同會有不同的減刑規(guī)定。
(四)例外情形
根據(jù)《唐律疏議》之規(guī)定,“其于人損傷,于物不可備償,即事發(fā)逃亡,若越度關及奸,并私習天文者,并不在自首之例?!庇墒?,《唐律》中不適用自首的情形主要有:
1.殺傷之罪。犯殺傷罪責的人即使自首,仍舊依殺傷之法論處?!短坡墒枳h》規(guī)定:其于人損傷,因犯殺傷而自首者,得免所因之罪,仍從故殺傷法。本應過失者,聽從本。
2.于物不可備償之罪?!安豢蓚鋬斨铩?,是指寶印、符節(jié)、制書、官文書、旌旗、幡幟、禁兵器及禁書之類的東西。如果犯罪人犯有毀損此類不可以賠償物品的犯罪,就不在自首免罪的范圍內(nèi)。但是原物仍存在而自首的,可依自首免罪之法。
3.事發(fā)逃亡者之罪。犯罪分子犯罪后逃亡的,即使自首,其所犯之罪不可免除,但依唐律的規(guī)定可以減免逃亡之罪。即“雖不得首所犯之罪,得減逃亡之坐?!?/p>
4.度關及奸以及私習天文者。度關之罪分為三等,即越度、私度、冒度。
“私度是指無公文無過所而私從關門過者;越度是指凡關不由門,津不由濟而度者;冒度意指凡不應度關者,謂有征役番期及罪譴之類,皆不應發(fā)給過所,而官司發(fā)給者,或本人不合度關規(guī)定,而取過所度者,以及冒他人姓名,而取過所度?!盵12]犯越度與私度之罪,即使自首也不得免除處罰;但犯冒度罪的,自首之后可免除處罰。“若奸良人者,自首不原”,也就是奸不是賤民的良人,不屬于自首免罪之列。唐朝統(tǒng)治者認為天文高深莫測,涉及社稷福禍及帝王氣數(shù),應由朝廷掌握。故人們不能私自學習,如私習天文亦不屬于自首免罪的范圍。[13]
四、我國古代自首制度之延續(xù)發(fā)展
(一)宋元時期的自首制度
1.宋朝。宋承唐制,《宋刑統(tǒng)》對《唐律》中的自首制度幾乎全部沿用,但也有發(fā)展和改進:其一,擴大自首的范圍,對“犯罪已發(fā)”亦可適用自首;其二,將“坦白”納入“自首”之中,據(jù)《嘉編敕》中記載:應犯罪之人,因疑被執(zhí),贓證未明,或徒黨就擒,未被說,但詰問便承,皆從律按問欲舉首減之科。也就是把如實供認也作為自首而減刑處理。[14]
2.元朝。元朝的存在時間不到百年,但其刑律中亦有關于自首之規(guī)定,主要內(nèi)容有:其一,允許親屬代首;其二,官吏貪贓不準自首;其三,自首有時間限制;其四,出現(xiàn)首服制度。[15]
(二)明清時期的自首制度
1.明朝?!洞竺髀伞分嘘P于自首的規(guī)定,亦基本沿襲《唐律》的內(nèi)容,“只是某些文字表述及律文結構稍有變動,實質(zhì)上沒有多大突破?!盵16]但在某些方面亦有進步:其一,刪除私習天文的罪名,主要是因為自然科學的發(fā)展與人們對天文星象涉及社稷福禍及帝王氣數(shù)的看法有所改變。其二,將《唐律》的律注“自首免罪,猶懲正贓”上升為律條的正文,而律注則對“正贓”作立法解釋。其三,《唐律》對“因問所劾之事而別言余罪”未加律注,而《大明律》對此增加了注文,即“謂因犯私監(jiān)事發(fā)……余罪俱得免之類?!盵17]其四,設置了自首又有立功表現(xiàn)的受賞規(guī)定。《大明律》中規(guī)定:其強、竊盜若能捕獲同伴能官者,亦得免罪,又依帶人一體給賞。歸結而論,《大明律》一方面放寬了普通犯罪的自首,另一方面又加大了對嚴重犯罪的打擊,在打擊犯罪和確保社會秩序穩(wěn)定方面顯得較為適度,也較為有效。[18]
2.清朝。清朝時有關自首制度的規(guī)定,僅限于《清律·名例》中“犯罪自首”條,即:凡犯罪未發(fā)而自首者,免其罪,……。其強、竊盜若能捕獲同伴解官者,亦得免罪,又依常人一體給賞。[19]故而,從內(nèi)容上看,其幾乎完全承襲于《大明律》,只是補充了一些具體罪名的自首制度,如謀反、叛逆罪的自首,越獄罪的自首,誘拐人口罪的自首等等。[20]清朝時的自首制度雖有發(fā)展,如提出“投首”概念,再如從內(nèi)容上將自首分為三大類:準首之事、不準首之事、不經(jīng)官自首及盜捕同伴自首之事。但其自首之規(guī)定相較于《唐律》、《大明律》而言,則顯得過于繁瑣,亦較為嚴苛,與歷史大勢相悖。
歸結而論,我國古代的自首制度,起源初現(xiàn)于先秦時代,而確立定型于秦朝,經(jīng)兩漢、魏晉、南北朝及隋而不斷完善;其成熟完備于唐朝,《唐律》關于自首之規(guī)定具體詳盡且繁簡適宜;唐以后,各朝代皆承襲以繼,故而其延續(xù)發(fā)展于宋、元、明、清,共歷近三千載。就我國古代自首制度演變歷程之特點而言,主要有:其一,自首制度的設立以寬緩刑罰之為目的;其二,自首制度之內(nèi)容不斷豐富,體系逐漸健全,尤以《唐律》為證;其三,在其演變歷程中得以吸收儒家思想,“德禮為政教之本”,使禮入刑并日臻完善。其四,自首制度之條件體現(xiàn)原則性與靈活性之統(tǒng)一。我國古代的自首制度,曾起到懲治和感化罪犯,緩和社會矛盾,維護君主專制制度和中央集權統(tǒng)治,推動法制進步以及提倡儒家傳統(tǒng)道德等作用;如今,亦為我們進一步檢視和完善現(xiàn)行刑法中的自首制度提供了有力而可靠的參考。
參考文獻:
[1]王蓓遙.我國古代自首制度淺析[J].工會論壇,2011-07.
[2]李中和,金偉.中國古代自首制度考析[J].西部法學評論,2010(6).
[3]孔德法.論我國自首制度的歷史演變[N].長春理工大學學報(高教版),2009-10.
[4]孫明.中國刑法之最[M].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出版社,1994:116.
[5]安斌,韓俊雯.中國古代自首制度簡論[N].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學報,2004(4).
[6]李中和.試析〈唐律疏議〉自首制度[J].天中學刊,2008-12.
[7]安斌,韓俊雯.中國古代自首制度簡論[N].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學報,2004(4).
[8]周振想.自首制度的理論與實踐[M].人民法院出版社,1989:5.
[9]李中和.試析〈唐律疏議〉自首制度[J].天中學刊,2008-12.
[10]李中和,金偉.中國古代自首制度考析[J].西部法學評論,2010(6).
[11]寧漢林,魏克家.中國刑法簡史[M].中國檢察出版社,1997:326-327.
[12]喬偉.唐律研究[M].山東人民出版社,1985:284.
[13]王琳.論中國古代的自首制度[J].理論界,2006(8).
[14]陳覺為.論古代刑法中的自首制度[N].甘肅政法成人教育學院學報,2001(4).
[15]孔德法.論我國自首制度的歷史演變[N].長春理工大學學報(高教版),2009-10.
[16]李中和,金偉.中國古代自首制度考析[J].西部法學評論,2010(6).
[17]懷效鋒,點校.大明律[M].法律出版社,1999:14.
[18]董金艷.明代自首制度研究[D].蘇州大學2012年碩士學位論文.
[19]田濤,鄭秦,點校.大清律例[M].法律出版社,1999:112-113.
[20]蕭典.中國古代自首制度考——兼論自首制度演變發(fā)展的特征及其價值[J].武漢文史資料,200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