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靜
近年來,我國的森林資源日益減少,森林屬于生物群落,生活著除了喬木與灌木等主流植物外,還生活著許多其他動植物及微生物。森林不是簡單的數目集合,而是有其獨特的結構,彼此間互相制約。森林在環(huán)境管理中的功能不可替代,具有防風固沙、改良土壤、調節(jié)氣候、保持水土等功能,同時還可以為人類提供更加豐富的副產品,但是近年來,我國的森林環(huán)境卻受到了嚴重的迫害,除了人為因素外,就是大面積的森林病蟲害,嚴重威脅森林的健康,導致數目大量死亡,所以,防治森林病蟲害的重要性日益突出,受到林業(yè)工作者的高度重視。
1.何謂森林病蟲害
所謂的森林病蟲害就是指其在生長發(fā)育階段或者其產品與繁殖材料在儲存和運輸過程中受到其他生物的侵染或環(huán)境條件無法適應的情況,干擾甚至破壞了生理程序,導致植物在生理上、組織上與形態(tài)上出現一系列的不良反應,嚴重的情況下可能導致植物死亡,引起其他的損失。
從目前的情況來看,森林病蟲害主要可以分為以下幾種類型:
首先,侵染型病害,主要是由真菌、細菌、質原體、病毒、寄生性種子植物、藻類、線蟲與螨蟲等侵染的病害,其最大特征是傳染性較強。
其次是非侵染性病害。就是指在林木生長過程中環(huán)境中的水分、溫度、光照等發(fā)生變化而導致的病害,沒有傳染性。
再次是衰退病,就是指按照一定的順序出現的生物或者非生物因素綜合作用而導致的林木生長勢或生長潛能顯著下降,林木最終會死亡的一種病癥。
總之,森林發(fā)生病害必須要由植物與引發(fā)植物發(fā)病的因素,缺乏任何一個都不會發(fā)生,森林病害的發(fā)生可能是由一個或者多個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其中我們將直接引發(fā)病害的原因稱為病源,間接的因素我們稱其為誘因,按照性質的不同,可以將病源分為生物性病源與非生物性病源兩種。
森林病害屬于一種十分常見且較為普遍的自然災害,在昆蟲繁殖生長階段,取食植物的營養(yǎng)器官或吸食植物的汁液,使林木生長所需的養(yǎng)料供給不充分,導致林木生長不良,木材及副產品的產量都會受到影響,嚴重的情況下會導致林木的死亡,必須要引起高度的重視。
2.防治森林病害的方法
森林病害的防治要以“預防為主”在管理中堅持“綜合治理”的原則。在防治森林病蟲害的時候除了要遵循國家制定的原則及采取的方案外,海必須要考慮到生物性因素、經濟因素與生態(tài)因素。防治森林病蟲害的方法簡單來說就是要杜絕與鏟除病蟲害;提高植物的免疫與抗病能力;加強保護;提高治療水平。
從發(fā)展的歷程來看,化學防治與生物防治都是防治森林病害曾采用的方法,最初,化學防治方法十分普遍,而且效率很好。當初,化學藥品的種類較少,劑量較小,但是效果十分理想,一次治理后較長時間不會復發(fā),費用較低。但是隨著時間推移,林木對化學藥劑產生了抗藥性,間隔時間縮短,使得林業(yè)管理人員開始加大化學藥品劑量,而且效果也不是十分理想,成本也在逐漸增加,嚴重的情況下可能會損害林木的生長。利用微生物間的拮抗作用對病原物進行殺滅或者抑制的生物技術開始出現并迅速發(fā)展。
上世紀70年代后期,利用生物技術達到防治森林病害的目的方法十分普遍,通過多年的實踐研究,化學方法盡管效果好、收效快,而且使用便利,但是一旦使用不當就可能引發(fā)大面積的中毒現象,嚴重的情況下可能會威脅到人的健康,同時對環(huán)境也會產生一定的污染,長期使用會使林木產生抗藥性。而生物防治則不會出現這些缺點,其最大的優(yōu)勢就是可以直接消滅害蟲,而且改變生物群落的組成成分,對人、畜、植物的安全都有積極意義,也不會殺傷害蟲的天敵及其他生物,沒有環(huán)境污染問題,不會使害蟲再次猖獗,可以實現長期控制害蟲的優(yōu)勢,在林區(qū)內使用生物制品可以在很長時間內實現防治病蟲害的目的。但這一方式也存在著一定的局限,其效率較慢,人工繁殖技術復雜,效果受到自然環(huán)境及使用技術的影響,難以預料。
過去,防治森林病蟲害多采用噴灑化學藥劑的方式來實現目標,最初,可以在小投入的情況下獲得大的收益,這也使得這一方法在全國都十分普遍,但是后期,植物的抗藥性提高,化學藥劑成本增加,導致防治效果下降,無法達到除蟲的目的。人們開始研究心得防治方法,物理防治與生物防治成為較為認可的方法。所謂的物理防治就是運用射線、熱處理、機械阻隔等方式達到治理病蟲害的目的。生物防治則是運用動植物自然的生長規(guī)律,以蟲治蟲、以菌治蟲、以鳥治蟲、以激素治蟲等,達到防治病蟲害的目的。
結束語:
總之,防治森林病蟲害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完成的工作,而且也沒有一勞永逸的方法,必須要結合具體的實踐,充分了解當地森林的特征,對其生長的動植物有較為深入的了解,制定合理的方案,提高森林病蟲害的防治水平,改善森林的環(huán)境,促進我國環(huán)境水平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