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垠康
母親在絮叨,少打牌,少喝酒,少寫文章。我照例不置可否,她的絮叨已麻木了我的聽覺,抑或耳道里長出了厚厚的繭子。睜開眼,一團漆黑,找不到剛才還在絮叨的母親。
U盤里儲存著母親的照片,那是2008年秋天,政協(xié)組織文史委員赴山西考察文物保護,順便把單位的相機帶回家,抓拍了曬太陽的母親。人生七十古來稀,母親都75歲了,面色紅暈,滿頭黑發(fā),笑意慈祥,讀報紙連眼鏡都不戴。大哥從合肥回家過清明時開玩笑說,母親能活100歲。
母親在農(nóng)村呆了大半輩子,老年時才趕了城市的趟兒,對生活竟爆發(fā)出無限熱愛,并要通過自身努力,在延年益壽上得隴望蜀。平日里,母親不吃鯉魚,不吃公雞,不吃甜食,甚至連她認為是暖性的牛羊肉都不吃。清晨,我們還在床上打呼嚕,母親就跟在街坊后面,學著伸幾下腰,跑幾步。然而,天不遂人愿,才翻過兩個年頭,母親的憧憬就化為了泡影。
如今,即使月華如晝,或者按亮電燈,我都再也找不到絮叨的母親。我們之間,已被一堵無形之墻隔開,那些真切的場景,只能海市蜃樓般在夢幻中再現(xiàn)。
母親出生于抗戰(zhàn)前夕,外公在皖鄂交界的陳漢溝集鎮(zhèn)上賣肉營生,一家省吃儉用,置了點田地,哪料解放后,卻因此被戴上地主帽子。在劃定家庭成分前,隔壁陳家教書的小伙子,把情竇初開的玫瑰悉數(shù)捧上,讓剛剛步入大姑娘隊列的母親,還沒體驗一家養(yǎng)女百家求的矜持,就被看似門當戶對的姐弟戀所俘虜。但后來兩家都成了地主,加上高峽出平湖的水利工程,依傍在溪流邊的古集鎮(zhèn)淹沒于水鄉(xiāng)澤國,商戶們只能棄小家顧大家,哭哭啼啼移民異地。陳家人搬回了深山老家,像哥倫布的航船,轉了一圈又回到原點。而母親也只能嫁雞隨雞,嫁狗隨狗,由商女變身農(nóng)婦。
背著地主分子的屈辱,必須比別人付出更多汗水,才能體現(xiàn)思想改造的誠意。母親咬牙學干農(nóng)活,蚊蟲叮、土蜂蜇、螞蝗咬都沒嚇退她,但在梅雨季節(jié)淋濕幾次后,就被放倒了。面黃肌瘦,渾身乏力,茶飯不思,郎中說她是患了肝炎。在醫(yī)技落后的深山,肝炎無異于閻王的狗腿子,其傳染性更像瘟疫一樣可怖。而那位教書先生,秉承著先祖陳世美的衣缽,早把山盟海誓拋之云霄,根本不顧什么夫妻扶助義務,偷偷將一位學生發(fā)展成“小三”后,一轉身就把病中的糟糠之妻給踹了。
母親像一棵失群的浮萍,在剛剛遷居異地的外婆家門外徘徊著。這畢竟不是小回門,俗話說,嫁出門的女,潑出門的水,被休的女兒自古就不被娘家所待見。母親灌鉛的腳步里,左腳是無助,右腳是無顏。外婆顛著三寸金蓮,一把眼淚一把鼻涕求媒婆說合,只要有男人愿意收留,哪怕是貓是狗都行。對于母親來說,已經(jīng)輸?shù)袅诉x擇權,而那些鰥夫的擔憂是,前天娶了老婆,后天就要賠一副棺材,除非睜眼瞎,誰愿當這個冤大頭??!
冤大頭還真有。那時,父親死了老婆,即使被人家抱養(yǎng)去了幾個月大的男嬰,家里還剩大小三條“光棍”,另兩條小“光棍”分別是我13歲的叔叔和6歲的大哥。檐下沒有女人,那還叫什么家?父親想,只要有女人愿進門,哪怕是貓是狗都行!母親進了我們吳家,才知道擺在她面前的是個支離破碎的爛攤子,但爛攤子也是攤子,總比沒攤子強。同命相憐,患難共渡,為給母親治病,父親四處奔波,終于打聽到一位擅治肝炎的老中醫(yī),待幾背簍草藥熬完,母親的生命開始由黃轉綠,并成為整個家庭命運的重要拐點。
在我們吳家,母親生育三男一女,其中排在首尾的兒女均在兩歲內(nèi)夭折,母親呼天搶地,淚干了,嗓子啞了,還要強打精神繼續(xù)忙亂而煩重的日子。畢竟死人不能活,活人不能死。作為家庭動力機,母親必須忍痛含悲。
那時,父親在村小教書,工資很少,但論性質也算吃皇糧,并因此有了階級的隔膜,即使寒暑假期,隊上都不讓父親掙工分。工分是分配糧食的依據(jù),一大家子的口糧都壓在母親身上,出工時她要像男人一樣上山下田、挑渠修河,收工后又要馬不停蹄地漿洗縫補、槽前灶下,整天忙得像只停不下來的陀螺。某個夏日中午,筋疲力盡的母親收工回來,咕咚咕咚喝完一碗粗葉茶,就癱坐在門檻上,有氣無力地哄我?guī)退龘橡蜃?。汗?jié)裢噶四赣H的衣衫,我把她的上衣翻到肩上,露出一片通紅的肌膚。這哪是肌膚啊,簡直是痱子恣肆的王國,而那些隆起的黑頭膿癤,更像一個個養(yǎng)尊處優(yōu)的寨頭王。撓著撓著,母親打起了瞌睡,我做了個鬼臉,故意用力摳膿癤,母親哆嗦了一下,痛醒了,才猛地記起什么,忙起身抓一把糙米,剁兩只山芋,塞幾塊柴火,一邊喂豬晾衣,一邊支我牽牛去塘口喝水。在老樟樹下拴好牛,母親已盛好了粥,我用筷子一刨,沉入碗底的半塊山芋翻上來。山芋吃多了返胃酸,我當然想換一下,但瞅瞅另一碗,居然全是山芋。我噘著嘴,很后悔給母親撓痱子。母親說,大哥二哥讀書缺營養(yǎng),學校食堂又不收山芋,都吃大米哪有那么多。
隊里論工分,男女并不同工同酬。譬如,男人干一天記12分工,女人干一天記8分工。母親不服啊,不是說新社會男女平等嗎,憑什么男人兩天所得就抵女人三天呢?但這樣的情緒母親從來沒有表露過,她知道一個女人的話語力量太有限了,并默默地用更多的付出去彌補不公正的游戲規(guī)則。母親領養(yǎng)了隊上一頭沒有尾巴的老黃牛,一年下來能多掙70個工分,還凈賺可作柴火的牛糞。但母親的種種努力,并不能掙夠全家所需的工分,到了年尾,隊上的會計用算盤一扒拉,工分折算成了欠款,而父親所剩無幾的工資對這些欠款也力不從心。危難時刻,總是母親起早貪黑喂養(yǎng)的豬們舍身取義。
七月流火,早稻金黃。會計說,欠款戶家的豬不動刀,這鐮就不開了。在割資本主義尾巴的年代,農(nóng)民除了成天在田地邊打滾混工分,沒有其他找錢的路子。母親很理解別人的心情,只是柵欄里的豬正長膘,現(xiàn)在宰了太可惜,況且天氣炎熱,腸子之類的下水隔天就臭。但是,人家把話放出來了,后面還跟著幾個起哄的。母親噙著淚水在豬背上撫摩著,一遍,又一遍,然后就聽到尖銳的嚎叫,驚得全屋場的豬們哼哼唧唧,以示聲援抗議。晚上,母親把洗凈的豬心肺、腸子之類一鍋煮了,再按親疏遠近,一碗半碗地分送。也許天無絕人之路,那時我家的槽口特別好,在別人家像鐵樹一樣只吃不長的豬仔,到了我家都分外給力。記得父親貪便宜,從教書的龍王廟背回一頭小老豬,這豬在那家喂了3年,才70多斤,主人進出都要踹上一腳,有時還齜牙補一句,討債的孽畜!但這“孽畜”來我家后,母親用寶塔糖打下幾十條蛔蟲,但見食量漸增,不到一年就肥得眼睛瞇縫,至今老屠戶還津津樂道。
隊里每逢夏收、秋收時節(jié),都要聚餐犒勞,既可讓疲憊的社員們興奮一下,更是對虧空身體的補給,而隊屋的大灶臺也只在這個時候動炊。久違的油膩從瓦縫里漫出,敏感著鄉(xiāng)村的嗅覺,狗和孩子們早在灶臺邊垂涎欲滴。西天的太陽還沒打烊,社員們便收工了。屋內(nèi)并排的八仙桌上,大缽小缽擺著油汪汪、香滋滋的豬肉,我哭喊著要占位子,卻一次次被母親提小雞般轟出去。不知哪個缺德家伙,干脆把門閂了,任我們幾個好吃鬼在門外哭鬧。把臉貼在門上,眼睛像饞貓一樣從門縫里鉆進去,但見一張張嘴巴在汽燈下靈動地油亮著,別人夾一塊肉到嘴里,母親就夾一塊到搪瓷碗里,然后放下筷子干等。我停止了哭鬧,一俟打著飽嗝的社員開門,就沖進去一把搶過母親的搪瓷碗,還熱著呢。
母親對大哥視如己出,鼓勵他讀完高中,再讀師范,最后成為一名國家干部。在那個缺衣少食的年代,別說是后娘,就是親媽,村子里也找不出這樣為子女謀出路的。記得恢復高考后,大哥屢試不中,母親安慰他說,久讀無蠻子,今年不中還有明年,明年不中還有后年,不著急。土地承包責任制在鳳陽偷偷破冰后,我們安徽率先推廣,分到責任田的農(nóng)家,慵懶的筋骨被迅速激活,紛紛匯聚全家之力澆灌屬于自己的糧倉。某天,母親頂著烈日在責任田里薅草,二哥上山放牛去了,家中無人,這可是偷嘴的好機會,我猴急地爬上閣樓,剛要掀蠶豆罐,猛然發(fā)現(xiàn)大哥在閣樓上看書。原來,母親怕我干擾大哥復習功課,不知什么時候在閣樓上隔出了一方空間。幾十年間,母親省下每一粒糧,省下每一分錢,用孱弱的肩膀,承擔著生活的苦難,最終把我們?nèi)值芟嗬^送出農(nóng)門。我們是母親滿意的作品,并被村人引以為豪。
鄉(xiāng)村生活味同嚼蠟,夾雜一點是非恩怨的糾纏,反而有些油鹽醬醋的活潑。蠅頭小利、面子攀比、牲畜相擾、言語相譏,都是誘發(fā)斗罵甚至施以拳腳的導火索。母親一輩子沒跟誰紅過臉,而父親竟憑這一點,奚落她是懦弱女人。80年代初,隔壁的堂兄率先搬出祖屋,在我家背后的山坡上蓋起了新房。山坡原來的排水系統(tǒng)被破壞,每逢暴雨,被他家疏導的山洪,就從我家屋后陰溝壩上,飛流直下三千尺,被沖泡的壩體不時引發(fā)泥石流,將我家的排水陰溝堵死。多少個雨夜,母親孤身一人,披著蓑衣,戴著斗笠,在電閃雷鳴中爭分奪秒挑挖泄土,唯恐土墻泡軟,屋倒人亡。父親星期天回家,訓誡母親說,人善被人欺,馬善被人騎,你要罵他個狗血噴頭,看誰還敢騎在頭上拉屎!父親幾次要找堂兄拼命,都被母親死活揪住,說陰溝壩總有泄完的時候。
前些年,兩位老人在鄉(xiāng)下住,每年都要養(yǎng)些土雞,但母親舍不得吃雞蛋,今天一個明天兩個放壇子里存著,估計有半籃子了,就囑父親專程送到城里來,順便還要從菜園里捎些時蔬,大包小包的,像個逃水荒的。母親說,城里連水都要錢買,日子不好過。
2002年父親去世后,母親也搬出了老家,因兩兄長遠在合肥,人地生疏,方言障礙,她更愿意在我家居住。母親偷偷學會了高壓鍋、電飯煲、液化氣等新式炊具使用方法,而且只要是能干的家務活,就不讓別人沾手,仿佛只有那樣,才能證明她還不至于吃白飯。家里有時弄點葷的腥的,婆媳倆你推我讓,最后反而成了剩菜,樂得鄰家的老貓從廢油煙孔里忙進忙出。人老了,都有愛嘮叨的毛病,但母親的嘮叨只針對我,對兒媳則很節(jié)制,而且多用“比興”手法,以至多年婆媳成姊妹。
前年冬天,母親早起生爐子,不小心滑倒,右手腕粉碎性骨折,左腿股骨頭破裂。術前檢查,晴天霹靂,她的肺葉上有一雞蛋大陰影,血液速送合肥化驗,基本確診為肺癌。對于癌癥,誰都談之色變,肺癌更勝一籌。在社科院工作的二哥,拿著片子和化驗報告在合肥幾家醫(yī)院掛完門診后,專家們說,年齡這么大,開胸、放療、化療都不合適,建議保守治療。說實話,我很不贊成保守治療,因為那基本上是被動等死,無奈骨傷乃當務之急,也只能相機行事。同時,心存僥幸,畢竟中國的誤診率高達50%。
兩處骨傷手術相對順利,特別是股骨頭置換,還是周末來我縣走穴的省立醫(yī)院專家主刀的。傷筋動骨一百天,何況母親那么大年紀,在醫(yī)院住了20來天,醫(yī)生說,回家休養(yǎng)吧。因我要上班,擦洗身子、喂飯送水、端屎接尿、生活調(diào)養(yǎng),都是妻子一手操持。漸漸地,母親可以扶著墻到門口曬太陽了,她指著院內(nèi)的空地說,等卸了石膏繃帶,就回老家把鋤頭帶來,種點白菜蘿卜。我聽后,感覺胸口發(fā)痛,母親的生命正被時間一點一點地氧化,而她卻站在懸崖邊渾然不覺,你無力阻止她,甚至不敢驚動她。
好人好報,這是宗教追求,不是自然規(guī)律,盡管中國的誤診率那么高,還是沒對母親法外開恩。一月后,癌細胞已擴散到腦部。一開始,來探望的親朋好友,母親都認得,盡管口齒不清,還不忘與親友問長問短,但40多天后就不認人了。時妻子又因病需外出就醫(yī),便囑咐岳母及暑假回家的兒子服侍奶奶,沒想我們剛在武警醫(yī)院住下四天,就接到兒子電話,說奶奶病危。所幸妻子手術還未做,一邊帶病出院回趕,一邊通知當年被抱養(yǎng)的哥哥去醫(yī)院接母親。是夜9點40分,老家草木同悲、哭聲動地,母親走了,連同她的絮叨。
夜半思親,淚眼婆娑。
老吾所老與幼吾所幼,雖不矛盾,但不對等,就像人的生與死,盡管都是哭哭啼啼,氛圍卻迥然有異。小時候,我突發(fā)急病,母親抱著我,翻山越嶺一口氣跑到十幾里遠的西源公社衛(wèi)生院,醫(yī)生說再晚一點就沒救了?,F(xiàn)在母親老了,而且病情交錯,最需要合理救治時,我們對她致命的惡疾采取“保守治療”,這對她是不是過于草率?還有什么資格說盡了孝道?
人這一輩子,幼時快樂、中年操勞、晚年遭罪,或許若干年后,在我行將就木之際,也要經(jīng)歷母親一樣的謝幕。果真如此,就多了些凄涼感,少了些負罪感。
生命如燈,油干燈滅。母親的生命之燈已然熄滅,但精神之燈將永遠在我骨髓里耀眼。像母親一樣活著,堅韌地、善良地、樂觀地,這應是對母親在天之靈的最好告慰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