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思思
2004年,我與數(shù)十萬準大學(xué)生一起,來到武漢生活和學(xué)習(xí)。在我們這些“外來學(xué)生”眼中,初到武漢有3樣必做的事情看黃鶴樓、逛江漢路、吃戶部巷。
9年過去,這個“外來學(xué)生”已經(jīng)鍛煉成了半個武漢人,黃鶴樓與江漢路對我來說不再有吸引力,而戶部巷,每每想起,依舊有一顆蠢蠢欲動的心。——這就是美食的魅力,人們對味蕾的需求永遠沒有滿足的一天。
我開始如老武漢人一般,帶領(lǐng)外地的朋友去戶部巷過早。他們起初的反應(yīng)都是:吃個早飯需要這么大陣仗嗎?而最后的結(jié)果往往是:幾近正午,我扯著滿嘴芝麻醬、手里握著糯米雞、背包里打包好燒麥的朋友們走出戶部巷,他們還不愿意離開。
而真正的武漢人,更喜歡去老街巷的刁角落里過早,一個不知名的面窩攤子,就能圍上一圈饞到眼巴巴的客人。都說武漢的早點攤多,倒不如說是武漢過早的種類太過豐盛,熱干面、牛肉粉、豆皮、煎包、面窩、糊湯粉……隨便數(shù)數(shù)就有十來種,更別說那些老武漢人一直惦念的油香、油墩、雞冠餃子、酥餃……這么多種類,足夠你吃一個月每天都不帶重樣的。
清晨時分,武漢三鎮(zhèn)仿佛變身一個偌大的餐廳,人們端著熱干面趕公交,竹簽穿著歡喜坨邊走邊咬,還有那些永遠爆滿的早點攤,生意好到桌椅只好擺到街邊,讓這滿城都飄著過早的香味。
這是人們開始一天工作與生活的時刻,充滿朝氣與希望,對于一座城市來說也是如此。而武漢,就以這頓無比豐盛的早餐為序曲,露出城市日益發(fā)展下的嶄新面貌。
最近,美國《紐約時報》和華人美食大神蔡瀾,不約而同地將目光聚焦在武漢的早餐。蔡瀾先生將“早餐之都”賦予武漢,我們借蔡生的東風(fēng),依舊以此為題,并梳理出武漢早餐的詳實脈絡(luò)與品目。
是時候了,武漢的早餐該站出來告訴世人:我們很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