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芳林
【摘 要】 泥漿護壁鉆孔灌注樁在地水位較高,樁端具有可靠持力層的建筑場地中被廣泛采用,但施工過程中容易出現(xiàn)塌孔、斷樁、樁身夾泥、縮頸、沉碴超厚、混凝土離析、樁位偏差過大等問題,本文結合工程實例介紹加固縮頸樁的方法,可供同類工程參考。
【關鍵詞】 鉆孔灌注樁,缺陷,加固,施工
鉆孔灌注樁因施工工藝簡單,操作方便,工期短,成本低等特點,被廣泛采用,但在樁基施工過程中,從設置護筒、安裝鉆機、鉆頭選擇、成孔、泥漿循環(huán)、清孔、鋼筋籠制作及吊放、澆筑混凝土等每道工序都有可能發(fā)生質量事故。本文以某工程為例介紹一下鉆孔灌注樁由于施工工藝失誤導致樁身缺陷及加固方法。
1 工程概況:
某住宅小區(qū)一期工程共7棟,均為六層框架結構,總建筑面積20670.52m2,建筑物主體高度為18.17m,抗震設防烈度8度,其中4#樓建筑面積為2934.18m2,總長度41.9m,寬度10.8m,基礎形式采用鉆孔灌注樁(一柱一樁),總樁數(shù)45根,持力層為泥巖。設計單樁豎向承載力特征值Ra=1256kN,樁的入土深度11.4~13.4m。
2 工程地質概況:
建筑物地位于山谷河流Ⅱ級階地,在勘探深度范圍內,場地地層自上而下依次為:
3 樁基檢測情況
樁基工程于2012年7月中旬開始施工,8月底基礎施工完成,建設單位邀請檢測單位對45根樁進行低應變檢測,對樁身完整情況作出評價,發(fā)現(xiàn)兩根樁存在明顯缺陷,被評為Ⅲ類樁,兩根樁分析為10號和11號樁,10號樁缺陷距樁頂6.4m,11號樁缺陷距頂7.7m左右。其余各樁測試波形有規(guī)律,波形清晰,樁底反射信號可辨,分析以為樁身基本完整,均評為Ⅰ類樁。
4 事故分析原因
根據(jù)樁基檢測結果可以看出,10、11樁樁身存在明顯缺陷,樁身縮頸項嚴重,同時伴有擴徑,對樁身承載力有影響,縮頸位置10號樁距樁頂6.4m,11號樁距樁頂7.7m左右,通過對施工人員的調查發(fā)現(xiàn)10、11樁位置由于松散粗砂層分布較厚,鉆孔灌注樁施工過程中出現(xiàn)了塌孔現(xiàn)象,造成混凝土樁身夾砂、縮頸、孔壁坍塌部分留下窟窿,成樁后形成擴徑。
5 加固方法
經建設單位及施工單位協(xié)商,委托設計單位對存在缺陷的樁設計加固方案,在原有缺陷的樁左右兩邊軸線中間各增設輔助樁1根(見圖),樁長同缺陷樁,樁徑為φ800,1輔助樁號采用構造配筋,2號輔助樁按原10號樁配筋,待輔助樁施工完畢達到可進行下一道工序施工條件后,將~軸基礎梁高度由600mm變?yōu)?000mm,梁寬由300m變?yōu)?00m,基礎梁頂標高不變,可將~軸樁頂標高降低400m(將樁頂削去400m),經設計單位計算缺陷樁頂內力組合值為1580KN,內力將由兩根輔助樁共同承擔,1號輔助樁頂內力組合值分別為790KN,2號輔助樁頂內力組合值分別為1580KN,經計算φ800樁徑滿足要求。經設計單位計算,將~軸基礎梁上部鋼筋變更為8根φ25,箍筋為φ10@100/150可滿足要求,軸~軸框架柱堅向組合力通過框架梁與增設輔助樁承擔,為二樁抬一樁,而柱下部的缺陷樁具有一定的承載力,安全系數(shù)較高。
6 結論
泥漿護壁鉆孔灌注樁被廣泛的使用,但因工藝及其他因素造成各種樁身缺陷,沒有及時采取措施補救,在檢測過程中發(fā)現(xiàn)時,只能采取補樁、或采用樁一筏、樁基與獨立基礎復合的基礎形式,造成較大的經濟損失,延誤工期,所以在工程設計及施工過程中要嚴格按照規(guī)范及施工工藝進行,以防工程質量事故發(fā)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