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志強 王珺
馬鈴薯為茄科茄屬一年生草本植物,塊莖可供食用,是重要的糧食、蔬菜兼用作物。馬鈴薯產量高,營養(yǎng)豐富,對環(huán)境的適應性較強,氣候溫和濕潤,晝夜溫差大。環(huán)境無污染,生態(tài)條件好,均適宜馬鈴薯生長,其中以雨多、霧多、氣溫較低特別適宜馬鈴薯的發(fā)展,可生產高產、優(yōu)質、無毒的馬鈴薯。
一、馬鈴薯形態(tài)特征
普通栽培種馬鈴薯由塊莖繁殖生長,形態(tài)因品種而異。株高約 50~80 cm。莖分地上莖和地下莖2個部分。塊莖圓、卵圓或長圓形。薯皮顏色為白、黃、粉紅、紅或紫色;薯肉為白、淡黃或黃色。由種子長成的植株形成細長的主根和分枝的側根;而由塊莖繁殖的植株則無主根,只形成須根系。初生葉為單葉,全緣,隨植株的生長,逐漸形成羽狀復葉。聚傘花序頂生,有白、淡藍、紫和淡紅等色。馬鈴薯是一種糧飼菜兼用的作物,營養(yǎng)成份齊全,在歐洲被稱為第二面包作物,由于營養(yǎng)價值高,馬鈴薯食品已成為目前的一種消費時尚。因鮮薯塊莖體積大,含水量高,運輸和長期貯藏都十分困難,為此,世界各國十分注重馬鈴薯的加工食品生產,如法式凍炸條、炸片、速溶全粉、淀粉以及糕點、蛋卷等,達100多種。馬鈴薯的鮮莖葉通過青貯,可以作為飼料,但其中含龍葵堿須引起注意,以防牲畜中毒。
二、馬鈴薯病毒病防治技術
1、癥狀
大多數(shù)病毒病在得病當年癥狀不明顯,但在溫度較高的地區(qū),癥狀逐年嚴重。馬鈴薯普通花葉病毒病癥狀:葉片顏色深淺不一,但葉片平展,不明顯變形,葉脈不壞死。馬鈴薯條斑花葉病癥狀:在不同品種上癥狀也有所不同,大多數(shù)品種表現(xiàn)重花葉,有小枯死斑點或葉脈壞死,葉柄和莖上也有黑褐色壞死條斑;生長發(fā)育后期植株下部葉片干枯,不脫落,呈垂葉壞死狀。馬鈴薯皺縮花葉病癥狀:弱株系在一些品種上引起輕花葉,小葉尖脈間花葉,葉尖扭曲,頂葉片卷葉;強株系侵染后產生明顯花葉,葉片嚴重變形,有時葉柄、葉脈壞死、植株矮小。馬鈴薯卷葉病癥狀:病株葉片邊緣以主脈為中心向上卷曲,嚴重的卷成圓筒狀,病葉呈革質,塊莖小而密生,其內維管束變?yōu)楹诤稚虬l(fā)生網腐癥狀。馬鈴薯紡錘塊莖病癥狀:葉和莖成銳角向上束起,葉片變小,常卷曲,半閉半合,全植株失去潤澤的綠色,塊莖由圓變?yōu)殚L紡錘形或圓筒形,芽眼突出,有時有縱裂紋。在田間很難根據(jù)癥狀類型確定病毒種類,因為不同品種在外界條件的影響下癥狀差異很大,而且田間復合侵染較多,癥狀的變化也很大。
2、防治措施
所有的馬鈴薯病毒都能通過薯塊傳播,種薯是生產中大多數(shù)馬鈴薯病毒病害的最初侵染來源,因此采用脫毒種薯是目前防治馬鈴薯病毒病害的最先進、最有效的途徑。一是建立健全馬鈴薯脫毒種薯繁育體系。馬鈴薯種薯生產采用塊莖繁殖,其繁殖系數(shù)低,生產速度較慢,而且在繁殖過程中很容易受到病毒病和其他真菌、細菌病的再侵染。因此,目前我國東北、西北、內蒙古、西南等高海拔、高緯度地區(qū),以縣為單位普遍建立了4級脫毒種薯繁育體系,即網室生產原原種—原種場生產原種—種薯生產基地生產一級種薯和二級種薯。二是加強脫毒種薯生產田的栽培管理,防治病毒再侵染。選擇氣候冷涼、地勢開闊、有水源、交通方便的地方作種薯生產田,周圍至少500~600 m內不能有馬鈴薯一般生產田或其他馬鈴薯病毒的寄主,如苜蓿、煙草等。催芽可提前出苗,苗壯,苗齊,增加每株主莖數(shù),促進早結薯和成齡抗性的形成。春播播期盡量提前,整薯播種。切塊播種時,必須嚴格進行切刀消毒。為了獲得更多小薯,種植密度一般為10萬株/hm2左右。采用大行距小株距的播種方式,播種時結合施肥施放防蚜顆粒劑。合理施肥,應以充分腐熟的有機肥為主,適當增施磷、鉀肥。避免過量施氮,以防莖葉徒長而延遲結薯和植株成齡抗性的形成。從蚜蟲出現(xiàn)開始,每隔7~10 d噴施1次滅蚜藥,每次以不同種類的農藥交替噴施。在苗高10~20 cm、現(xiàn)蕾期、開花期各拔除病株1次。逐壟檢查,發(fā)現(xiàn)病株連同新生塊莖、母薯徹底拔除,小心裝袋,帶出田外深埋30 cm。提前收獲可獲得更多幼嫩小薯,并可避免病毒傳到塊莖。較早毀滅莖葉在一定程度上阻止晚疫病菌和已感染的病毒傳到塊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