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丁
5000 多年前,古代埃及人用尼羅河畔生長的紙莎草當紙來使用時,書寫工具有的是用紙莎草的莖。他們將草莖斜著切斷當筆,蘸上用礦物顏料和水調成的“墨水”寫字。但紙莎草名為草,實則是種高大的草本植物,它的莖也很粗,像竹管一樣。這種“筆”握起來當然不會使人感到舒服,所以,后來埃及人就改用蘆葦管作筆了。
埃及人在蘆葦叢中采集蘆葦管,然后把這些蘆葦管埋在畜糞堆里,幾個月后,他們再把蘆葦管挖出來。埃及人把這些漂亮的蘆葦管烘干,使它們變硬,再將一端削尖,便成為一枝蘸水筆了。
就是這種今天看起來并不理想的筆,后來還傳至希臘,又傳至歐洲以及一些東方國家,在這廣大的地區(qū)內,使用的時間長達數(shù)千年之久,是人類使用歷史最長的一種筆。
蘆葦筆不僅有易磨損的缺點,還太脆、太硬,容易劃破用來書寫的紙莎草或羊皮紙,而且,它還顯得粗笨、不雅觀,尤其當風姿綽約的貴夫人和小姐手持這種糞堆里漚制過的粗物時,更使人感到不協(xié)調。
據說,公元6 世紀的一天,這種不協(xié)調的感覺便強烈地刺激了荷蘭的米諾莎小姐。這位小姐要給她的白馬王子寫情書,拿起蘆葦筆卻遲疑了:難道就用這粗物來抒寫心中最美好的情感?小姐踟躇著,窗下踱來了一只鵝,昂起高傲的頭頸“嘎嘎”叫著,一高興,撲騰起翅膀,落下一管羽毛,又昂然而去。
“鵝毛管,潔白的、象征著純潔的鵝毛管!”小姐沖動地奔了出去,拾起了那管鵝毛。米諾莎小姐的沖動,使人類有了一種新的書寫工具——鵝毛筆。以后,這種漂亮的筆傳了開去,走入了千家萬戶,在歐洲及世界上許多地區(qū)風行了1000 多年。人們用這種筆寫下了無數(shù)的世界文學名著、科學典籍、歷史巨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