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飛
很多人都看過口碑不錯、包攬數(shù)項大獎的美國影片《老無所依》,卻很少有人知道原小說作者,這位只聞其聲、不見其人的隱士就是科馬克·麥卡錫。在美國,麥卡錫的名頭可不小,被認為是“海明威與福克納唯一的傳人,他的作品幫助美國式文藝告別了低級的大眾消遣”。麥卡錫出生于羅德島一個顯赫的律師家庭。他曾在美國空軍服役,退伍后,重新回到大學轉(zhuǎn)了一圈,但沒畢業(yè),之后開始了專業(yè)作家之路。出道以來,麥卡錫幾乎獲得了美國所有重要的文學獎項,但從1965年發(fā)表第一部小說《果園守門人》聲名鵲起開始,麥卡錫就躲避公眾視線,離群索居,極少接受采訪,排斥公眾活動或談論自己的作品。
雖然獲獎無數(shù),但麥卡錫的作品還是不夠暢銷,沒有哪本小說賣了超過5000本。他的生活來源僅僅是偶爾一次的獎金和文學基金,因此赤貧成了麥卡錫生活的主基調(diào)。麥卡錫的第二任老婆曾說:“我們在田納西一個擠奶廠住了近8年,每天只能在湖里洗澡。有人花2000美元請他去大學里講講新書,但他覺得要說的全在書里了,根本不去,之后我們又吃了一個星期的豆子?!?/p>
麥卡錫熱愛野外生活,游歷得克薩斯、新墨西哥、亞利桑那各州,這些地方和田納西州一起,加上墨西哥,成為其小說故事的主要發(fā)生地。人煙稀少的荒涼沙漠背景,黑暗激烈的故事,簡潔有力的語言,構(gòu)成了其小說的主要元素。他的大部分日子在路上度過,從一個廉價汽車旅館到另一個廉價汽車旅館。為了方便閱讀和寫作,他一直在包中帶著幾枚100瓦的燈泡,以便在旅館的破房間里能夠有足夠的光線看書。與麥卡錫一同過著“旅館+燈泡”生活的,還有他的家人。某天的凌晨兩點,在得克薩斯的老旅館里,兒子約翰睡著了,麥卡錫站在窗口遠眺整個小鎮(zhèn),情不自禁地想象著這個小鎮(zhèn)在50年或100年之后的景象:大火狂燒,廢墟一片……他想到了他的兒子,于是坐下來寫了兩頁。幾年之后,這兩頁文字變成了一本描寫末日景象的小說《路》:核戰(zhàn)爭爆發(fā),地球變成廢墟,父子倆只得蹣跚地往美國的南部海岸走去,尋找可能的溫暖。這是一條沒有終點的路,他們面對著未知的生計與人性的邪惡,在生存與墮落之間苦苦掙扎,他們唯一擁有的是彼此的關懷和對生存的渴望……該書獲得了普利策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