琴臺
作為一枚婚齡將近二十年的資深主婦,勤儉持家的心得也許不值得夸口,但若說到吵架神功么,哼哼,渾家毫不謙虛地說——咱絕對是把一頂一的好手啊。
本以為這輩子老公都是我的嘴下敗將了,誰承想,隨著家里那個熊孩子日漸長大,老娘的吵王地位竟然岌岌可危了。
那天,老公因為開車不系安全帶第三次被罰,我的火氣再也壓不住了:新交規(guī)出臺多久了!怎么如此記吃不記打!再說,系個安全帶能死嗎!
我口出惡言,老公也惱了:不就一百塊錢嗎,你也至于這樣!
嗬,聽聽這口氣,不知道的還以為他是多大的款呢!要不為什么這些年他一直沒出息呢,大事做不來,小事兒做不好,這樣的爛稀泥,要是能扶上墻那才奇了怪呢!越說越氣,索性陳芝麻爛谷子追根溯源將他的老底兒翻了個遍。因為一條安全帶遭受刨祖墳式的攻擊,老公掛不住臉兒了:我啥都不行,就你行,你行怎么沒進國務院呢?
咦?一掛爛稀泥竟然還敢這么激我!我頃刻精神抖擻、毛發(fā)倒豎,夾槍帶棒地蹦達起來。正吵得不亦樂乎,俺家那熊孩子從房間里出來了:別吵了別吵了,還讓人寫作業(yè)不!
只這一句,我立馬偃旗息鼓。天大的怒氣和孩子的學業(yè)比起來,那都是毛毛雨啊。
我這邊忍氣吞聲,老公倒一臉得瑟,探頭探腦地鉆到孩子的房中,唧唧咕咕地不知說了什么。
到了晚飯時,熊孩子和我談心來了:“老媽,你發(fā)這么大火,就因為一百塊錢?”
我當然不承認:“我是生氣你爹怎么就記吃不記打,舉手之勞的事兒,為什么就不能長記性!”
“嗯,這事我爸是不對,但是,你心平氣和說句也就成了,怎么還翻起了陳芝麻爛谷子上升到人身攻擊了呢?”
我:“……”
“你平常老說我小題大做,看看你自己,是不是也犯了這樣的錯?”
我:“……”
熊孩子說得頭頭是道,我無言以對,心里還納悶:娃啥時候口才如此了得了。晚飯前去孩子房間拿東西,赫然在桌上看到老公的手跡,我恍然大悟,原來那些問話竟是這家伙提前列出的提綱,一句一句教的。
他膽兒可夠肥的,竟想借孩子來壓服我?!
老公趕緊撇清:“我這也是沒辦法的辦法,你上來脾氣,除了孩子,誰的話你能聽進去!”
他這么一說,我撲哧一聲樂了,還真是,無論多大火氣,只要閨女開口,我立刻就能偃旗息鼓。
長大的孩子也可以成為爹娘吵架的“滅火器”,這個發(fā)現(xiàn)讓我和老公都有點感慨。光陰真是飛快啊,記憶中,女兒在吵架現(xiàn)場從來都是小可憐兒的角色,眼淚汪汪地拉拉這個,抽抽搭搭地拽拽那個。年輕的時候我和老公氣盛,吵起架來誰也不搭理孩子,后來因為鄰居兩口子吵架惹得他們孩子離家出走過一次,我們這才上了心,盡量不當著孩子的面有沖突。但是,三口之家過日子,即便心心念念地想著,也難免有犯規(guī)的時候。
也許是受益于這次幫襯嘗到了甜頭,之后再有爭吵,老公總去找女兒當救兵。對此我很不爽,不是不高興女兒來喊“咔”,而是不愿意大人的事兒老讓孩子來摻和,覺得這樣會讓她分心。
老公卻另有一番說辭——我這是“曲線救國”鍛煉孩子的情商呢!讓孩子裁判父母的爭吵,一方面可以錘煉她的是非觀,另一方面也可以提高孩子傾聽分析的能力,更重要的是,通過調停父母的矛盾,孩子會有一種成就感,這可是培養(yǎng)自信心的最佳途徑。
老公說得天花亂墜,我卻有點半信半疑。說來也巧,幾天后,老公在外應酬徹底喝大,幾乎連家門都不認識了。我負氣不搭理他,女兒卻又是倒醒酒茶又是遞白開水??粗⒆用β档谋秤埃彝蝗幌氲?,老婆的禁酒令不聽,但若女兒要求他戒酒呢?
第二天早晨,宿醉醒來的老公,一臉緊張地坐到飯桌前,按往常的慣例,下面該是老婆的咆哮時間了。
我瞥他一眼,扭頭進了廚房。一絲僥幸和欣喜從老公眼中閃過??上В吲d得太早了。女兒哈欠連天地出來,一見面就聲討起來:“你昨天喝成那樣,害得我功課都沒做完。”
老公趕緊沖女兒諂笑,孩子卻不吃這套:“今天考試,我也沒休息好,你說怎么辦吧?!?/p>
老公連聲道歉,女兒一本正經(jīng):“爸爸,你總教育我潔身自好,自己卻經(jīng)常酗酒,有這么以身作則的嗎?”
老公頭上開始冒汗,女兒的政治課卻還遠沒有結束:“你胃不好,還喝那么多酒,不知道我和媽媽很擔心嗎?”
話說到這里,老公才醒過神兒來,敢情孩子是受了媽媽的指使,不過,他已經(jīng)沒的退了,女兒拿著我昨夜起草好的戒酒令,堅決要求他簽字呢。
簽字之后的老公,跑到廚房向我抗議:“你們倆一起欺負我?!?/p>
我笑嘻嘻疊好那張戒酒令,隨便他吐槽吧,有了這個,以后再犯規(guī),看他怎么和女兒交代。
自從女兒擔當起戒酒督導師的重任,老公喝醉的時候還真就不多了。更讓人欣喜的是,管理老爸成功之后,女兒參與家庭管理的熱情空前提高,現(xiàn)在的她,大事小情都愛發(fā)表個意見。
于是,我和老公在爭吵時,便經(jīng)常有那樣的鏡頭上演:
女兒倒背著小手說:“老爸你這個事兒是不是做得幼稚了?”
老公頻頻點頭、訥訥連聲:“確實確實,我保證以后不再犯類似的錯誤?!?/p>
看他這樣,我忍不住笑出聲來,女兒的小手又落到了老娘肩上:“別笑人家,看看你,是不是也武斷了點兒?”
武斷?嗯,好像確實是呢!
看著小裁判得意揚揚的樣子,我和老公相視一笑,一時竟忘記了當初吵架的初衷。
對于大多數(shù)家庭來講,最大的忌諱就是當著孩子的面兒吵架。甚至有的父母感情已經(jīng)破裂,卻還在孩子面前偽裝恩愛,只因不想給孩子的心理造成陰影。但他們都不曾想到,還有另一種吵架模式可以嘗試——那就是像我們倆這樣,巧妙地拉孩子“入伙”!
有了孩子當“裁判”,我和老公無形中開始注意起自己的形象和措辭,一來二去,兩個人都變得文明多了。這一講文明,日常的矛盾竟然就少了很多。女兒呢,因為老在家里當“裁判”,處理問題的能力與日俱進,前段時間班干部競選,她還獲得了全票。老師來家訪,詢問我們是如何培養(yǎng)出這么優(yōu)秀的孩子的。那個瞬間,我和老公的臉都紅了。如何培養(yǎng)?額,這個方式好像不那么好意思開口啊。