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迎旭
腐乳、木耳、香菇、白菜,這種在國內(nèi)司空見慣、稀松平常的食品,到了國外可就身價倍增了。因為在當(dāng)?shù)刭I不到,許多在國外生活過多年的人都對這些吃的有了一種情結(jié)。
在4年前的埃及,沒有中國商品超市,因為當(dāng)?shù)厝瞬怀?,白菜很難買到,只有一兩家菜店提供。那里的白菜按棵賣給中國人,一般一棵4埃鎊(當(dāng)時約合人民幣6元)。買回來后,每片葉子都要節(jié)約著用,比如會用菜葉燉個雞湯、用白菜心做個糖醋菜心什么的。但由于貨源有限,白菜也不是天天有。路過菜店偶爾發(fā)現(xiàn)來了白菜,大家會競相轉(zhuǎn)告,“白菜來了,要不要?”這時一般都會有人要求給他捎上兩棵。有從科威特、沙特、敘利亞等地來的同事到埃及出差,買白菜成了必修課,因為這些國家根本不產(chǎn)白菜。買回后,他們會細致地用報紙把白菜一棵棵地包起來,放進紙箱打包,托運回去。雖然每次只能帶幾棵白菜,但一般棵棵都有主了,這個要送誰,那個要送誰,一次同事指著其中一棵大個兒的說是給大使的。
在國外,吃上韭菜也同樣是讓人向往的事。在埃及的時候,蘇丹的同事每次開會出差都會帶些韭菜給我們。因為那里有中國人開的農(nóng)場,種有韭菜。所以這個同事到的當(dāng)晚,餐桌上就會有韭菜餃子或者韭菜餡餅,大家興高采烈,像過節(jié)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