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大人
“你有想過離開這邊,去大理這類邊陲地方開間小客棧之類的嗎?”
一位朋友在飯間問我,我搖頭說從沒有想過。
回答得過于斬釘截鐵了一點。其實有點兒不得體。
因為它的語境發(fā)生在這位朋友剛剛說完“前一陣子在那邊出差,住了一周,感覺還是挺輕松自在的”之后。
他明顯有點受感染地向我描述說那邊聚集了許多北上廣深過去的人,其中一些人在開客棧。曬曬太陽,看看湖,慢慢悠悠,很是寧靜。對比之下,他眼下的工作忙得毫無天理可言,老板直接在微信上設(shè)分組討論群,隨時要回應(yīng),真正實現(xiàn)移動辦公。他想休息一下了,開個小客棧也挺好的……“有人說,一直留在北京這個城市里的人,要么是野心家,要么是受虐狂?!?/p>
在這樣一個大前提下,我的回答顯得粗俗,沒有夢想,還像是在潑冷水。
而且,更令人遺憾的是,態(tài)勢還在進一步惡化。隨后,我還問了這樣的問題:那些開客棧的人賺錢了嗎?
不提錢會死嗎?
為什么我的思路里只有賺錢與否,而沒有空氣、陽光、雪山、自由自在這些更可貴的東西呢?
我想了想,將原因歸結(jié)到了我所接受的教育,過于正統(tǒng)了。
直白點說,眼下我雖然痛恨這灰頭土臉的刮風(fēng)天,但也并不想特意找個地方曬太陽。因為曬完太陽,還得做點事吧。
另外,在某個院落里待著,跟游手好閑,衣食無虞之間應(yīng)該還是有些差距的。看看書,刷刷微博,陷入遐思,然后就夕陽西下了,聽上去是挺云卷云舒的,但隨便舉個例子,這中間你要不要進食呢?沒有現(xiàn)成的熱飯熱菜,沒有人伺候你,天天吃那些主打人群為各地游人的“再見不會是朋友”型的館子嗎?
不能啊,景區(qū)餐館是正常人長期吃飯的地兒嗎?
那么,自己買菜燒飯?可千里迢迢就是為了換個地方燒菜過小日子?這事兒究竟有多美妙呢?
所以,即便是當游客,我可能都只想當當短期游客。那么,這種心態(tài),又怎么可能在一個陌生地方,盤個地,安穩(wěn)扎根下來呢?
我不會才出虎穴、又入狼口地選擇在一個風(fēng)景宜人的地方賣盒飯,疊被子。看背包客步履匆匆,早出晚歸,自己在院子里打轉(zhuǎn)轉(zhuǎn),算細賬,操心一堆陌生家伙的吃喝拉撒……這怎么可能有利于身心的潔凈輕盈?
生意好,賺錢多的話,或許還能想得開一點,要是半死不活,那無異于套牢。
說來說去,又繞回了錢。
肯定有很多人跟我不一樣,不太會想到成本,就是想單純地開一間客棧,打發(fā)一下光陰。畢竟天上的云朵和星辰才是永恒的。
但是,弱弱地補充一句,客棧續(xù)租的費用難道不也是永恒的嗎?
生活在別處,糟心事兒如果會少那么一兩件,但它又會不會在另外的地方找補回來幾件呢?這個世界不是號稱能量守恒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