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瑜
電視文化在信息傳播的同時搭建了知識傳播與教化的平臺,美國傳播學家威爾伯· 施拉姆評價說:“有電視都是教育的電視,唯一的差別是它在教什么。我們越是看電視就越是傾向于它所教的,無論是有意或無意,也無論是在教室之內還是教室之外,人們甚至是在沒有覺察到的情況下向它學習?!彪娨暯逃龑θ藗兊挠绊懯桥既坏?、無意的、經常的,電視對人的社會化做出來巨大的貢獻。
我們處于信息時代,新的技術不斷產生,每一秒鐘都有海量信息資訊,信息的更新速度及知識的淘汰率越來越高,因此知識的更新速度以及終身教育的需求也越來越強,學校教育承擔了傳授知識和教化的主要任務,但是法國教育學家朗格朗在上世紀70 年代就指出“學校教學的精神和最終目標根本一點沒變”,而“社會用以教育和訓練未來公民的工具,即學校和大學,世世代代表現出同樣的特點:與生活缺少聯系,脫離具體的現實,教育與娛樂割裂,不存在對話與參與”。加拿大媒介理論家麥克盧漢對一位研究員說“真正的教育在學校外面,是在電視網和電視機前面。相對于傳統(tǒng)知識傳授方法,電視教育在知識傳授和社會教育方面呈現出更加開放的特征,同時在信息量和滲透性方面更具優(yōu)勢。
電視在知識傳播方面具有以下特點:
一、有教無類,寓教于樂
“有教無類”出自《論語·衛(wèi)靈公》,指不應為貧富、貴賤、智愚、善惡等原因把一些人排除在教育對象之外,對誰都進行教育。運用到電視對于知識文化的傳播中,指沒有學科專業(yè)的限制;教育對象廣泛,不受年齡限制;多種途徑和方法傳遞廣泛信息,引導思想,傳遞知識,普及科技,提升文化水平,提高審美趣味。電視傳播的內容較為較為簡單,在知識的深度上弱于書籍報刊,雅俗共賞。這種無差別的傳遞知識的方式,使受眾更易接受。不局限于學校教育的專業(yè)性,更多地利用閑暇時間進行知識的普及,是對“大教育”理念的實踐,以電視這個大眾傳播媒體為依托,更易于實現開放式教育。
電視的文化地位通過知識傳遞和教育功能來呈現。大眾獲得最新資訊、了解最新思潮重要且便捷的一個途徑就是電視,電視潛移默化的影響不可小覷,作為傳播知識的平臺有很強的傳遞作用,傳播的信息對受眾的社會觀有重要的影響。因此電視工作中要始終不忘肩負的文化傳播與社會教育功能,舍掉一些泛娛樂化沉渣,重視歷史、人文、教育、科學性的節(jié)目。節(jié)目的制作者應以一種人文的情懷,把攝像機對準生活中或美或丑的事物,以深沉的思考、透徹的說理,或歌吟、或針砭,直抵事物的本質,直達人物的心靈世界,震撼并引導受眾的視聽。
在電視中,傳統(tǒng)的教化功能被“點化”功能取代——傳統(tǒng)的那種耳提面命式的“訓導”,被一種平等的對話、熱情的參與、深層的思考等積極的介入態(tài)度所替代。
例如中央電視臺的《探索·發(fā)現》,以紀錄片的手法,以探尋自然界的奧秘,挖掘歷史事件背后的細節(jié),展示中華文明的博大恢弘,被稱為“中國的地理探索,中國的歷史發(fā)現,中國的文化大觀”。節(jié)目倡導“在未知領域努力探索,在已知領域重新發(fā)現”,用故事化的敘述方式,注重懸念設置,運用“娛樂化“紀錄片理念,呈現出文化內涵,是觀賞性與娛樂性并重的電視節(jié)目。
二、多樣化手法傳播海量信息,雅俗共賞
電視在知識傳播過程中,充分發(fā)揮聲畫結合的優(yōu)勢,傳播手段豐富,與傳統(tǒng)教育的單一手段相比,更容易調動受眾觀看熱情,通過各種方式的知識傳遞也讓受眾看后印象更加深刻。如《百家講壇》運用故事化講述,影像化呈現的手法,注重視聽結合,圖片、字幕、影像資料形象直觀,傳遞文化、生物、醫(yī)學、經濟、歷史等多個領域的知識,講述觀眾最感興趣、最前沿、最吸引人的選題,不僅具有學術價值,也具有啟迪思想、追求個性的特點。
中國教育電視臺、各省級教育電視臺等專業(yè)教育電視臺和教育頻道應運而生,除了這些以教育為目的的節(jié)目,其他類型電視節(jié)目在選題及節(jié)目板塊設置上也非常好注重知識傳播和人文性。例如NBC早間新聞談話類節(jié)目《今天》有知識性專題欄目《圖書俱樂部》(book),每期會介紹一兩本熱門或暢銷的書,邀請作者和相關人士共同討論。
三、電視教育的滲透性和閑暇教育
根據勒爾關于電視社會用途的調查顯示:電視的社會學習用途中有幫助人們做決定,規(guī)范行為,解決問題,價值傳播,消息傳播,替代學校教育的功能。電視作為一個家庭中的“背景噪音“,人們有意無意地會接受到信息,進行一種“電視交談”,即對電視帶來的信息的討論。英國經濟學家霍布森研究中指出看電視是日常生活的組成部分,所以電視信息的傳播和文化的普及彌補了體制內教育的不足。沒有固定時間的約束,沒有具體內容的規(guī)定,對于受眾而言,觀看電視時獲得的知識是偶然的、無意的、經常性的。有調查顯示:97%的英國家庭至少擁有一臺電視機,看電視耗費的時間比其他閑暇活動耗費時間的總和還多,被列為與工作和睡眠一樣耗時的活動。這項調查顯示,電視已經是大眾生活中不可或缺的。較高的觀看頻率是對電視影響力的一個很好說明,這種潛移默化的力量影響著人們理解社會的思維方式,電視傳播的倫理道德、價值觀念等呈現出一種很強的滲透性。
電視教育是對學校教育的延伸和補充,主要體現在對于閑暇時間的利用。受眾在輕松的條件下接受知識的傳遞,受眾對此是無意識的一種記憶,是指對大腦對外界信息的存儲功能即記憶進行的一種分類概念。按心理活動是否帶有意志性和目的性分類,可以將記憶分為無意記憶和有意記憶兩種。這種記憶方式記憶效果顯著。
參考文獻:
[1][法]保羅·郎格朗.終身教育引論[M].周南照等譯,北京: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出版,1985.
[2][美]施拉姆.傳播學理論[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7.
(作者單位:濰坊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