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怕坐車鞋被偷了,也要赤腳
來碗熱干面
采寫 劉莉 攝影 張帆
食客:田克兢(武漢說唱團(tuán)演員。著名喜劇表演藝術(shù)家)
1980年我跟團(tuán)里去北京演出,回武漢的夜車上,一雙新球鞋被人偷走。早上七點下火車后赤腳上了電車,顧不得別人的目光,坐了四站路到水塔的蔡林記吃了碗熱干面,這才又赤腳回到六渡橋的家。
無論何時何事,有人請我講熱干面,我都會被自己講得一口涎水。少年時一碗熱干面的價錢是一角錢加2兩糧票,只有病了才能吃一碗。那含義不是過早兩個字能描述的,一個月能吃兩次就算很奢侈了。老娘和老爹極偶爾給我們兄弟倆每人五分錢,我倆早早商量好,這次你的5分給我,湊成一角錢,你就能吃碗熱干面。下次我的5分歸你,你再去吃。
工作后,我是一群好朋友里最早拿演出費(fèi)的。我跟其中最要好的說,“下次演出有錢的話,我請你吃兩碗熱干面?!闭鎯冬F(xiàn)了,我站在邊上看,他水都不喝一口就把兩碗全塞肚子里了。
再后來日子越過越好,熬夜卻越來越多。不管熬多晚,我都能起早床。動力就是過早,一想到明天過早的內(nèi)容,我就巴不得天快點亮。有時為了吃一碗“蠻脆”的熱干面,我就把第二天的工作路線為了那家店做個修改。
外地朋友來武漢,打給我的電話肯定不是問我喝茶聽?wèi)?,一定是,“田克兢,武漢哪里的早點好吃?”我忙不迭的跟他們說幾家熱干面的館子,還要加一句,“不要打包,融了就不好吃了?!蔽姨貏e擔(dān)心第一次來武漢的外地人找不到正經(jīng)過早的地方,回去后告訴別人說,武漢的熱干面不好吃。
蒸胡蘿卜配熱干面,我的獨創(chuàng)
采寫 艾思思
食客:車延高(中國作家協(xié)會會員。詩人)
我是北方人,咱們那的人大多都是在家里吃早飯,你在北方的城市,很難見到如武漢般滿街滿巷的早點攤。母親會天不亮起床,給孩子們準(zhǔn)備好一碗熱騰騰的粥,再配上自家蒸的包子饅頭。
頭一回來武漢時,我被滿大街吃早點的人嚇了一跳,他們或坐或站或走,手里端著個紙碗,竹簽上穿兩個面窩,全神貫注地吃著,這架勢壯觀極了。
在家吃和上街吃,是兩種截然不同的生活節(jié)奏。在家吃,擺好碗筷,早餐從廚房一樣樣端出來,稀飯盛在瓷碗里,油條摞在瓷盤上,不吃個一刻鐘都不好意思下桌。上街吃,講求的是一個快,面窩進(jìn)油鍋半分鐘就好,濾了油拿起就能走,熱干面早在開店前就把面撣好,調(diào)料準(zhǔn)備好,要吃時用笊籬燙幾下盛起來加料,也不過1分鐘的事。
未武漢這么多年,發(fā)現(xiàn)武漢的早點還是蠻重口味的,重油重鹽,像是油餅、面窩、糯米雞這類,每天吃還真有點受不了。生了幾場病之后,我開始關(guān)注養(yǎng)生,吃食偏寡淡,喝粥都不加咸萊了。
武漢的早點里,唯有熱干面還能每天吃上一碗,再就是街邊的米粑,今早路過哪條街巷,就在哪里買一個米粑。武漢就是這點好,全城早點攤分布的極為均勻,無論你身在何處,總是走不出幾步就能吃上早飯。
別人吃熱干面,配鍋貼煎包,我向單位食堂的師傅建議,要不來個清蒸胡蘿卜吧,胡蘿卜去皮洗干凈,不加任何油鹽調(diào)料,就這么下鍋蒸,吃進(jìn)嘴里的是胡蘿卜天然的甜味,和熱干面搭配還真是一絕。
吃油香就像一場舌尖上的冒險
采寫 劉莉 攝影 張帆
食客:陳勇勁(湖北省美術(shù)院專職畫家、尤其擅長水彩)
小時候我家住在中山公園對面,那兒簡直就是早點天堂。新華路上的嚴(yán)氏燒麥只是很小一個攤,連個招牌都沒有。人們生活節(jié)奏比現(xiàn)在慢很多,早餐攤邊上排隊的人格外多,望眼欲穿的等吃食,家長里短的聊著天。
我的父母上班時間都很早,每天塞給我2角錢,這對上小學(xué)的我來說真是天大的福利。因為不管他們多么用心的煮面加蛋,都不及外面的一碗熱干面。
過早就是要去外面吃早餐,家里的自然不算。一接到錢,我就撒丫子跑出門,一路走一路買,把書包上掛著的大茶杯裝滿,再把手里抓滿,這才邊吃邊往學(xué)校趕。
有一種叫油香的早點現(xiàn)在已經(jīng)很難找到了,每當(dāng)去吃它,就像舌尖上的歷險。剛出油鍋的油香,脆脆硬硬的殼,一口咬下去,炸得金黃的皮里流出滾燙的紅糖,舌尖猝不及防的起泡,卻還忍不住要咬第二口,因為太香,香得連命都不想要了。
小時候過早貪多,吃到人至中年,念念不忘的就只剩下熱干面、牛肉面和燒麥老幾樣。就像相伴到老的朋友不多,唯有這幾樣還能輕松找到當(dāng)初的味道。
可惜在美院念完書后,生活圈子從漢口挪到武昌。盡管靠著曇華林這個武昌僅存的老城區(qū),早點的花樣和品質(zhì)卻大不如前。更悲催的是,為了照顧兒子的營養(yǎng)和衛(wèi)生,過早的地兒搬到了自家飯廳。今天是雞蛋面,明兒是自制的漢堡,守在一張桌子上看兒子吃得津津有味,我卻“同桌異夢”。
好不容易守到他不用上學(xué)的周末,睡個懶覺后,開一小時車帶一家三口去江大路吃碗熱干面,或者去墨水湖吃碗牛肉面,本來稀松平常的過早好像變成了件充滿儀式感的事兒。要是周末有應(yīng)酬,連這一周僅有的一次口福也被剝奪了。有時候去外地創(chuàng)作超過一個月,回武漢的第一個早晨沖去過個早,感覺整個人都回過神未了。
記憶中爸爸的愛,就是白色信封里的兩塊豆皮
編輯 劉莉
胡榴明:武漢作家,代表作有《紅裳》、《武漢老公館》等。
早點
三餐中,武漢人講究過早,就是吃早點、吃早餐,過早的時間拉得很長,從清早太陽還沒冒頭,直到日頭當(dāng)頂,精確到時間是上午6點到中午12點,隨時隨地都有人過早,不是在家做而是在路邊攤上買,從小我就不在家吃早點,武漢人沒有在家做早點的習(xí)慣。
豆皮
最深刻的記憶是我六歲那年,讀一所破寺廟改建的小學(xué),校舍什么的簡陋之極,一天,冬天吧,起晚了來不及吃早點就背著書包往學(xué)校跑,課間休息,同學(xué)喊:“胡榴明,你爸爸給你送過早的未了!”父親在教室外木結(jié)構(gòu)廳堂的木板墻邊站著,手里捏著一只白色的信封,遞到我的手心感覺熱乎平軟綿綿的一團(tuán),打開一看,里邊裝著兩小塊又香又熱的豆皮。
米粑
最令人歡欣鼓舞的時刻就是鍋蓋揭起來的那一時刻,熱呼呼潮潤潤的乳白色的蒸氣沖上來遮住對面人的臉,香甜的氣味沖進(jìn)鼻子里去,一會兒,白氣散開,眾人的目光盯緊大鐵鍋,十幾只圓圓的米耙攤著白汪汪胖呼呼的肚皮,拿小鐵鏟兩只兩只面對面一合,焦黃那一面朝外,軟白那一面朝里,一只米耙耙就這么做成了。
吃一個面窩,走三站路
采寫 艾思思
食客沈嘉柯(中國新生代作家代表人物之一)
從16歲來到武漢,我已經(jīng)在這座城市生活了16年。作為一個碼字的,我的作息規(guī)律和上班族不太一樣,經(jīng)常沒有早上。但只要偶爾早起,都不會放過難得的過早機(jī)會,一個面窩或糯米雞,再配上一杯豆?jié){,值得我走三站公交的路程。
那是武昌民族大道和楚雄大道交匯處的一個小小的炸面窩攤點,攤主每天做的不多,大概早上9點就賣完收攤了,有幾次興沖沖地跑過去,卻失望而回。在光谷這個以學(xué)生居多的城區(qū),過早氛圍沒有漢口那么濃,也難尋找太多老武漢特色的早點,于是這家雖然有些遠(yuǎn)、收攤又早的面窩攤,還是成為我過早的必選之地。不過論起吃過最驚艷的面窩,還是屬亞貿(mào)與街道口之間一條小巷里,幾年前去吃過一次,面窩中米和黃豆的比例搭配完美,非常好吃,前不久又去了一次,這家攤子竟然還在,真是“武昌面窩之幸”。
因為住在中南民族大學(xué),學(xué)校里的食堂成為最方便的過早地點,種類全,我想吃的面窩和糯米雞都有。雖然味道比不上街邊的那幾個早點攤,聊以慰藉足夠了。
《生活秀》的主角其實是鴨脖
編輯 劉莉
池莉:當(dāng)代著名女作家,武漢市文聯(lián)主席。代表作《生活秀》、《來來往往》、《來吧,孩子》等。
范滬芳樓上樓下地跑了兩趟,買未了銀絲涼面、鍋貼和油條,自己又動手做了蛋花米酒,煮了牛奶,還上了小菜,小菜是一碟寶塔菜,一碟花生米,一碟小銀魚,一碟生拌西紅柿,這是現(xiàn)在時興的營養(yǎng)生菜。范滬芳?xì)v來是講究生活的,她十六歲就紅過,吃過天下的好東西。
鴨脖子
來雙揚(yáng)巧嘴巧舌地說:“鴨頸不是什么山珍海味,卻是活肉,凈瘦,性涼,對老人最合適了。再說,要過節(jié)了,圖個口彩,我們吉慶街,有一句話,說是鴨頸下酒,越喝越有。范阿姨,你和我爸爸,吃了鴨頸,就有福有壽了?!?/p>
糊米酒
米酒、小湯圓當(dāng)然是這個小吃里必不可少的主角,那一顆顆的紅棗更增添了它的甜蜜??此坪唵危鋵嵶銎饋磉€是很有講究的:雪白的糯米粉在主人的搓搓捏捏下成條狀,順鍋邊推下去,下米酒加糖桂花和白糖,起鍋前順一個方向徐徐勾芡,順勢攪拌。下芡和下酒都是極為重要的,酒下多了酒氣太重,下少了米酒不香。
為吃一碗糊湯粉,坐車花的錢比飯錢還多
編輯 艾思思 攝影 張帆
匪我思存:作家。代表作《來不及說我愛你》《佳期如夢》《千山暮雪》等。
糊湯粉
過早,我個人最喜歡老楊家的糊湯粉,在漢口的南京路。南京路是一條很窄的街道,也是一條非常有趣的街道,這里不僅有最好吃的糊湯粉,還有無數(shù)承載過歷史的老建筑,大部分都是民國時期風(fēng)云人物的舊宅。比如,離老楊家糊湯粉不遠(yuǎn)的吳家花園,就是軍閥吳佩孚的公館。
早點
因為生活在這里,所以喜歡的地方很多。比如我家附近的萊場我就很喜歡,因為菜場門口的熱干面很好吃,炸面窩也很好吃,牛肉粉也很好吃。菜場里賣的魚圓子很好吃,還有薺菜春卷特別香。對不起我是個吃貨。
給外地朋友寄熱干面,一次5箱
采寫 艾思思 攝影 張帆
食客:江兆旻(光谷客-17排劇院導(dǎo)演)
我一直在想一個問題,武漢人為什么喜歡邊走邊吃早點呢,后來和朋友們討論后得出一個答案,武漢的早點好像大部分都是干的,你看熱干面、豆皮都是,拿著吃很方便,如果你讓一個上海人吃著雪菜面走路,那就很困難了。
在飲食上,我一直吃的很清淡,小時候在江浙那邊,早上一碗泡飯,湯湯水水的很好消化。后來到了武漢,開始吃湯面和湯粉,可惜因為胃不太好,熱干面、燒麥、豆皮這些過油過糯的都不太能吃。不過很愛吃歡喜坨,圓圓一個,炸到酥脆。
有朋友來武漢,我會帶他們?nèi)舨肯?,吃蔡林記的黑芝麻熱干面,沒有一個不愛吃的。愛人在外地工作時,曾經(jīng)一次,我寄了5箱蔡林記的速食熱干面過去。甚至于在成都的朋友,都對我寄去的速食熱干面贊不絕口,再見到我時,第一個要求就是:再寄幾箱熱干面。在成都這么一個川菜寶地,武漢小吃竟然俘獲了一個當(dāng)?shù)厝说奈浮?/p>
再貧賤之家也吃得起一碗粉
編輯 劉莉
葉傾城:原名胡慶云,作家,祖籍湖北,曾在武漢成長,著有《愛是一生的修行》、《原配》等。
歡喜坨
它名字可愛,模樣也好。糯米粉子,雪白馴良如新婦,任人揉扁成微凹的餅,小竹簽子,信手挑了蜜糖、桂花、豆沙、芝麻——或許還有其他,但我認(rèn)不全一芬芳誘人地,充實了它的心。封口,揉圓,芝麻里滾一道,就下了熱油鍋。師傅任它煎炸,不時撥弄一下,它便溜溜翻個身,與熱油更加親密接觸,而香氣四溢,那香是催魂鈴,勾動饞蟲。夾起來,一個個,圓鼓鼓、胖嘟嘟,金燦燦,香噴噴的歡喜砣,又披了萬點芝麻蓑衣,奢華的金,是琉璃世界白雪紅梅,寶玉曾披過的那一襲。
米粉
武漢米粉通常不過兩種,一種細(xì)粉:瑩白,半透明,如塑料線,或者詩意的春雨;一種寬粉:三分寬,玉色新攤,有隱隱氣孔。攤主粉筐里一揪一把,沸水里蕩一蕩,另一只手已經(jīng)迅捷地取碗、舀湯、放鹽、味精、蔥花,米粉水汪汪地出鍋入碗,成了。它便宜,再貧賤之家總也吃得起一碗粉;又簡單易熟,水中一過,清湯清水就是一餐,卻不飽人,頃刻便餓。
愛吃熱干面,武漢人性格使然
編輯 艾思思
易中天:作家、歷史學(xué)家、學(xué)者。廈門大學(xué)人文學(xué)院中文系教授。代表作《易中天品三國》、《我山之石》、《讀城記》
熱干面
愛吃熱干面,我以為正是武漢人性格所使然:爽快而味重,干脆而利落。他們處理人際關(guān)系,也喜歡像吃熱干面一樣,三下五去二,不嘀哆,也不裝模作樣。
熱干面是武漢特有的一種小吃,一般做早點,也有中午晚上吃的。做熱干面工序很多。先要在頭天晚上把面條煮熟,撈起來攤開晾涼,拌以麻油。第二天吃時,燒一大鍋滾水,將面放在笊籬里燙熱,再拌以芝麻醬、小麻油、榨菜丁、蝦皮、醬油、味精、胡椒、蔥花、姜米、蒜泥、辣椒(此為最正宗之做法,現(xiàn)在則多半偷工減料),香噴噴,熱平平,極其刺激味覺。武漢人接過來,稀稀唆唆,吧答吧答,三下五去二,眨眼工夫就下了肚。第二天,又來吃,永遠(yuǎn)不會細(xì)嚼慢咽地品味,也永遠(yuǎn)吃不膩。所以有人說,愛不愛吃熱干面,是區(qū)分正宗武漢人和非正宗武漢人的試金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